..續本文上一頁情,他有種預言的功能,爲他心裏生愛著、貪著,他對此有欲啊,所以這種魔境總是跟他不能舍離,以及其他等等,最早就是因爲貪欲,令人生貪欲,因爲貪欲就有得有失啊,有計量啊,他就心生憂愁,所以憂愁爲第二,日日憂愁啊,心生饑渴,第叁軍,饑渴第叁軍,很餓啊很渴等等,讓人生這樣的覺受,這也是魔的幹擾。可愛爲第四,可愛就是講內心境界,如同甘渴的人他是多麼需要喝水啊,所以他內心被這種渴愛所束縛,這是第四魔軍。前面欲是汝初軍,它在顯示什麼?首先就是讓人心生欲染,肯定這種魔事就是他就很想去做什麼事,心生貪欲。下面講等等等等的遍布都是魔的世界,看你能不能超越它。當一個人被可愛所糾纏的時候天天就想著這些事,他能坐禅能修行嗎?比如說世間的男女被他所喜歡的對象深著其中的時候,他會想到修行打坐嗎?他坐臥不安,躁亂不甯啊,對吧?所以可愛爲第四。再看,睡眠爲第五軍,天天就是貪睡,想睡覺。這個睡眠在童蒙止觀裏已經作好了解釋,睡就是昏昏沈沈,迷迷糊糊,眠就是睡著了,都屬于昏沈之類,天天沈浸在昏沈中,這也是魔軍啊,所以爲第五軍。怖畏爲第六,天天處在擔驚受怕中,心神不甯,總怕有什麼,有的人站起來趕快關關窗戶關關門,走下樓梯回頭又想想我是不是沒關啊,總覺得什麼事情沒做好,稍微一點動靜都會感到驚嚇,怖畏爲第六,這也是被魔軍所糾纏。第七疑悔,疑神疑鬼,天天心生後悔。嗔恚爲第八,他這個人沒有耐心,動不動就感覺要生氣,見到什麼人都不歡喜,總覺得別人虧欠他,懷著嗔恚之心,嗔惱這是粗淺的,恚就是發怒、憤怒,那就嚴重了,所以嗔恚爲第八。利養須稱第九,什麼叫利養啊?貪名貪利啊。虛稱就是什麼?就是追求這種虛假的名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虛榮和小便宜,你看我們很多人很貪小便宜很愛虛榮,就是被這樣的魔軍所困擾著。好,自高慢人第十,自恃甚高,自己修行連人的境界都沒有,他還感覺自己是不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啊。慢人,對人傲慢得不得了,他人的德行,他人對我們的關心,真是自己所不能比的,但是卻如此輕慢它,對別人說的話無所謂,而且對待他人一點慈心都沒有,所謂傲慢得不得了,這叫自高我慢,這樣的人也是陷入魔軍。如是等衆軍,壓沒出家人,出家人從狹義上說就是持戒剃度這樣的出家修行者,從廣義上說,一切想修行得解脫的人就是想出家的人,所以說壓沒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諸軍。用什麼力量來破?用禅定的智慧的力量,所以要常常修習止觀,要去對治使煩惱止息,要開發智慧看破這些無明,所以禅智之力來破汝等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自度度人啊,用智慧道力就能度化他們,發大願,這就是經籍上所說的意思和今天智者大師在前面所說的關于五纏境界擾亂行人魔軍擾亂行人,是一脈相承的,說的是一個意思,好,這是第叁,魔擾。講了叁種境界的魔擾,一種可愛境,一種可怖境,一種是平常的境。好了,這裏說到了魔事,大致上講完了,從鬼神魔講了叁種,一者精魅,二者堆剔鬼,叁者魔惱。
前面所說的煩惱魔、陰入界魔、死魔以及剛才所講的鬼神魔這四種合並爲魔事,既然覺知了魔事應該對治它,下面就講如何對治。好,我們看看原文,“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不憂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好,先讀到這裏,這裏面在說什麼?既然覺知魔事,如何把它祛除呢?有兩種,無非就是止觀。首先修止,凡是遇到一切外諸惡魔境界都要知道這些境界要麼由心而生,要麼因緣而起,你比如後面的那些煩惱堆剔鬼什麼的,都是有這樣緣起才會有這樣的事,都是虛诳不實的。虛诳不實的道理,所謂六根所面對六塵所生的六根塵事本來就是虛诳不實的,而以上所說種種魔事亦不出此範疇,故知虛诳,不憂不怖不取不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不用去多想,只要把這顆心給息滅了自然就歸入寂滅道場,其心若能寂然平靜,這種境界自然就會滅掉了,這是所謂修止。觀其虛幻,這是所謂的假觀。天臺叁觀,假觀,中觀,空觀。這個修止就是假觀,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心而得寂止,所說的體真止,也是類似于此,都是屬于修止的範疇。二者修觀卻之,怎麼修觀呢?如果看到以上所說的種種魔境,修止不能祛除,就應該反過來返觀能見之心。前面是從所見事物上去覺知它虛妄而止息內心,現在反過來能看見種種這樣境界稱爲能見,那麼能見之心它又是什麼呢?就返觀這個緣起之心,好了,這心也沒有方所,所謂不見處所,找心找不著,那麼外界的環境又有何所擾呢?所以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能掌握這樣的要妙,用止觀交修的方式一切魔境都能祛除。如果止觀力量不強無力祛除,也就所謂若遲遲不去,這個怎麼辦呢?應當正心,“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什麼叫正心?你不要認爲說完了完了,這下完了,應該正念叁寶。我今天就是來修道的,遇到這些東西很正常,我現在之所以不能完全破除它,是因爲我的止觀力量不夠的緣故,所以我應該正心正意,心調正了,我現在正在修行當中,我不生恐懼之想,而且想起當時所發誓願,我當不惜軀命,正念不動,你再怎麼擾我也不能停止我修道的心,這個時候還要進一步觀,“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在這種堅定的心中這樣觀想。什麼叫作知魔界如即佛界如?如就是如是如是的意思,其實所謂的魔界跟佛界唯心所現,你現在覺得這是個魔界,其實它就是佛界,你現在分別說這是佛界,其實魔界的體性與它並無差別,所謂魔界如佛界如,都是如此,都是這分如來之心在變現著。那麼它體性是一非二,所以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若能這樣觀,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是了知,那麼魔界自然就不會去,一定要說去除什麼魔界,所謂佛界也沒什麼所求的,心既不求佛界亦不舍棄佛界,無取無舍寂然安住,若能趨入這樣的禅定,那麼佛法自當現前,所謂佛法自當現前就是證悟心性本體,那麼魔境自然就消滅了,因爲這種魔境緣由心之分別取舍而來,這裏就是智慧勝觀的境界了,行者應當細細去體會參想。
好,下面,“複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禅見魔化作虎狼來食人。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爲夫婦。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爲。”下面的講到什麼?講到對修行人這種忽憂忽喜的覺受該怎麼認識對治?如果這種魔的境界久久不去的話你也不必生憂啊,也不要害怕擔心。如果看見這個境界沒了,你也不要生喜,所謂喜悲不動,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要這樣想,其實這些魔境都是心的幻化,又不可能說真正地有魔化作實際的虎豹豺狼來吃人,所謂的吃人也都是你的心相裏的幻化,就像做夢一樣,啊,有人來吃你,你早上醒來時候不是什麼都沒有?你在打坐的時候你看到虎狼來吃你了,又不是真的有虎狼來吃你,把你的肉體撕爛掉,對不對?你還在房間裏打坐,沒有虎狼能跑得進來。又不是說真正的魔變作男女來跟你做夫妻,比如說做這種男女淫欲之事,都是在心裏面的幻覺,沒有真有其事,你關在屋子裏,誰能走進來?所以愚癡的人不知道,以爲這是真實的,所以心生驚怖,或者說心生貪著,因爲這樣心狂亂,回爲失去禅定發狂,所以說自己導致這種過患,所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沒有智慧而感受的這種過患,不是說真的魔來這麼做。有嗎?沒有。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著魔的人,他都是把這些東西看作是真的,我們在邊上看有沒有看見啊?他說豺狼來了豺狼來了,有豺狼來嗎?沒有。他說我看到這個美麗的女子在跟著我走,有嗎?那是他自己看到的,這是一種幻化,他不知道是幻化,因爲愚癡被其所擾,所以著魔不舍,這裏說非魔所做非魔所爲。再看一種情況,看原文,“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叁寶。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幹正久久自滅。魔事衆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好,智者大師後面又說到,很慈悲啊,就是說如果說這種境界經年不去,很長時間都去不掉,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呢?應該端心正念堅固,憶念自己往昔所發誓願,不惜生命,不怕也不要懷憂懼,應該勤加誦習大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念咒,這裏講到佛咒的巨大功用,因爲佛咒乃是由佛菩薩自心流出,所以誦這個咒與佛菩薩感應溝通,具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說持咒很重要。像禅宗中修持有些遭遇實在難以驅除魔境的時修,一般來說祖師們就會教他誦咒,默念誦之。存念叁寶。心裏對叁寶念念不忘,若出禅定,這個時候打坐下來應當誦咒自防。時時地忏悔慚愧,誦讀波羅提木叉,就是誦戒。這些行爲都在對治,持咒、存念叁寶、誦咒自防護、生起忏悔心、慚愧心誦戒等等,這都在調自己的心,以咒護心,以戒攝心,忏悔發願,慚愧去除自己的惡心,這些都是修行。只有修行才能對治,若人能真正修行,則一切魔境都當自滅,所以這裏講邪不幹正的緣故,久久自滅,邪不幹正,一個人走正了邪自然就沒了,所以你整天到晚說我遭遇魔境,也不修行也不努力精進去行持,有什麼用?你到處找人念咒給你驅魔,你自己不修行有什麼用呢?那都是暫時的,沒有任何的利益。…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