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P4

  ..续本文上一页。』同经中,佛陀进一步告诫弟子,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而杀生是其中之主因:『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令打;三者赞叹打法;四者见打欢喜;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六者恼乱贤圣;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4]

  《起世因本经》第二卷明确告诉我们, 杀生者堕恶道在地狱中,不杀生者生天:『世有一人,专作杀生,盗他财物,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绮语等,贪瞋邪见,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道在地狱中;复有一人,不曾杀生,不盗他物,不行邪淫,又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又不邪见,以是因缘,身坏命终趣向善道,生人天中。』[5]

  杀业的恶报如此惊人,所以佛陀特别注重不杀生戒。在菩萨戒中,这一戒也是排在众戒之首。很多人不信因果,自然不知杀生之恶报。我们应千方百计让杀生者知道杀生之果报,杀生之人自然就会减少。求那跋摩尊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求那跋摩(Cunararman)尊者,汉译功德铠,是北印度人。其祖父为呵梨跋陀,本是罽宾国的国王,因为性情过于刚直的缘故,而遭到国人的反抗,被迫放弃王位,并被流放外地。求那跋摩及其父亲只好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求那跋摩的祖父究竟是如何的刚直,在史传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可是求那跋摩尊者本人的刚直,在《高僧传》里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求那跋摩尊者在14岁时,他的母亲不知何故,想吃野兔肉,便叫求那跋摩上山去猎取。求那跋摩不仅没有遵母命行猎,而且还说:『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没有不是好生恶死的。现在要我去把它们打死,来满足母亲的口福,实非合理。』他的母亲听了这话,非常不高兴地说:『啊!你这小孩,太不听话!假使你的不孝因此而得罪于天地神祗,我就代替你受罪好了。』

  可是事隔几天,求那跋摩奉母命做午餐,一不小心,手指被滚烫的油烫伤,疼痛难忍,便呼叫他的母亲说:『妈妈!请您老赶来替我疼一番吧!』

  他的母亲回答说:『痛在你的身上,我怎能代替你的痛呢?』

  求那跋摩说:『这小小的痛苦,您老还不能代我而受,何况杀害生命要受生生世世的恶报、轮回不已的痛苦,岂可随便代替呢?』

  他的母亲听到这番话,知道其意是前日的旧事重提,便发心忏悔,而且深有所悟,终身断杀食素。

  后来,求那跋摩尊者游学斯里兰卡,最后于刘宋元嘉元年(424)由广州登陆来到中国,译出菩萨戒经和四分律比丘(尼)羯磨法,更在南林寺建立戒坛,大弘律法。

  

  6、了知不杀生之善报

  若能了知不杀生可得无尽的功德,杀生的现象也会减少。在《十善业道经》上,说明不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一、于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悲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

  六、恒为非人所保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 佛陀告诫首迦,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6]

  

  7、去除贪心,自净其意

  促使人杀生的基本原因是人的贪心。人类贪吃,便大肆残杀动物;有些人贪美味佳肴,杀死动物的各种酷刑便『应运而生』;个人贪财,谋财害命层出不穷;国家敛财,战争纔有借口;个人贪权,无情斗争纔会长期存在;不同的政党专权,政治谋杀习以为常;不同的民族贪图所谓的『独立自由』,种族冲突随处可见……所以说贪心是杀生的根本原因。贪心生起而又无法得到满足时,自然心中生起烦恼;烦恼生起后,人们便不能理智地、客观地、如实地了解他人及所处的环境,因此而产生误解、失望、愤怒或仇恨,最后生起杀念。反之,如果我们开发智慧,去除贪心,看清自身、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环境的本来面貌,就可能会减少抱怨、争执、仇恨甚至杀念,大家纔会化敌为友。自己内心世界平静了,我们便能保持祥和的心态,就会知道如何理智地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如何与动物和大自然和睦相处,杀生的念头自然会减少。所以说,去除贪心,净化我们的心灵,是阻止杀生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其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不必把不杀生的着眼点摆在害怕受报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的;长养慈悲心,纔是守不杀生戒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呆板地在形式上死守这条戒,而应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把有形的戒条与无形的佛陀制戒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纔能赋予不杀生戒新的生命力。

  

  注 释:

  [1] 《纽约时报》,1971年7月18日。

  [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T19.120b7—12。

  [3] 《分别善恶报应经》,T1.899b12—15。

  [4]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瞿昙法智译, T1.891c29—892a19。

  [5]『郁多啰究留品下』, 《起世因本经》卷第二,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T1.371c29—372a6。

  [6]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瞿昙法智译,T1.892a7—892a12。

  

  

  刊载于《法 音》 2000年第12期 (总第196期)

  

  

《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