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关斋戒十讲▪P4

  ..续本文上一页庭工作仍然请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妇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终日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务,去受八关斋的确不是易事!所以诸位于百忙中,抽暇来受八关斋戒,实在是值得赞叹的!

  大圣释迦牟尼,出现于两干五百年前,观察当时的实际情形,发现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订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可说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时代更难实行。事实确也如此,不说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没有太多人发心。

  佛所制订的六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

  以我国农历来说,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国农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别: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没有三十日时,即于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为六斋日。

  受八关斋戎及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居士,名称亦稍有所不同:如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虽归依了三宝,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称优婆塞、优婆夷,若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则称为净行优婆塞、净行优婆夷。所以今晨为诸位传受八关斋戎,在念三归依时,有“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句。净行两宇,在这里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并不主张完全断绝淫欲,正常夫妇的关系,还是许可的,所以称为“尽形寿不邪淫”。可是在受八关斋戒的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绝对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妇关系,亦是绝对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说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显示要完全远离男女的关系,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清净行。所以净行优婆塞、优婆夷,不是行三归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称的,而是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者,才得这样称呼。

  佛法所说六斋日的斋字,主要是约受行八斋戎说的,这在讲八关斋戒名义的时候,已经说过。可是中国人对这,向来亦有所误会,以为吃素为斋,所以民间向有这种说法:发心信佛后,如长期素食不再吃荤,叫做吃长斋;若学佛以后,还不能立即吃长斋,只规定于六斋日发心吃素,叫做吃花斋。不错,专门吃斋不吃荤,足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们从吃长斋中,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但严格的说来,佛法讲斋,不但吃素而已,还要受持过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真正称为持斋。关于这点,我们务要把它分别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佛为在家众制订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主要的因缘,当然是为使令在家二众,由此趣向出离而种解脱的善根,所以到了六斋日的这天,应到僧团中,请出家人传授此戒,俾藉这个短暂的时间,远离一般纷繁的业务,专心一志的修学佛法,以示虽处居家,不为尘事所迷,仍能逐渐的稳步的向解脱道上前进!大慈佛陀,对于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顾念在家众的修学时间,一方面不忘引导在家众趣向解脱,这不能不说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处处为我们设想,我们应怎样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脚踏实地的去行。以不负佛陀的化导恩德,实是最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这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但受斋戒为什么定要在六斋日子这是我现在要为诸位说明的。关于这个道理,根据经论告诉我们,要有两种不同说法,略为分别如下:

  一、依龙树的智度论说: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据印度固有宗教相传,在这六日当中,世间有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的后面,时刻要夺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夺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难以痊愈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开的时代,人们认为这六天足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于一般人有这恐惧心理,传说劫初有位智慧的圣人,为了消除人民的恐怖与灾难,教导人们在这六日,修善作福。可是古代的持斋修福,不同我们佛法的受持八关斋戎,只是教人在这六日中,整天不吃饭,以为如此就可避免恶鬼的追逐!据佛法说,鬼,大都足饿鬼,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这个共同的见解。因为是饿鬼,所以见人间受用饮食,便感到饥饿痛苦的难以忍受。若是较为善良的鬼,虽饥饿难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较为凶恶的鬼,就生起错误的感觉,以为人类有得吃,我为什么这样捱饿,于是便想办法,来找人类麻烦。人类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所以古圣就叫人于此六日不吃饭,这可说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传说。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这六斋日的施设,而且这一宗孜信仰一直流传到释尊出现时,仍然盛行于印度。到释尊成佛后,发现六斋日的持斋修福,不失为一个良风美俗的办法,于是佛即对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为佛法的八关斋戎。当时佛对大家说:于六斋日修善作福持斋是对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饭就算,除了不吃饭外,还要受持净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灾免难。如智论说:“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佛陀特别重视过中不食,因佛认为早、午雨时受用饮食,不会影响饿鬼的饥饿难捱,但晚上是饿鬼食时,若人类晚上也吃饭,就不免使饿鬼感到饥饿难当,所以释尊特将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再加持不杀生等戒。如此一来,不特消灾免难,修善增福,而且从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证知:六斋日持斋的宗教仪式,并不是释尊创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释尊不过把它加以修正而成为佛法中特殊受持八关斋戎的日子,所以佛法中也有六斋日受持八戒之说。这不但是于斋行善灭恶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脱的善根,不能不说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这样改良古印度的宗教仪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杂含四卷、九十三经,曾经说到婆罗门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罗门教的烧火祭天,在佛看来,完全是种迷信行为,但佛去教化婆罗门时,木其高度的智慧,运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们的错误,且说你们祭祖用三火很好,不过我佛法中,也说有三种火,若能像我这样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胜。婆罗门徒听了,觉得极为奇怪,想不到释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于是请教佛怎样事火

  佛开示说:我的三火是:供养父母名根本火,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供养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婆罗门事火的目的,无非希望获得天人的赐福,殊不知求天赐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认为,与其求天赐福,不如在这现实人间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则无过于在家庭中,侍奉孝顺自己的父母,促进夫妇问的关系和谐,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诚的心,尊重供养沙门婆罗门,就可得到广大的福德。婆罗门教徒听佛这末说,觉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隋理的,是真正的事火之道,于是放弃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实行。当知火这东西,是代表温暖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最要紧的一点,就在获得温暖,而家庭与宗教是得温暖的温床,所以称为三火。

  除这,还有“神教徒礼拜六方,佛也说礼拜六方,但这是亲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仆、宗教师与信徒间的合理的义务”。详见中含善生经,这里不再为详说。本此我们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评他的不对,而要好好的以理举喻说眼他,除非是固执成性的人,不受影响而被感化,但若称有理智的人,定会接受合法道理。释尊出现在印度,就是以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为佛法合理仪式,而且收效顿宏!即如现在所讲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于佛陀所创说的。

  二、依四天王经说:佛之所以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为在这六斋日,诸天下来人问,伺察人的善恶。因而佛对诸弟子说:每逢斋日,你们应时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还是向恶的

  如果是向善的,就将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走向恶的,就得立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对于心理的活动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为活动亦应惧重防范,不可稍有疏忽!佛据印度固有宗教一向传说: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释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释于六斋日,遣派天神到人间来巡视,看看人间的人们,作恶的多还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恶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责罚,合人间遭遇种种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拥护,合人类享受种种幸福的生活,这是四天王天所负的责任。据经中说:每月初八日,四王派遣使者巡视人间,人类行为活动,不论是好不好,都要向上报告。如中国民间所奉的灶君,有副对联写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可说是人类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则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视人间;十五日便由四天王亲自到人问来巡视。到了月之二十三门,复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视人间。昆婆沙论四一说:“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帝释天的称量人间的善恶,完全根据四王天的报告。经中说:它们巡视人问时,如发现人类知道如法持戒,勤行布施,孝顺父母,作诸善行,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确在行善,所以就很欢喜的降福给人类,使这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发现人类不知如法持成,布施贫穷,孝顺父母,并作诸恶,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三业作恶,所以心里就感到老大的不高兴,为了警告人类的改恶向善,于是人间就不那么平静,人类也就不能过著安定生活!天帝释有偈说:“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佛陀听帝释说偈后,当即告诉诸北丘说:帝释所说这倡,虽不怎样究竟,大体是不错的,你们应该相信。

  如上所说,我们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发心受持八关斋戎,所谓逐人的恶鬼,就会远远的离去,…

《入关斋戒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