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传承资料▪P2

  ..续本文上一页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谥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盘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六祖法华智威禅师智威大师(西元?至六八○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西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谥“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七祖天宫慧威禅师慧威(西元六三四至七一三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谥号。

  八祖左溪玄朗禅师玄朗(西元六七三至七五四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谥号“明觉尊者”。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荆溪湛然大师(西元七一一至七八二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天宝九年(西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金刚錍论》、《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谥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十祖兴教尊者道遂大师。生寂?唐代天台宗僧。。长安人,俗姓王。早岁仕宦,官至监察御史,后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专学戒律。唐大历中(766—779)依荆溪湛然大师习天台教观。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居止九年,专讲法华、止观等,后继天台山座主之职。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浮海至临海龙兴寺求法,从其受菩萨戒。并授予大乘菩萨戒。曾继其师讲说三大部。后于佛陇寺入寂,世寿不详。追谥“兴道尊者”。世称止观和尚。门人有守素、广修、干淑等。着有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

  十一祖广修(771~843),世称至行尊者。唐代东阳夏昆(浙江)人,俗姓留。早年即入道邃之室,研究天台教观。住于禅林寺(即佛陇寺),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诸经及四分戒本为常课,且六时行忏法不懈,至晚年弥笃,每年随自意行三昧。开成五年(840),日僧圆载来唐,以“台教疑问三十科”向师及门人维蠲请益,历五年答释始成,得传回日本。台州刺史韦珩,素重教门,请师入郡堂讲摩诃止观,听者莫不欣庆。会昌三年于禅林寺示寂,世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葬于金地道场。门人除维蠲外,另有良谞、敬文、物外、光韶等。师示寂数年后,门人良谞开塔火化,得舍利千余粒,遂重建塔藏之。

  十二祖国清物外(813~885)。候官(福建闽县)人,俗姓杨。初依广修,习止观。后为众讲说,又自习不懈。唐宣宗大中年间,天下大饥,缁徒行乞艰难,师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并谓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时,可击磬引我出。”越岁余,弟子如所教而行,果从定出。因号“正定尊者”。僖宗中和五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三。葬于智者塔院之侧。上首弟子如元琇、敬休、慧凝,皆传道于世,以绍家学。

  十三祖国清元琇,生寂?讳妙说,天台人。出家国清,依正定物外大师学止观。洞达妙旨,于讲说不已。《国清高僧传》:“僖昭间,天下方乱,学徒忽聚忽散。师屡开讲席,不以法众多寡而二其心也”。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五代僧。生寂?台州(浙江天台)人。天台宗第十三祖。从元琇受业,潜修天台十乘三观之法,日夜不懈。未久,继元琇之后住持国清寺。时钱氏建吴越国,颇仰慕师之德行,极力护持,故免受兵火之灾,师乃励志,长日临座,高论不已,众不敢有倦色,故有“高论尊者”之号。生卒年不详。门人有义寂、志因、觉珍等。

  十五祖净光义寂(919~987),一说羲寂,宋代天台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称净光大师、螺溪义寂、螺溪尊者。十二岁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十九岁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从清竦研学止观。清竦寂后,乃兴建螺溪道场居之,以为讲说之所,众争归趋。禅讲辩难,不舍寒暑。又以唐末以来,战乱频仍,天台典籍荡然无存,后学之士莫由窥见密意奥旨,师乃劝吴越王钱俶遣使高丽、日本,觅求抄写天台宗书典,以飨学人,天台宗由是获得中兴之机。于雍熙四年十月入寂,世寿六十九。撰有止观义例、法华十钞等。门下有义通、谛观、澄育、宗昱等名师辈出。

  十六祖宝云义通(927~988),天台第十五祖。高丽国人,俗姓尹。字惟远。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幼时师事龟山院宗为,修学华严、起信之学。干佑年间,来汉土,习螺溪义寂之天台教观。将归乡里,假道四明,郡守钱惟治固止其行,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使居之。宋太平兴国七年(98 2)四月,太宗赐“宝云”之额,遂有宝云尊者之号。其后阐扬天台教观二十年,门下有知礼、遵式等人。宋端拱元年十月示寂,世寿六十二。门人葬之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师平时呼人为乡人,盖以净土为故乡,诸人亦当往生,意谓皆吾乡中之人。着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疏等书

  …

《天台宗传承资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