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观法要》)也就是说,于行路之时,即能了知因为行路之故,则现有一切善恶等法;若无此行,即无一切行中事。又能懂得,行与不行,唯心所现,因心而有。若不起此一念行走之心,即不起所行之足,及有所行之路。若返观心源,便能懂得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万法唯心。心为能行,足为所行,路为引机。心若不行,足亦不能行,也就不能出现所行之路。当体验这一道理,所以古来大德专修常行三昧。
其次是住中修止观。修持者在站时应当想:我今为何等事而要站?若是为烦恼及不善无记等而站,就不应该站。若为做善事有利益的事即应站。如何在站中修止呢?若于站时应知,因为站故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若明白站时的心念及站中的一切法都不可得,则妄念停止,这样称为止。如何在站中修观?应当这样想,由于意念而停住身体,故名为住。因这个站住的缘故,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应当反观站立时安住于道的心相,不见相貌。故知在站立时一切法是远离烦恼污染的绝对空寂。这是修观。
还有坐中修止观、卧中修止观、作事中修止观、言语中修止观,其修持方式都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境修止观
对境修止观,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修止观,能够于心无染,这在初学者,是很不容易的事。修持者必须死心塌地放下一切,能所不二,不起分别,忘身忘体而后才能达到。
一是眼见色时修止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色时,应当怎样修止观呢?在修持者的眼中看来,色如同水中之月,是虚妄的。对于顺情之色,不起贪爱;对于违情之色,也不生烦恼;对于非顺情、非违情之色,也不起无明及乱想。这是修止。同时,应这样想:一切色悉如空中花,水中月,梦幻泡影,其相本自主寂,各无所见,也无分别。只因因缘和合,才生眼识,次生意识,才能分别种种色。因此才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再返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所以应当明白看见的一切法毕竟空寂。这是修观。
二是耳闻声时修止观。若闻美妙动听的顺情之声,不起爱心;闻咒骂躁杂的违情之声,不生瞋心;闻非顺情也非违情之声,不起分别心,一样对待。这是修止。同时,闻声时应作这样想:各种声音,本空无所有,但因根、尘和合,才生耳识,次生意识。听者强行分别,因此才有顺耳不顺耳的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声。返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所以应明白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这是修观。
三是鼻嗅香时修止观。所闻之香,本来不实。若闻清心怡神的顺情之香,不起贪著;闻见恶心的违情之臭,不起瞋心;闻见非顺情也非违情之香,不生乱念。这是修止。同时,闻香时应这样想:我今闻香,虚诳无实。为什么呢?因为根、尘和合才生鼻识,才能嗅香;次生意识,才能分别。强要产生香相,就是顽固的执著,不肯舍离,因此才有香味好与不好的烦恼善恶诸法。因为因缘和合,虚妄乃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这样返观,能闻之心,究竟在何处?仔细推究,非内非外非中间,也无形相。因此知能闻所闻,其性空寂。这是修观。
四是受味时修止观。随所受之味,就好象在梦幻中得到一样。对香甜的顺情美味,不生贪著;苦辣的违情恶味,不生瞋心;非顺情也非违情之味,不起分别意想。这是修止。同时,受味时应这样想:今所受味,实为虚妄。为什么呢?因为酸甜苦辣咸淡等味,性无分别。由于舌根和合,才生香识,次生意识。今强执味相,才能产生味道好与不好的烦恼善恶等法。这样返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所以应当明白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这是修观。
五是身受触时修止观。凡身体各部接触到的,都如泡影,幻化不实。若受细腻柔软的顺情乐触,不生贪著;受伤痛鞭挞等违情苦触,不生瞋恼;受非顺情也非违情之触,不生忆想分别。这是修止。同时,身受触时应这样想:轻重、冷暖、涩滑等,名为触尘。自已的头、身、两手、两足,名为六分。所触到的轻重冷暖涩滑等法,其性本空,虚假不实;自己能触的身根,也是虚幻不实。由于四大和合,才有此身根;若四大别离,身根即失。因为因缘和合,才生身识,次生意识,有了意识,故有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受触。返观此能触之心,毕竟了不可得,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无时心亦无”。故知能触所触,毕竟空寂。这是修观。
六是意知法中修止观。其方法在上述眼等六根对境修止观相中,已经谈到。意识是由六根对六尘而生,应当返观心源,随自意而修止观。
总之,修持者若能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修止观,才是真正修摩诃衍道。长此修持下去,就能发现人的本有真心。止观双照,定能生慧,修持者甚至能做到六根互用。宝静大师说:“一根既反源,六根咸解脱。此时不特眼能见色,亦能闻声、嗅香、觉知。耳不特闻声,亦能知法别味。一根能作诸根用。如《涅槃经》: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余根亦然。此即六根互用之义。他如阿那律陀无目能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僑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不因心念而圆明了知。”(《法要讲述》)产生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
智者大师还强调修止观出现的善根开发,及其产生的各种异象。他说:“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有种种善根开发。”(《止观法要·善根发》)所谓善根开发,就是修持者夙世种下的种种善根,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他指出:善修止观的人,善根开发的状况可分为外相和内相两方面:外相是修持者在坐禅时,忽然产生欢喜布施之心,或者欢喜施舍财物,或者喜欢为人说法,或者喜欢持戒,这是因为夙世有布施、持戒的善根。或者发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善根;或者发烧香散花、供养三宝的善根等等。这都是属外表的一切事相法门,是他人所能看到的。内相善根则仅是修持者内心的感觉,甚至产生一些异样的感觉,而他人是无法观察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息道善根发相:修持者入禅定时,身心调适,妄念止息。身上能产生八种感触:忽觉自身疼痛,躁动不定;忽而身痒,如无置身处;忽而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忽而重如大石,不能稍动;忽而身冷如水;忽而身热如火;忽而身涩如木皮;忽而身滑如乳。八触产生的原因是初入禅定时,上界的极微,入于欲界的极微,两者交替,地水火风,狂乱发动。不明白此法相的人,因而惊惧,以为发病,实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八触过后,即能进入另一境界:忽觉气息不光从鼻腔中出入,通身上下八万四千个毛孔,气息皆能出入。并且自视遍体透明,身体内外三十六物(包括外具十二:发、毛、指甲、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心大惊喜,寂静轻安,爽快异常。这是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2)不净观善观发相:修持者进入欲界未到地定时,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到自己死后胖胀、青瘀、坏、血涂漫、脓烂、虫吃、散坏、白骨、火烧等九想,进而觉察他人之身,甚至飞禽走兽,皆悉不净。惊悟人生生死无常,厌恶五欲,对治内贪、外贪、遍一切贪等,因而产生八背舍,即背离五欲,舍弃贪著之心。修此观想,能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故又名八解脱。
(3)慈心善根发相:修持者因修止观,得欲界未到地定。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对于上亲(父母师长)、中亲(兄弟姐妹)、下亲(朋友善知识),皆发亲近敬爱之心,决心与他们一道修成佛、菩萨、阿罗汉或诸天之果,使大家分享快乐。对于平生的仇敌也一样慈悲他们,怜悯他们,希望他们一同修成正果。所谓怨亲平等,人我俱空,因而“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整天是一派慈悲之相。
(4)因缘观善根发相:修持者因修止观,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觉悟心生,明白了三世十二因缘的道理:“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智者《止观法要》)所谓三世十二因缘,即是由过去世无明、行二支的因,产生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果。又因现在世爱、取、有三支的因,再产生未来世生、老死二支的果。这是三世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最初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有缘生,生缘老死。若是逆推,人生由无明而来,无明由妄想颠倒而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若能远离断常,不讲人我,定心安隐,解慧开发,不念世间一切尘境之事,则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不入自己的心念之中。这是因缘观善根开发的结果。
(5)念佛善根发相:修持者因修止观,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妙好,愿行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等等。于是即发爱敬之心,三昧从此开发,身心安隐,清净快乐,自觉自己功德巍巍,为众人之所爱敬。修止观定中,这种境界名念佛观善根发相。应知身心本来是佛,但因妄想颠倒,未能证得。若能熏修,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贵在自修。
总之,从熏习善根,直到念佛善根开发,其中所出现的各种瑞相,使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实际则是修持者循序渐进逐渐走上大彻大悟的过程。
《天台止观修持简释(朱封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