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止觀法要》)也就是說,于行路之時,即能了知因爲行路之故,則現有一切善惡等法;若無此行,即無一切行中事。又能懂得,行與不行,唯心所現,因心而有。若不起此一念行走之心,即不起所行之足,及有所行之路。若返觀心源,便能懂得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萬法唯心。心爲能行,足爲所行,路爲引機。心若不行,足亦不能行,也就不能出現所行之路。當體驗這一道理,所以古來大德專修常行叁昧。
其次是住中修止觀。修持者在站時應當想:我今爲何等事而要站?若是爲煩惱及不善無記等而站,就不應該站。若爲做善事有利益的事即應站。如何在站中修止呢?若于站時應知,因爲站故會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若明白站時的心念及站中的一切法都不可得,則妄念停止,這樣稱爲止。如何在站中修觀?應當這樣想,由于意念而停住身體,故名爲住。因這個站住的緣故,會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應當反觀站立時安住于道的心相,不見相貌。故知在站立時一切法是遠離煩惱汙染的絕對空寂。這是修觀。
還有坐中修止觀、臥中修止觀、作事中修止觀、言語中修止觀,其修持方式都差不多。這裏不再贅述。
(二)對境修止觀
對境修止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修止觀,能夠于心無染,這在初學者,是很不容易的事。修持者必須死心塌地放下一切,能所不二,不起分別,忘身忘體而後才能達到。
一是眼見色時修止觀。在日常生活中見到色時,應當怎樣修止觀呢?在修持者的眼中看來,色如同水中之月,是虛妄的。對于順情之色,不起貪愛;對于違情之色,也不生煩惱;對于非順情、非違情之色,也不起無明及亂想。這是修止。同時,應這樣想:一切色悉如空中花,水中月,夢幻泡影,其相本自主寂,各無所見,也無分別。只因因緣和合,才生眼識,次生意識,才能分別種種色。因此才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再返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所以應當明白看見的一切法畢竟空寂。這是修觀。
二是耳聞聲時修止觀。若聞美妙動聽的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咒罵躁雜的違情之聲,不生瞋心;聞非順情也非違情之聲,不起分別心,一樣對待。這是修止。同時,聞聲時應作這樣想:各種聲音,本空無所有,但因根、塵和合,才生耳識,次生意識。聽者強行分別,因此才有順耳不順耳的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聲。返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所以應明白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這是修觀。
叁是鼻嗅香時修止觀。所聞之香,本來不實。若聞清心怡神的順情之香,不起貪著;聞見惡心的違情之臭,不起瞋心;聞見非順情也非違情之香,不生亂念。這是修止。同時,聞香時應這樣想:我今聞香,虛诳無實。爲什麼呢?因爲根、塵和合才生鼻識,才能嗅香;次生意識,才能分別。強要産生香相,就是頑固的執著,不肯舍離,因此才有香味好與不好的煩惱善惡諸法。因爲因緣和合,虛妄乃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這樣返觀,能聞之心,究竟在何處?仔細推究,非內非外非中間,也無形相。因此知能聞所聞,其性空寂。這是修觀。
四是受味時修止觀。隨所受之味,就好象在夢幻中得到一樣。對香甜的順情美味,不生貪著;苦辣的違情惡味,不生瞋心;非順情也非違情之味,不起分別意想。這是修止。同時,受味時應這樣想:今所受味,實爲虛妄。爲什麼呢?因爲酸甜苦辣鹹淡等味,性無分別。由于舌根和合,才生香識,次生意識。今強執味相,才能産生味道好與不好的煩惱善惡等法。這樣返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所以應當明白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這是修觀。
五是身受觸時修止觀。凡身體各部接觸到的,都如泡影,幻化不實。若受細膩柔軟的順情樂觸,不生貪著;受傷痛鞭撻等違情苦觸,不生瞋惱;受非順情也非違情之觸,不生憶想分別。這是修止。同時,身受觸時應這樣想:輕重、冷暖、澀滑等,名爲觸塵。自已的頭、身、兩手、兩足,名爲六分。所觸到的輕重冷暖澀滑等法,其性本空,虛假不實;自己能觸的身根,也是虛幻不實。由于四大和合,才有此身根;若四大別離,身根即失。因爲因緣和合,才生身識,次生意識,有了意識,故有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受觸。返觀此能觸之心,畢竟了不可得,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境若無時心亦無”。故知能觸所觸,畢竟空寂。這是修觀。
六是意知法中修止觀。其方法在上述眼等六根對境修止觀相中,已經談到。意識是由六根對六塵而生,應當返觀心源,隨自意而修止觀。
總之,修持者若能在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修止觀,才是真正修摩诃衍道。長此修持下去,就能發現人的本有真心。止觀雙照,定能生慧,修持者甚至能做到六根互用。寶靜大師說:“一根既反源,六根鹹解脫。此時不特眼能見色,亦能聞聲、嗅香、覺知。耳不特聞聲,亦能知法別味。一根能作諸根用。如《涅槃經》: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一根既爾,余根亦然。此即六根互用之義。他如阿那律陀無目能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僑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诃迦葉不因心念而圓明了知。”(《法要講述》)産生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
智者大師還強調修止觀出現的善根開發,及其産生的各種異象。他說:“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于坐中身心明淨,爾時有種種善根開發。”(《止觀法要·善根發》)所謂善根開發,就是修持者夙世種下的種種善根,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他指出:善修止觀的人,善根開發的狀況可分爲外相和內相兩方面:外相是修持者在坐禅時,忽然産生歡喜布施之心,或者歡喜施舍財物,或者喜歡爲人說法,或者喜歡持戒,這是因爲夙世有布施、持戒的善根。或者發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善根;或者發燒香散花、供養叁寶的善根等等。這都是屬外表的一切事相法門,是他人所能看到的。內相善根則僅是修持者內心的感覺,甚至産生一些異樣的感覺,而他人是無法觀察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息道善根發相:修持者入禅定時,身心調適,妄念止息。身上能産生八種感觸:忽覺自身疼痛,躁動不定;忽而身癢,如無置身處;忽而身輕如雲如塵,有飛行之感;忽而重如大石,不能稍動;忽而身冷如水;忽而身熱如火;忽而身澀如木皮;忽而身滑如乳。八觸産生的原因是初入禅定時,上界的極微,入于欲界的極微,兩者交替,地水火風,狂亂發動。不明白此法相的人,因而驚懼,以爲發病,實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八觸過後,即能進入另一境界:忽覺氣息不光從鼻腔中出入,通身上下八萬四千個毛孔,氣息皆能出入。並且自視遍體透明,身體內外叁十六物(包括外具十二:發、毛、指甲、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心大驚喜,寂靜輕安,爽快異常。這是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2)不淨觀善觀發相:修持者進入欲界未到地定時,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到自己死後胖脹、青瘀、壞、血塗漫、膿爛、蟲吃、散壞、白骨、火燒等九想,進而覺察他人之身,甚至飛禽走獸,皆悉不淨。驚悟人生生死無常,厭惡五欲,對治內貪、外貪、遍一切貪等,因而産生八背舍,即背離五欲,舍棄貪著之心。修此觀想,能發無漏智慧,斷叁界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故又名八解脫。
(3)慈心善根發相:修持者因修止觀,得欲界未到地定。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對于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姐妹)、下親(朋友善知識),皆發親近敬愛之心,決心與他們一道修成佛、菩薩、阿羅漢或諸天之果,使大家分享快樂。對于平生的仇敵也一樣慈悲他們,憐憫他們,希望他們一同修成正果。所謂怨親平等,人我俱空,因而“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顔色常和”,整天是一派慈悲之相。
(4)因緣觀善根發相:修持者因修止觀,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覺悟心生,明白了叁世十二因緣的道理:“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智者《止觀法要》)所謂叁世十二因緣,即是由過去世無明、行二支的因,産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的果。又因現在世愛、取、有叁支的因,再産生未來世生、老死二支的果。這是叁世十二因緣的因果關系、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最初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直至有緣生,生緣老死。若是逆推,人生由無明而來,無明由妄想顛倒而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若能遠離斷常,不講人我,定心安隱,解慧開發,不念世間一切塵境之事,則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入自己的心念之中。這是因緣觀善根開發的結果。
(5)念佛善根發相:修持者因修止觀,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妙好,願行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等等。于是即發愛敬之心,叁昧從此開發,身心安隱,清淨快樂,自覺自己功德巍巍,爲衆人之所愛敬。修止觀定中,這種境界名念佛觀善根發相。應知身心本來是佛,但因妄想顛倒,未能證得。若能熏修,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貴在自修。
總之,從熏習善根,直到念佛善根開發,其中所出現的各種瑞相,使人感到不可思議,而實際則是修持者循序漸進逐漸走上大徹大悟的過程。
《天臺止觀修持簡釋(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