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法里面八个,与心相应的心所,就是心的作用法五十一个,不相应的心所还有二十四个,这全部都叫做心法,哪一个心是我呢?如果说这些心都是我,好了,那你的心太多了,我只能有一个,哪有那么多呢?所以诸位要明白,在身心里面都没有我,所以你一悟到这个道理了,觅我了不可得,这个我才真正破掉了,没有我了,你们诸位想一想,有谁受生死呢?生死就没有了,没有我了,谁去轮回呢?轮回也破了。生死轮回统统没有了,有“我”你才有烦恼,没有“我”谁生烦恼?你们想想哪个生烦恼?如果烦恼来了,你们仔细去找,在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里头你去找,哪一个细胞里头有烦恼?你去找去,没有,那心里面你去找。心法、心所法里面你去找去,也没有烦恼。那你说心所法里头有二十六个烦恼,你有执着才有,没有执着就没有。
再给诸位说,你有执着才有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如果你没有执着,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统统都没有,不但这个都没有,色法也没有,色法也是执着变现的,所以说唯识所变,能变的就是一个识!所变的就是心、心所、心法、色法这些,这个是说明了什么是人我执,这个意思一定要清楚。
在佛法里面,自己本身之外都是环境,别人与我是人事的环境。我们讲物质的环境、人事的环境,全是环境的,拿我们现在的哲学名词来说,是讲人生观、宇宙观,讲人生只有个人,不会牵涉到第二个人,为什么呢?第二个人在我们宇宙观里面的,不包括在人生观里,在佛法里面,人生观就是讲的正报,我们自己这个报身,他人是宇宙观,是器世间,我们也叫做有情世间,所以说情器世间,那是宇宙观里面的部份。
下面再说,如果是“执着山河大地等为实有能,名法我。”山河大地也是众生,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说,就叫做众生,这是讲自己身心之外,一切所有,你要是执着它是真实的话,这种执着叫法我执。
“简言之,所云我者,即是执一切法为法为实有是也。”简单一句话说明,“我”的定义,我就是这个意思,执着一切法实有,这就叫做“我”,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把这个意思已经说完了,下面必须要解释的,就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有许多种说法,意思是相同的,我们要了解,不要把它误会。
『又他书或说人我名我,法我名法,如唯识三十颂首言由假说我法等,彼我即人我,法即法我是也。』
这是把唯识三十颂的名词与百法论作一个比较,意思是一样的,三十颂里面讲“我”,就是百法论里头讲的人我,三十颂里面讲的法,就是此地讲的法我,三十颂里讲的更简单,那么从底下这个表,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二个表就是说明刚才所讲的意思,我,或者是人我:人身之实有,这是我执。法或者是法我:万事之实有,总而言之,病都在以为那是真实的,以为是真有,这个就是迷执,这就叫我,大乘佛法在破我为入门,我执不破就没法子入门。下面说:
『唯识之宗旨。』
前面跟诸位讲的六经十一论,是专谈唯识的,或者是多谈唯识的;如果要广说,佛所说的一切经论,都离不开唯识。而唯识的宗旨,在说明一切法唯识,唯是唯独,一切法唯有识,除了识之外,没有一切法,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由此可知,一切法是分别所现的假象,并没有实体,再给诸位说,也没有实事,初学的人你说没有实体,这个我懂,你说没有实事,这个就难懂了,我们好象看到确实有这些事情存在,这个事情叫幻有,不是实有,诸位去念念四十华严,你看看诸佛菩萨所说的,他所修证的,都是如幻法门,你们在那一个佛菩萨里头,看到有一个真实的法门,没有!都是如幻的,与《《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完全相同;《《金刚经》》后头的这个四句偈,实际上就是两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去看看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说的这两句,可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两句话的批注,就是这两句话的说明。所以《《金刚经》》不容易,言简而义赅,《华严》里面说的就是我们整个人生一切的生活行为活动,如梦幻泡影,那有实事呢?所以你不执着就得大自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一执着,一切障难都来了,那就所谓起惑、造业、受报,轮回就出现,那里晓得轮回是假的,轮回不是真的。
『而本论之方便,在以一切法无我,说明一切法唯识之义。』
这个义就是义理,这是百法论的宗旨。如果我们从这个论,果然得到了,彻底觉悟了,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唯识,那我们这一门东西没有白学了,我们才真正是有成绩,这个成绩是什么呢?智能开了,破迷开悟,入大乘之门了,决定不是说,我这一百个名相,从头到尾,我都会了,考试的时候,一个字都不错,那有什么用处?还是迷惑颠倒,那个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佛法的教学与世间法的教学,不相同的所在,由此可知,世间的教学,是增长我见、我执,是在增长,你学会了这一百个法相名词,不是增长一百个我执吗?佛法是叫我们去我执的,那么这一百个法相名词,你要不要知道呢?要知道,要知道又不能执着,所谓是“离即同时”,离相与即相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这个叫真正离相。
『俗人迷识为假,迷我为实,佛悟我为假,悟识为实,故唯识之学,是以悟破迷。』
“俗人迷识为假”,世俗人他的病,不相这个识,认为识是虚假的。“迷我为实”,以为我是真实的,这都是迷。佛怎么样呢?“佛悟我为假,悟识为真。”跟我们世人恰恰相反,这观念恰恰相反,知道我是假的,识是实的。“故唯识之学,是以悟破迷”,这个不但是百法的宗旨,整个唯识论的宗旨就是破迷开悟,果然我们迷破了、悟开了,我们这个东西才真正有心得。
『经言万法,即总括一切法,然弥勒菩萨恐世人难学,造瑜伽师地论,约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犹恐众生慧浅难入,更约为百法而造此论。故此论虽仅谈百法,而实包谈一切也。本论开端,先引佛言,是名依圣言量而造论。』
这几句话是将这一部论的来源,给我们说清楚,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说万法,说万法这个“万”,不是一个数目字,绝不是说一切法只有一万种,实际上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万是多的意思,也是总的意思,此地给我们讲就是总括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包括在里面,佛法所觉悟的对象,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法实际上是太多太多了,也太繁太杂了,古人读书所谓是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何下手,二十四史我们晓得还是有限,不算太多,那万法从哪里下手呢?这是在教学方面不得不用方便,所以佛法就将一切万法归纳,愈归纳愈精简,这是便利初学。所以弥勒菩萨恐怕世间人,要是讲一切法,确实难学,就是无从下手,他造《瑜伽师地论》,我们晓得《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就是根本大论,学唯识不能够离开这一部大论,换句话,这是必修的一门课程。
可是《瑜伽师地论》份量也相当可观,它有一百卷,在这一部大论里面,弥勒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条,就是纲领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这个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相当的方便,有门径可寻了,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说,这六百六十法还是不容易,因为法相之学,与法性确确实实不相同,法性是完全叫你悟的,所以说离文字、言说、心缘,是叫你悟入的,言下大悟。法相呢?免不了要你把这些名相都要记住,名相如果记不住,你就没有办法修唯识观,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二六时中,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这个名相一定要记熟,那么诸位想一想,六百六十法统统把它要记得清清楚楚,都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不容易。于是天亲菩萨就发了大心,特别为初学的人,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这个六百六十法他老人家把它归纳为百法。诸位要晓得,百法与六百六十法只有条文有多少不同,就是有多寡不同,它的内容完全一样,真是不增不减,他是把它归纳来说。换句话说,百法要一展开,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要一展开,那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由此可知,这个百法就是一切法;这是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条,便于初学而造这部论。所以这部论虽然只说百法,而实际上包括了一切法。这是把造论原由,造论的意趣都交代清楚了。
而这一部论是属于宗经论,佛法里面,论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释经论,释就是解释,也就是经的批注,实际上论就是批注,可是后来的这些大德,为经典作批注,不称“论”而称为「注」,称为「疏」甚至于现在称为「讲义」,不用“论”这个字,这个是造论的人谦虚。如果批注用“论”这个字,就是说明它这个批注,决定没有错误,就是佛来讲解也不过如此,有这样的自信心,正如我们世间的批注称之为传一样,左丘明批注孔夫子的春秋,称之为左传,传就是批注。「传」,这个字的份量,跟我们佛法这个「论」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个批注决定不错的,流传到后世,后世人只能够信受,里面决定没有错误,换一句话说,他是很不容气,不必要人来给他指正,他就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后来人,当然在学力,以及修行的功夫上,比不上这些大菩萨们。
那我们想想,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天亲菩萨是地上菩萨,他们作的批注,实实在在是称得上论,决定没有错误,与佛所讲的一样,后世当然也有古佛、菩萨再来的,众生的根性也不如从前的人了,所以菩萨在教学方便法里面,就教我们谦敬:谦虚恭敬。所以后来的批注不用论,用注、用疏、用讲义。用这些字,就是说:我这个批注未必是正确的,遇有高明的人,请他来给我指正。有这个意思在。用论,那就不必客气了,我这个注的绝没有错误,用不着你来多事了,就有这个味道在,所以论就是批注。
刚才讲的释经论,在大论里面,譬如《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批注…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