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

  这是十种六妙门中的第一部分,分别以六妙门的六个不同功能,来各各对摄佛法中的所有的禅定层级与品类,从而显明六妙门的广大微妙的开发功能与禅类特色。

  以下开始依智者大师的原文讲述其妙义。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即为六意。

  「释」即阐释发挥之意。为了使修习六妙门的人,对其功能有深刻的了解,所以首先要阐释六妙门所含摄的各种禅品。「历」是遍之义,即一个一个地,遍及诸法;「别」为区分的意思,即把各禅支分门别类。如此一个一个地把各法、禅支分门别类地纳入六妙门的功能之下,以显明其特殊的作用,即是本节要阐释的内容。

  因六妙门的差异,就把它分为六个层次来阐释。

  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在六意之中,第一先阐释依数息而成就妙门的禅修功能。

  修习禅定的人,因为用数息的方法而使心念不乱,由於心波的平缓,免除了来自内外的干扰,就深入了禅寂之中。在心心转细转微之後,如是便能出生四禅定、四无量心和四无色定的十二门禅,成就世间禅的全部功能。

  有关四禅的基本正相,已经解释於前,以下再就:一、如何在得了禅定之後保护不退

  二、在那一禅中可以悟道

  三、怎样识别禅定中的邪伪相

  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如何在得了禅定之後保护不退

  

  初得禅定的人,因为体验不深刻,经验不足,又加以没有足够的智慧,以及缺乏明师的指导等因素。所以习禅者在懂得四禅的正确禅态的有关特征外,还须明了禅修过程的退、护、住、进的四法要。这四法要是从最初的粗住心开始,一直到非想处定,都有可能出现,但初禅因离欲界最近,所以退转的可能性也更大於上界的诸禅。

  (一)、退义——在禅定中有那些因素才会退转

  

  一般来说,退转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任运退;二是缘触退。由於禅修的基础不够,定力不足,在偶然的机缘下进入禅定後,却无定力维持,所以不等待内外诸缘的干扰,就自然地失去禅定,退转下来了,这就是任运退。缘触退则是在相当定力之中,如果能按正常地惯性修下去,就能不断地进步。但是如遇到内外的不良因素的干扰,那就有退转的可能。如外在的二十五方便没有作适当的维护,或者因为吐纳的练习产生逆反,使禅寂之心因失去依赖入禅的外在条件而无法入定。内在的触缘则是在静定心中,不自觉地出现烦恼障、业障及报障与四魔等的干扰,而使内心产生忧恼或贪爱。在这些内缘的触动之下,禅定也随之失去。一旦失去之後,其中除一部分善於用心的人外,一般就很难再修习到原来的禅定了。

  ㈡、护义——那么,怎样才能护持禅定而不退失呢

  

  一是要在平时注意二十五方便的摄养,尤其是对於息道的保护与心念的调适,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同时要在初入禅期间注意休养,一心涵养以使不退。二是在将入禅或已入禅时,不要起分别执著心,以无住之心而任运入禅;如在禅心中出现

  三障四魔等障碍,也要善於转化与对治,直至障去魔空为止。总之,禅定是由於摄心而人的,所以得禅之後,要重视内外因素对心念的影响,尽量使心念常处禅态之中,如此才能使定心不遭损失破坏。

  ㈢、住义——由於守护得比较好,在所得的禅定上就安稳地「住」了下来。这就像从一个破旧的房子,搬进宽敞舒适的新居一样,可以安稳地享用其中的一切。也有的人不用守护,一旦入禅,就能稳住下来。这是由於根性较好,心力很强,所以一进入禅定,便自然而然地稳住了下来,不再动摇。

  (四)、进义—禅定的修习是从浅至深的,因此,不能仅止於住下来就完事,还要不断地升进与微细化。有些根性利者,是自然地层层升进上去,以至成就。但大多数人,则是需要精进策励後方能升进。在禅的升进意义上,又分为渐进与顿进的二类。渐次从初禅乃至非想处定的步步升进的是属於渐进;在初禅的定中顿时能超越所有禅的层级而进入非想处的,是属於顿进之类。

  二、由戒生定,由定开慧乃是佛教的三学次第。那么,在那种禅定中才会开发智慧

  所谓开智慧乃是指见道之慧,三界诸禅均可以见道,但欲界定较难,四禅最易,而空无边、识无边及无所有处的三定则较少。现在处於末法时代,众生根性差、事务忙,入深禅定较难,因此,以下重点说明欲界定的开慧情况。

  佛在《遗教经》中说:「若见电光,暂得见道。」因为欲界定能在刹那中,心空尘消,见到道体,所以又称为电光定。在《成实论》中也指出:「有欲界定,能发无漏,无漏发疾,犹如电光。」说明在欲界定中,如果根性与机缘的凑合,就可以发无漏智而见道。这就如阿难尊者一样,在修禅时由於策励其心太过勇猛,反而禅心成碍不发无漏,後来放下心时,因取枕头而即刻进入电光定发无漏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些禅行者,所入禅定并不深,但确能在某一因缘时节到来时,豁然开悟见道。因此,我们要重视欲界定的保养与慧观,以藉此打开本性,悟见真道。

  三、关於禅定的邪相问题。禅相的正邪,向来是很难辨别的,在各宗中,唯天台宗对此有极详尽的论述,这与天台法门注重实践的精神分不开。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与《渐次止观》及《小止观》中,都对邪相的有关方面展开了论述,兹录出《摩诃止观》卷九中初禅的邪相以资参考:

  邪触者,还约八触十功德明。若过若不及,如动触起时,直尔郁郁,

  不迟不疾,身内运动。若还自急疾,手脚搔扰,是太过;若都不动,如被

  缚者,是则不及,余冷暖等亦如是。

  又,就动触空明十种论。若过若不及、此中之空,只豁尔无碍,是为

  正空。若永寂绝,都无觉知者,太过;若铿然块碍,是不及。明者,如镜

  月了亮。若如白日,或见种种光色,是太过;若都无所见,是不及。定

  者,只一心澄静。若缚著不动,是太过;若驰散万境,此不及。乃至相应

  亦如是。是为一动触中二十种邪相,余七触合前,则有一百六十邪法。

  初禅离欲界近且仍带有欲界心,所以在进入禅态时,如开门户,贼很容易进

  入。初禅的邪相是鬼入禅中,但禅的本身并非鬼所作,因此,一旦禅定失去,就唯留邪鬼在身,即成附体之类。如某青年来信说,每次入定时,身紧不自由,有块然之感,这就是已入邪触的邪定之相了。

  了解了邪禅之相後,就可以在入禅时进行智慧抉择,如是邪相就应诃责以除

  之,不使身心人邪途。

  其次,数息法门在四禅之上,又能出生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是普缘众生引发无量之福的清净解脱与菩萨的利济大行,其基本的修法如下:

  一、慈无量心

  不厌恶一切有情与为求有情的利益,而尽量在禅定中给予众生快乐之心。其禅心便进入无怨无恼,悦心适意,善修得解,定心分明,并转入深定而得解脱。

  二、悲无量心

  观察一切有情的痛苦生起悲愍与不堪有情的痛苦,而在禅定中发起拔济众生痛苦之心。

  三、喜无量心

  观察一切有情由於各种可喜的原因,而生喜悦与希望有情持续其殊胜的希望,而在禅定心中生起庆悦之心。

  四、舍无量心

  心中不思虑苦和乐等等的差别,与对一切有情以无偏无倚而在禅定中起平等之

  心,不住著於一切作为。

  四无量心有修习所得与定中开发的两种,而数门则偏重於後者。又就定中所缘的程度分为三等:缘亲人为广,一般人为大,有怨之人为无量;又缘一切众生得乐为广(余三亦然),四维为大,十方名无量。

  最後是四无色定的禅支,兹略释如下:

  一、空无边处定

  禅心脱出色的牢笼,进入虚空而住,与空无边相应。这通常由慈无量心而得

  入。

  二、识无边处定

  禅心住於虚空後,生起厌舍虚空而缘内识,对心识生无边之解,与心识相应,於是便住於内识而寂静不动。一般由悲无量心而得入。

  三、无所有处定

  禅心因厌识近於虚空,而对无所有处产生寂静自在的心念;於是观心无所有,到了心与无所有相应时,便安住於无所有之中,通常可由喜无量心而得入。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禅心住於无所有处後,仍觉得不够寂静,於是欲求非想非非想处的寂静境界,便舍去前识处定的有想,又舍前无所有处的非想,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此定一般可由舍无量心而得入。

  以上所述十二门禅,都可以由修数息法门而得开发,因此,息道工夫具有特殊的摄心人定的功效。

  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

  如果修禅的人能依数息法门,进入十二门禅里的最後一门非想非非想处定时,能够不迷执於虚妄之禅,而以智慧之心觉知此所住禅定之处,仍是生灭之法,并非是涅槃的寂灭境界,於是窥破禅定中的阴盖,脱出最後一层的牢笼。那么,随著三乘人的根性与发心,都能证得三乘的圣道果。

  何以故

  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

  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

  “何以故",是徵究上述得道的原因。阴是色、受、想、行、识的五种阴覆障蔽本明的虚妄法;界即六根、六识、六尘的十八界;入即十二入。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而此定所形成的因素乃是五阴、十八界、十二人的相互和合,假如离开

  了因缘与彼此的相互作用,那么这禅定也就立即失去。所以,究实而言,此定并非真实,因此,是虚妄的假相,其体不真。修禅者安住於此定时,虽然意识不到烦恼—即没有粗烦恼的泛起,但是仍然具足十种细的烦恼。十种细烦恼即:贪烦恼、嗔烦恼、痴烦恼、慢烦恼、疑烦恼、取见烦恼、戒禁取见烦恼等。十烦恼有粗细的不同,欲界以下的烦恼属粗心所生,而色界以上由於定心转细,烦恼的表现也极微,一般难以察觉。如果在禅定之中,能觉知本质的虚妄…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