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

  這是十種六妙門中的第一部分,分別以六妙門的六個不同功能,來各各對攝佛法中的所有的禅定層級與品類,從而顯明六妙門的廣大微妙的開發功能與禅類特色。

  以下開始依智者大師的原文講述其妙義。

  釋第一曆別對諸禅定明六妙門,即爲六意。

  「釋」即闡釋發揮之意。爲了使修習六妙門的人,對其功能有深刻的了解,所以首先要闡釋六妙門所含攝的各種禅品。「曆」是遍之義,即一個一個地,遍及諸法;「別」爲區分的意思,即把各禅支分門別類。如此一個一個地把各法、禅支分門別類地納入六妙門的功能之下,以顯明其特殊的作用,即是本節要闡釋的內容。

  因六妙門的差異,就把它分爲六個層次來闡釋。

  一者依數爲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在六意之中,第一先闡釋依數息而成就妙門的禅修功能。

  修習禅定的人,因爲用數息的方法而使心念不亂,由於心波的平緩,免除了來自內外的幹擾,就深入了禅寂之中。在心心轉細轉微之後,如是便能出生四禅定、四無量心和四無色定的十二門禅,成就世間禅的全部功能。

  有關四禅的基本正相,已經解釋於前,以下再就:一、如何在得了禅定之後保護不退

  二、在那一禅中可以悟道

  叁、怎樣識別禅定中的邪僞相

  叁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論述。

  一、如何在得了禅定之後保護不退

  

  初得禅定的人,因爲體驗不深刻,經驗不足,又加以沒有足夠的智慧,以及缺乏明師的指導等因素。所以習禅者在懂得四禅的正確禅態的有關特征外,還須明了禅修過程的退、護、住、進的四法要。這四法要是從最初的粗住心開始,一直到非想處定,都有可能出現,但初禅因離欲界最近,所以退轉的可能性也更大於上界的諸禅。

  (一)、退義——在禅定中有那些因素才會退轉

  

  一般來說,退轉的情況有兩種:一是任運退;二是緣觸退。由於禅修的基礎不夠,定力不足,在偶然的機緣下進入禅定後,卻無定力維持,所以不等待內外諸緣的幹擾,就自然地失去禅定,退轉下來了,這就是任運退。緣觸退則是在相當定力之中,如果能按正常地慣性修下去,就能不斷地進步。但是如遇到內外的不良因素的幹擾,那就有退轉的可能。如外在的二十五方便沒有作適當的維護,或者因爲吐納的練習産生逆反,使禅寂之心因失去依賴入禅的外在條件而無法入定。內在的觸緣則是在靜定心中,不自覺地出現煩惱障、業障及報障與四魔等的幹擾,而使內心産生憂惱或貪愛。在這些內緣的觸動之下,禅定也隨之失去。一旦失去之後,其中除一部分善於用心的人外,一般就很難再修習到原來的禅定了。

  ㈡、護義——那麼,怎樣才能護持禅定而不退失呢

  

  一是要在平時注意二十五方便的攝養,尤其是對於息道的保護與心念的調適,盡量減少外界的幹擾,同時要在初入禅期間注意休養,一心涵養以使不退。二是在將入禅或已入禅時,不要起分別執著心,以無住之心而任運入禅;如在禅心中出現

  叁障四魔等障礙,也要善於轉化與對治,直至障去魔空爲止。總之,禅定是由於攝心而人的,所以得禅之後,要重視內外因素對心念的影響,盡量使心念常處禅態之中,如此才能使定心不遭損失破壞。

  ㈢、住義——由於守護得比較好,在所得的禅定上就安穩地「住」了下來。這就像從一個破舊的房子,搬進寬敞舒適的新居一樣,可以安穩地享用其中的一切。也有的人不用守護,一旦入禅,就能穩住下來。這是由於根性較好,心力很強,所以一進入禅定,便自然而然地穩住了下來,不再動搖。

  (四)、進義—禅定的修習是從淺至深的,因此,不能僅止於住下來就完事,還要不斷地升進與微細化。有些根性利者,是自然地層層升進上去,以至成就。但大多數人,則是需要精進策勵後方能升進。在禅的升進意義上,又分爲漸進與頓進的二類。漸次從初禅乃至非想處定的步步升進的是屬於漸進;在初禅的定中頓時能超越所有禅的層級而進入非想處的,是屬於頓進之類。

  二、由戒生定,由定開慧乃是佛教的叁學次第。那麼,在那種禅定中才會開發智慧

  所謂開智慧乃是指見道之慧,叁界諸禅均可以見道,但欲界定較難,四禅最易,而空無邊、識無邊及無所有處的叁定則較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衆生根性差、事務忙,入深禅定較難,因此,以下重點說明欲界定的開慧情況。

  佛在《遺教經》中說:「若見電光,暫得見道。」因爲欲界定能在刹那中,心空塵消,見到道體,所以又稱爲電光定。在《成實論》中也指出:「有欲界定,能發無漏,無漏發疾,猶如電光。」說明在欲界定中,如果根性與機緣的湊合,就可以發無漏智而見道。這就如阿難尊者一樣,在修禅時由於策勵其心太過勇猛,反而禅心成礙不發無漏,後來放下心時,因取枕頭而即刻進入電光定發無漏智。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有些禅行者,所入禅定並不深,但確能在某一因緣時節到來時,豁然開悟見道。因此,我們要重視欲界定的保養與慧觀,以藉此打開本性,悟見真道。

  叁、關於禅定的邪相問題。禅相的正邪,向來是很難辨別的,在各宗中,唯天臺宗對此有極詳盡的論述,這與天臺法門注重實踐的精神分不開。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與《漸次止觀》及《小止觀》中,都對邪相的有關方面展開了論述,茲錄出《摩诃止觀》卷九中初禅的邪相以資參考:

  邪觸者,還約八觸十功德明。若過若不及,如動觸起時,直爾郁郁,

  不遲不疾,身內運動。若還自急疾,手腳搔擾,是太過;若都不動,如被

  縛者,是則不及,余冷暖等亦如是。

  又,就動觸空明十種論。若過若不及、此中之空,只豁爾無礙,是爲

  正空。若永寂絕,都無覺知者,太過;若铿然塊礙,是不及。明者,如鏡

  月了亮。若如白日,或見種種光色,是太過;若都無所見,是不及。定

  者,只一心澄靜。若縛著不動,是太過;若馳散萬境,此不及。乃至相應

  亦如是。是爲一動觸中二十種邪相,余七觸合前,則有一百六十邪法。

  初禅離欲界近且仍帶有欲界心,所以在進入禅態時,如開門戶,賊很容易進

  入。初禅的邪相是鬼入禅中,但禅的本身並非鬼所作,因此,一旦禅定失去,就唯留邪鬼在身,即成附體之類。如某青年來信說,每次入定時,身緊不自由,有塊然之感,這就是已入邪觸的邪定之相了。

  了解了邪禅之相後,就可以在入禅時進行智慧抉擇,如是邪相就應诃責以除

  之,不使身心人邪途。

  其次,數息法門在四禅之上,又能出生四無量心。這四無量心是普緣衆生引發無量之福的清淨解脫與菩薩的利濟大行,其基本的修法如下:

  一、慈無量心

  不厭惡一切有情與爲求有情的利益,而盡量在禅定中給予衆生快樂之心。其禅心便進入無怨無惱,悅心適意,善修得解,定心分明,並轉入深定而得解脫。

  二、悲無量心

  觀察一切有情的痛苦生起悲愍與不堪有情的痛苦,而在禅定中發起拔濟衆生痛苦之心。

  叁、喜無量心

  觀察一切有情由於各種可喜的原因,而生喜悅與希望有情持續其殊勝的希望,而在禅定心中生起慶悅之心。

  四、舍無量心

  心中不思慮苦和樂等等的差別,與對一切有情以無偏無倚而在禅定中起平等之

  心,不住著於一切作爲。

  四無量心有修習所得與定中開發的兩種,而數門則偏重於後者。又就定中所緣的程度分爲叁等:緣親人爲廣,一般人爲大,有怨之人爲無量;又緣一切衆生得樂爲廣(余叁亦然),四維爲大,十方名無量。

  最後是四無色定的禅支,茲略釋如下:

  一、空無邊處定

  禅心脫出色的牢籠,進入虛空而住,與空無邊相應。這通常由慈無量心而得

  入。

  二、識無邊處定

  禅心住於虛空後,生起厭舍虛空而緣內識,對心識生無邊之解,與心識相應,於是便住於內識而寂靜不動。一般由悲無量心而得入。

  叁、無所有處定

  禅心因厭識近於虛空,而對無所有處産生寂靜自在的心念;於是觀心無所有,到了心與無所有相應時,便安住於無所有之中,通常可由喜無量心而得入。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禅心住於無所有處後,仍覺得不夠寂靜,於是欲求非想非非想處的寂靜境界,便舍去前識處定的有想,又舍前無所有處的非想,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爲。此定一般可由舍無量心而得入。

  以上所述十二門禅,都可以由修數息法門而得開發,因此,息道工夫具有特殊的攝心人定的功效。

  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叁乘道。

  如果修禅的人能依數息法門,進入十二門禅裏的最後一門非想非非想處定時,能夠不迷執於虛妄之禅,而以智慧之心覺知此所住禅定之處,仍是生滅之法,並非是涅槃的寂滅境界,於是窺破禅定中的陰蓋,脫出最後一層的牢籠。那麼,隨著叁乘人的根性與發心,都能證得叁乘的聖道果。

  何以故

  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诳不實,雖無粗煩惱,而亦成

  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叁乘涅槃故。

  “何以故",是徵究上述得道的原因。陰是色、受、想、行、識的五種陰覆障蔽本明的虛妄法;界即六根、六識、六塵的十八界;入即十二入。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而此定所形成的因素乃是五陰、十八界、十二人的相互和合,假如離開

  了因緣與彼此的相互作用,那麼這禅定也就立即失去。所以,究實而言,此定並非真實,因此,是虛妄的假相,其體不真。修禅者安住於此定時,雖然意識不到煩惱—即沒有粗煩惱的泛起,但是仍然具足十種細的煩惱。十種細煩惱即:貪煩惱、嗔煩惱、癡煩惱、慢煩惱、疑煩惱、取見煩惱、戒禁取見煩惱等。十煩惱有粗細的不同,欲界以下的煩惱屬粗心所生,而色界以上由於定心轉細,煩惱的表現也極微,一般難以察覺。如果在禅定之中,能覺知本質的虛妄…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