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與煩惱的流注,既不住於禅的安樂虛妙,也不著於禅的變化流注,於是在離開禅的妄境之後,其心便得到了解脫。而解脫之道即是涅槃的現量之故,所以說:「即證叁乘涅槃故。」
從禅定的伏而不斷的一面而論,雖然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可以住時八萬四千劫,但因爲無慧解脫的原因,當定力一衰,福報一去,則原先的煩惱種子與各種業力,又將其推向下地,重新開始苦難的流轉。由此可見,佛教的中心乃是智慧,沒有智慧,決不可能斷惑證真而解脫生死,圓成道果。
此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阿羅漢果。
在非非想處斷惑證真的意義,可以舉須跋陀羅的證道因緣來證明。佛在臨涅槃之前,有一位叫須跋陀羅的外道來求佛開示。釋尊接受了他的請求,開始教他如何斷非非想處的方法,他聽了法之後,在禅定心中馬上作智慧觀察,於是在佛的座下立刻證得了阿羅漢果,成了佛住世時的最後的一個弟子。
數爲妙門,意在於此也。
數息的功能不僅僅能夠出生十二門禅,最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十二門禅的體驗而解脫煩惱,獲證叁乘的涅槃。所以數的法門能夠通至涅槃,其意正在於此。
二者隨爲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
第二是闡釋隨息的修證妙門的發禅意義。修習禅定的人,因爲依呼吸的出入而作「隨」的工夫,就可以在心法相應時,出生十六種特別殊勝的禅態。這十六種特別殊勝的禅態與前面介紹過的安般念基本一致,是屬於出世間憚,而此禅都是通過隨息而逐漸開發,並層層勝妙,均有不同的特殊功能,到最後時就能證得叁乘聖果,所以叫做十六特勝。
所謂一知息入。
修十六特勝的第一步是在息相調適之後,覺知微細息相的入內過程,所謂初知息入是鼻端;次知息入至心髒的部位;最後息入到臍輪處爲止。修禅者在修知息入的過程中,不要把心念過份地注意息入的初、中、後的叁個部位,而只要能稍微感覺到吸相依次進入即可。
二知息出。
知息入修習熟練並安心不動後,即進入第二步知息出的練習。修知息出與知息 入相反,它是以臍輪爲初,次是心髒部位,後以鼻端爲出。
無論修入或出,只能單修一種,依次而行,不可以同樣兼顧出入二相。同時還應注意在修隨息時,重點在微細的息相的運動,而不可倚身作意,否則便會重成障礙,不能進入禅定。
叁知息長短。
知息出,有離執輕身與放松息相的作用,因此,第叁步要進一層觀隨息的長短之相,而這裹的短當然是相對而言,是要行者明照自己靜心中的息相究竟有多長,心念隨之而出入,明知不忘,如此便能出生功德了。如果以豎修的角度來說明此禅的修法,則在《無礙解脫道》中有較全面的闡釋:
雲何彼於長出息時,知「我出息長」,長入息時,知「我入息長」
(一)、長出息於出時出息;㈡、長入息於長時入息:㈢、長出息入息於
長時出息入息,長出息入息於長時出息入息者(於彼)生起(善)欲;㈣、
由於欲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出息於長時出息;㈤、由於欲而比以前更微細
的長入息……乃至……㈥、長出息入息於長時出息入息。由於欲而比以前
更微細的長出息入息,於長時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悅;㈦、由於喜悅而比以
前更微細的長出息於長時出息;㈧、由於喜悅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入息
……乃至……;㈨、長出息入息長時出息入息,由於喜悅而比以前更微細
的長出息入息於長時出息入息者,(他的)心從出息入息而轉去,而生起
到了舍的這一步,即進入止門的禅定境,於彼定中便能現起觀照的心智,如四念處等觀,由此觀的深入,就由有漏慧趣入無漏慧。
四知息遍身。
第四步是於靜心中覺知呼吸從全身的毛孔出入無礙,而此時鼻孔的呼吸已極微細,進入了全身性的隨息工夫。《清淨道論》對此作了說明:
即我於全出息身的初中後,爲令覺知明白其出息而學;我於全入息身的初、中、後,爲令覺知明白其入息而學。如是爲令(出入息的一切身)覺知明白者,以智相應心出息與入息,故說我學出息與入息。因爲有的比丘,對於片片展於(體內)的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則明白,然後中、後;他只能取其初,而對中、後則疲倦。有的則以對於中的明白,然非初中。
修「知息徧身」的隨息法,要達到初、中、後的一切身的出入息都明白方算熟練。所以世尊說:「學我知一切身出息……乃至……人息。」
第四步修成後,就能夠在空氣稀少的地方久坐而不感到窒息。呼吸也可以達到
極緩慢的地步。
五除諸身行。
第四步由於呼吸的全身化,於是引發了周身的氣脈的變化運動,此時身體就可能出現一些前屈、側屈、全屈、後屈、轉動、顫動、搖動、震動等一系列的動作。當修禅者在定心中發生這些運動時,應該及時覺察;如此身行並非初禅之功德支林,乃是欲界定前後的粗色氣機的發動,因此不應執著。對於這種現象唯一的對治辦法,就是調穩呼吸後把注意力集中於吸入的隨念上,這樣久久便能使身息寂靜微細而不再動搖。所以第五就要除去一切身心的運動之行了。
六心受喜。
過了上述身行的一關,身心就泯然一轉,忽然進入了正禅的狀態。所以修禅者如果不停滯在身體氣機發動上,而透過了欲界定的動搖與不穩定,就能在安息極安息中,直至消滅了身覺與息相,寂止了一切的變化,此時呼吸已到了有無難辨的狀態,內心便生起了喜的覺受,這便是進入了初禅的禅態。在此禅態中,前後的八觸與十功德就隨個人的根性不同流現出來。從初禅之後,又升至二禅。
七心受樂。
從二禅又升至叁禅,心的覺受充滿了妙樂。
八受諸心行。
從叁禅的妙樂又舍之而升進四禅,無苦樂境,唯有寂靜禅心的流注行相。
九心作喜。
在定心中再觀二禅的喜樂,使不住於死定。
十心作攝。
在喜樂之中,使心念既不住於死寂之定境,又不著於喜樂之愛味,完全將心等持於心一境性的正定之中,即進入不動搖的叁摩地。唯有叁摩地的正定,才符合於解脫的要求。
十一心作解脫。
心作解脫,是指行人在諸禅中解脫出各種執著。如在初禅中解脫出五蓋的纏
縛;在二禅中解脫出尋伺;於叁禅中解脫出喜心的執著;在四禅中離於苦樂之境
等。這些解脫雖未脫盡叁界煩惱,但已非外道愛味禅性可比,並在此等解脫後,方能進入正觀的修習。
十二觀無常。
前一步的心作解脫還是基礎性的准備觀法。從這裏開始即進入了正觀。由於正觀的慧力,方能斷惑證真。
觀無常是在禅定心中觀照五蘊的無常生滅變易性,而悟達諸法的無常使不生常見。
十叁觀出散。
在禅定心中觀呼吸的出散乃至空無所有,從而悟知諸法中無我而不生我見。
十四觀離欲。
在禅定中以離欲念使人解脫於欲。其中離欲又分爲滅盡離欲與究境離欲的二種觀。滅盡離欲是觀諸行的刹那滅壞;究境離欲則是觀離欲後的涅槃境。因此,觀離
欲也就是觀上述二種境而引起的毗鉢舍那(觀)與道相應。
十五觀滅。
此觀從觀滅而滅除集谛煩惱的角度而起滅盡與究竟的二種觀法,與觀離欲的方法一樣,但更進一層,因離欲僅止於意願,而滅集則爲實際的行動,故接近於解脫道。
十六觀棄舍。
觀棄舍在《清淨道論》稱作觀舍道。分爲遍舍舍遣與跳入舍遣的二種修證過程。
遍舍舍遣是以部分的觀智而遍舍諸蘊及諸煩惱,或進一步以部分的道智而遍舍諸蘊及諸行煩惱。
跳入舍遣是先見有爲的過失及傾向(與有爲)相反的涅槃而跳入或以所緣而跳入涅槃。
每種舍遣中初是觀智,後爲道智,均可隨舍遣之力而入於涅槃境界。
以下智者大師來對棄舍這法進行闡釋:
雲何觀棄舍
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
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
如癱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
六妙門重點在於妙的功德,所以在隨的對攝禅法上,智者大師又著重闡釋如何在十六特勝的最後觀棄舍中獲得涅槃。
怎樣修觀棄舍的工夫
這最後一層的觀修,是專門破非想處的迷惑的,爲甚麼
要在非想處修觀得涅槃
因爲凡夫在隨息門中,修到非想處定時,內心自然觀察有
常處——空定與識定均屬有常處,因落有思之故,而有常之處乃敗壞之法,故如癬如瘡潰爛不久;而無想定又如癡愚,不起活用。故於心中認定叁界第一微妙之定,乃是非有想非無想的第四無色定的境界。
作是念已,即棄舍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
作了上面的觀想之後,就放棄了有想與無想的執著,進入了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所以說非想就是兩舍的意思。
令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
現在佛弟子所修與外道不同,並不認爲此處即安穩之地,仍須通過觀察其虛妄,破其煩惱蓋覆,折其著心,如此方能解脫叁界煩惱,證出世涅槃。至於觀折之義,已於數門中闡釋。
是故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爲妙門,意在此也.
由此之故,只要修禅行人,能夠在禅境中深觀棄舍,不住著在非想處定上,那麼他就能證得涅槃道了。
通過隨息一門的層層深入,不斷開發,以至於證得涅槃聖果,所以說隨息作爲妙門,其意正在於此。
叁者止爲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禅。
第叁是就止的功能來闡釋作爲妙門的出生諸禅的具體內容。
修習禅定者,因爲澄心息慮,使心念凝然不動,寂止於一處時,就能依其所止的層次而開發五輪禅的禅法。
一者地輪叁昧,即未到地。
五輪禅的最初一層是地輪禅。修禅者從欲界定後,止心更爲虛寂,心人定境之中,最初所開發的即是未到地定。這未到地定猶如造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雖然還不具備功德,它卻是蓋樓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叫做地輪禅。
二者水輪叁昧,即是種種諸禅定善根發也。
從未到地定的地輪叁昧之後,隨著…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