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定力的深化,便進人了初禅。又從初禅升至二禅,乃至於四禅。這就像水的流動是一段一段地流人大海,而每一段都有它的作用,即在四禅的前後均可開發善根,這便是水輪叁昧的境界。

  叁者虛空輪叁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

  地輪禅是堅礙而不通,水輪是流動而非真止。因此,以上二輪均未到見道之

  位,故其見地未真,都處在著相修行的階段。

  到了這第叁層的虛空輪叁昧,就是正道行人進入見道的過程。所謂五方便人即是七方便的簡化。七方便是從五停心觀開始起對治觀,漸次分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法。因五停心屬破障,未有禅定故較淺,已不是此段的功行,而總別二相念可合而爲一,故一般在此處簡化爲五方便。

  修禅有了四禅的定力後,就可以依此定而起慧照。四念處正是慧照的初步,然後在四念處觀上開始發善根:

  ㈡、暖法,進一步加修四正勤,以四谛爲緣,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氛,喻如春陽暖發。

  ㈡、頂法,進修四如意足,於相似解更加轉明,得四如意定。如登山頂,洞覽無余。

  ㈢、忍法,由於定慧等持,善法增進,便成就了五根,安住不動,忍法具足。

  ㈣、世第一法,五根增長成五力破五障,接近於見道位。這是有漏世間的功行中最爲第一。從此之後如以有漏的聞、思、修作增上慧,資助本具的無漏種子,使之發生觀行,便於十六刹那之間而入見道位。一旦見道之後,便能覺悟一切諸法皆因緣所生,當體如虛空,所以叫做虛空輪叁昧,於諸見中無礙無謬,見真谛而行真道四者金沙輪叁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

  見道之後方起真實之修。因此,金沙輪叁昧,就是依真見而起真修的過程,通過真修,方能解脫叁界的煩惱——思惑,即思惟谛理的道品而斷之惑,這即是從七覺支到八聖道的相依修持過程。因爲已見真道,所以起修之時絕不是著相之修,而是以無著的正慧而隨順道法,斷除煩惱習氣。這猶如純淨的金沙一樣,雖有諸般變化流動,仍不失去本色,不受染汙。因此,見道後的無著之修,即是金沙輪叁昧。

  五者金剛輪叁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叁界結使:水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第五是見思煩惱脫盡後的聖果之位。金剛是萬物中最堅、最利、最明的寶貴東西,以此物形容聖果位上的不壞功德。

  九無礙道新譯爲九無間道。因爲在修道位上把叁界分爲九地,每一地又分爲九品,這都是妄心從粗到細的演變過程的借喻。在斷惑之時,每地各有無間與解脫的二道。正在斷惑的無著心智叫做無間道;煩惱既已斷除,解脫了下地之惑,而此解脫迷惑所生之智,叫做解脫道。一地之惑有九品,九地便有九解脫。斷到第九無間道時,叁界之內的所有結使已經斷盡,不再被叁界的妄情所迷,也不落後有,而此時所證之智,有盡智與無生智的二種。盡智是斷盡叁界一切煩惱後,證知我既然已經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內心自信承當,智慧明照。無生智則是限於利根羅漢所有之智慧,因在所證上,既已知、斷、證、修之事已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所以說「無生」。其意正說明自覺於無生之道而證知我不再知、斷、證、修的智慧。而鈍根羅漢有的再反覆地退沒,需要再經過知、斷、證、修的一類,就不能見到無生智。

  在金剛輪的叁昧上,證得了盡智與無生智,就獲證了涅槃的果位,成爲永不退轉的界外聖人。

  止爲妙門,意在此也。

  通過止心息慮,澄寂妄念,便可從散心的凡夫地位,逐漸進入未到地的地輪叁昧,又從地輪到四禅的水輪叁昧。從水輪的觀慧見到了真谛的理性,證於虛空輪叁昧;從虛空的無礙之慧起於無著的正修,漸次斷除煩惱,便證入金沙輪叁昧的道位。如此熏修,到斷盡一切叁界煩惱,便證入了金剛輪叁昧的聖果。如此從低至高_

  的五輪之禅均以「止」而貫之,因此止之一法,可以通至涅槃之妙德,其意正在於此。

  四者觀爲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

  第四是闡釋觀的對攝禅法而通至涅槃的意義。

  觀可以分爲二種功能,一是觀察妄惑,以破除煩惱顛倒,二是觀達真理,以圓顯清淨真性。關於觀義的解釋,曆來有淺深的不同說法,舉以下數釋以作參考:

  《觀經淨影疏》說:「觀者,系念思察,說以爲觀。」

  《大乘義章》說:「粗思名覺,細思名觀。」

  《淨名經叁觀玄義》說:「觀以觀穿爲義,亦是觀蓋爲能。觀穿者即是觀察見思、塵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觀達者達叁谛之理。」

  智者大師在六妙門中所論觀義,則是攝赅一切深淺之義,並就佛教禅法中的諸多觀法進行概括論述。

  修習禅法者因爲運心作觀的緣故,就能在觀心中出生九想等禅觀之法。_

  九想屬于禅中的不淨觀法。此觀禅的目的,就是針對世人對於五欲的耽著與

  對自我的妄執。因此,修習此禅觀,就能破除戀世的迷情。九想觀的出生次第如

  下:

  一、脹想:觀想現出死屍的膨脹的形狀。

  二、青瘀想:觀想現出死屍經過風吹日曝後,變成青瘀的形色。

  叁、壞想:觀想現出死屍在自然力的破壞下,失去了勻稱的形狀。

  四、血塗想:觀想現出死屍經過破壞之後,又變得血肉模糊。

  五、膿爛想:觀想現出死屍因變質而膿爛的形狀。

  六、啖想:觀想現出鳥獸來到死屍前互相爭啖。

  七、散想:觀想現出死屍被鳥獸爭啖後的四肢、頭、身分裂破散。

  八、骨想:觀想現出死屍血肉被吃盡後的白骨狼籍的慘狀。

  九、燒想:觀想現出白骨最後被柴火所燒而歸於灰土。

  由觀而觀的九想景象,容易使習禅者出現驚怖、憂懼的心理,因此,當久修之後,欲情已除,則應觀現八念的功德以救其弊。

  八念。

  八念的出生次第是從念佛開始:

  一、念佛:念佛神德無量,能拔苦與樂。

  二、念法:念法力廣大能滅一切煩惱。

  叁、念僧:念僧爲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爲世間無上的福田。

  四、念戒:念戒能遮諸惡,爲無上菩提的根本。

  五、念舍:念布施能生大功德,又舍斷煩惱的大智慧。

  六、念天:念四天王乃至他化天,果報清淨,利樂一切。

  七、念出入息:念出入息可得禅定而具樂。

  八、念死:人生無常,生必有死,故不怕死亡。

  八念之後即是觀現十想。

  十想。

  十想的第一是苦想,即觀五陰之身,常被諸苦所逼迫,作此想後,智慧生而衆苦得滅,其余九想的內容請參閱《大智度論》卷二十叁。

  八背舍,八勝處。

  八背舍的觀修已經介紹於前。八勝處是善巧觀修八背舍所獲得的殊勝利益,這八勝處的含義即是發勝知勝見,以舍貪愛的八種禅觀。因爲是起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說爲八勝處。其觀修次第如下: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心有色想,觀道還未增長,專觀少份的外色以攝心。一般修此觀時專觀內身不淨,或觀少許外色,均可得清淨勝見。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觀道成熟後,多觀外色也無妨礙。譬如從一具死屍而至觀十、百、幹、萬具的死屍,或觀一膨脹時而增觀一切死屍的膨脹。如此觀廣大的外色而獲得清淨。

  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到了這一步,觀道逐漸勝妙,雖然觀於外色,內心不存色想,因爲無想,所以比前更爲勝妙。

  _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從少觀到廣大,其義如前的二觀。

  五、青勝處:觀現身外的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爲多,使多爲少,對於所觀的青相,不起法愛。

  六、黃勝處:如青勝處。

  七、赤勝處:如青勝處。

  八、白勝處:如青勝處。

  十一切處、九次第定。

  八背舍爲初觀,八勝處爲中,而十一切處是最後的解脫。其觀修之義已介紹於前。

  師子奮迅叁昧。

  獅(師)子奮迅叁昧,是借喻獅子奮迅時的開張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吼之相來形容此叁昧的威力無窮。

  菩薩進入獅子奮迅叁昧時,則奮法界之身,開大慧之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的小獸爲之攝伏。

  超越叁昧

  修禅者如果在其禅定上能不順九次第定之淺深次序而人定的,即是超越叁昧的觀行,這種叁昧,可由散心地直入滅盡定,也可以由滅盡定直出散心,順逆自在,超越無礙。但小乘人的超越僅限于二級禅定的跳躍,大乘菩薩則可以隨意超越而無礙。

  鍊禅

  鍊禅是在九次第定中,反覆從一地進入另一地的修習方法,以鍛煉自在隨意的

  定力。譬如修禅先入初禅,在初禅中直入識處定,又從識處定入二禅。如此反覆練習,使得定力更加堅固而自在。

  十四變化心。

  十四變化心即是四禅定中的十四種變化作用:

  一、初禅天二種變化:l、初禅初禅化,即能在初禅中變化自地;2、初禅欲界化,即能變化欲界地。

  二、二禅天叁種變化:l、二禅二禅化;2、二禅初禅化;3、二禅欲界化。

  4、叁禅欲界化。

  四、四禅五種變化:l、四禅四禅化;2、四禅叁禅化;3、四禅二禅化:

  4、四禅初禅化;5、四禅欲界化。

  這十四種變化作用,就是善用禅定來化現其自地與以下的禅位以起應化的妙用。

  叁明、六通及八解脫。

  叁明、六通及八解脫的叁法,都是就修觀所顯妙德而言。

  叁明即: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現象;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的生死現象;叁、漏盡明:知現在的苦相,即斷一切煩惱後所得的無漏正智。所謂「明」的含義是指正智所顯之境而分明徹照。而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漏足的六通,其中神足爲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通只知他人心,所以不立爲明。其余叁者也有淺深等不同,所以分而立之。

  八解脫在此是指所得八種解脫之果,顯現殊妙的妙德。

  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修禅者在觀修過程中,如果能在八解脫的最後解脫中,證得滅受想無爲之定

  (即滅盡定)時,假若心不住著,就證入了叁乘的涅槃之果…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