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与烦恼的流注,既不住於禅的安乐虚妙,也不著於禅的变化流注,於是在离开禅的妄境之後,其心便得到了解脱。而解脱之道即是涅槃的现量之故,所以说:「即证三乘涅槃故。」
从禅定的伏而不断的一面而论,虽然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可以住时八万四千劫,但因为无慧解脱的原因,当定力一衰,福报一去,则原先的烦恼种子与各种业力,又将其推向下地,重新开始苦难的流转。由此可见,佛教的中心乃是智慧,没有智慧,决不可能断惑证真而解脱生死,圆成道果。
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
在非非想处断惑证真的意义,可以举须跋陀罗的证道因缘来证明。佛在临涅槃之前,有一位叫须跋陀罗的外道来求佛开示。释尊接受了他的请求,开始教他如何断非非想处的方法,他听了法之後,在禅定心中马上作智慧观察,於是在佛的座下立刻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了佛住世时的最後的一个弟子。
数为妙门,意在於此也。
数息的功能不仅仅能够出生十二门禅,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十二门禅的体验而解脱烦恼,获证三乘的涅槃。所以数的法门能够通至涅槃,其意正在於此。
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
第二是阐释随息的修证妙门的发禅意义。修习禅定的人,因为依呼吸的出入而作「随」的工夫,就可以在心法相应时,出生十六种特别殊胜的禅态。这十六种特别殊胜的禅态与前面介绍过的安般念基本一致,是属於出世间惮,而此禅都是通过随息而逐渐开发,并层层胜妙,均有不同的特殊功能,到最後时就能证得三乘圣果,所以叫做十六特胜。
所谓一知息入。
修十六特胜的第一步是在息相调适之後,觉知微细息相的入内过程,所谓初知息入是鼻端;次知息入至心脏的部位;最後息入到脐轮处为止。修禅者在修知息入的过程中,不要把心念过份地注意息入的初、中、後的三个部位,而只要能稍微感觉到吸相依次进入即可。
二知息出。
知息入修习熟练并安心不动後,即进入第二步知息出的练习。修知息出与知息 入相反,它是以脐轮为初,次是心脏部位,後以鼻端为出。
无论修入或出,只能单修一种,依次而行,不可以同样兼顾出入二相。同时还应注意在修随息时,重点在微细的息相的运动,而不可倚身作意,否则便会重成障碍,不能进入禅定。
三知息长短。
知息出,有离执轻身与放松息相的作用,因此,第三步要进一层观随息的长短之相,而这裹的短当然是相对而言,是要行者明照自己静心中的息相究竟有多长,心念随之而出入,明知不忘,如此便能出生功德了。如果以竖修的角度来说明此禅的修法,则在《无碍解脱道》中有较全面的阐释:
云何彼於长出息时,知「我出息长」,长入息时,知「我入息长」
(一)、长出息於出时出息;㈡、长入息於长时入息:㈢、长出息入息於
长时出息入息,长出息入息於长时出息入息者(於彼)生起(善)欲;㈣、
由於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於长时出息;㈤、由於欲而比以前更微细
的长入息……乃至……㈥、长出息入息於长时出息入息。由於欲而比以前
更微细的长出息入息,於长时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悦;㈦、由於喜悦而比以
前更微细的长出息於长时出息;㈧、由於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入息
……乃至……;㈨、长出息入息长时出息入息,由於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
的长出息入息於长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从出息入息而转去,而生起
到了舍的这一步,即进入止门的禅定境,於彼定中便能现起观照的心智,如四念处等观,由此观的深入,就由有漏慧趣入无漏慧。
四知息遍身。
第四步是於静心中觉知呼吸从全身的毛孔出入无碍,而此时鼻孔的呼吸已极微细,进入了全身性的随息工夫。《清净道论》对此作了说明:
即我於全出息身的初中後,为令觉知明白其出息而学;我於全入息身的初、中、後,为令觉知明白其入息而学。如是为令(出入息的一切身)觉知明白者,以智相应心出息与入息,故说我学出息与入息。因为有的比丘,对於片片展於(体内)的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则明白,然後中、後;他只能取其初,而对中、後则疲倦。有的则以对於中的明白,然非初中。
修「知息徧身」的随息法,要达到初、中、後的一切身的出入息都明白方算熟练。所以世尊说:「学我知一切身出息……乃至……人息。」
第四步修成後,就能够在空气稀少的地方久坐而不感到窒息。呼吸也可以达到
极缓慢的地步。
五除诸身行。
第四步由於呼吸的全身化,於是引发了周身的气脉的变化运动,此时身体就可能出现一些前屈、侧屈、全屈、後屈、转动、颤动、摇动、震动等一系列的动作。当修禅者在定心中发生这些运动时,应该及时觉察;如此身行并非初禅之功德支林,乃是欲界定前後的粗色气机的发动,因此不应执著。对於这种现象唯一的对治办法,就是调稳呼吸後把注意力集中於吸入的随念上,这样久久便能使身息寂静微细而不再动摇。所以第五就要除去一切身心的运动之行了。
六心受喜。
过了上述身行的一关,身心就泯然一转,忽然进入了正禅的状态。所以修禅者如果不停滞在身体气机发动上,而透过了欲界定的动摇与不稳定,就能在安息极安息中,直至消灭了身觉与息相,寂止了一切的变化,此时呼吸已到了有无难辨的状态,内心便生起了喜的觉受,这便是进入了初禅的禅态。在此禅态中,前後的八触与十功德就随个人的根性不同流现出来。从初禅之後,又升至二禅。
七心受乐。
从二禅又升至三禅,心的觉受充满了妙乐。
八受诸心行。
从三禅的妙乐又舍之而升进四禅,无苦乐境,唯有寂静禅心的流注行相。
九心作喜。
在定心中再观二禅的喜乐,使不住於死定。
十心作摄。
在喜乐之中,使心念既不住於死寂之定境,又不著於喜乐之爱味,完全将心等持於心一境性的正定之中,即进入不动摇的三摩地。唯有三摩地的正定,才符合於解脱的要求。
十一心作解脱。
心作解脱,是指行人在诸禅中解脱出各种执著。如在初禅中解脱出五盖的缠
缚;在二禅中解脱出寻伺;於三禅中解脱出喜心的执著;在四禅中离於苦乐之境
等。这些解脱虽未脱尽三界烦恼,但已非外道爱味禅性可比,并在此等解脱後,方能进入正观的修习。
十二观无常。
前一步的心作解脱还是基础性的准备观法。从这里开始即进入了正观。由於正观的慧力,方能断惑证真。
观无常是在禅定心中观照五蕴的无常生灭变易性,而悟达诸法的无常使不生常见。
十三观出散。
在禅定心中观呼吸的出散乃至空无所有,从而悟知诸法中无我而不生我见。
十四观离欲。
在禅定中以离欲念使人解脱於欲。其中离欲又分为灭尽离欲与究境离欲的二种观。灭尽离欲是观诸行的刹那灭坏;究境离欲则是观离欲後的涅槃境。因此,观离
欲也就是观上述二种境而引起的毗鉢舍那(观)与道相应。
十五观灭。
此观从观灭而灭除集谛烦恼的角度而起灭尽与究竟的二种观法,与观离欲的方法一样,但更进一层,因离欲仅止於意愿,而灭集则为实际的行动,故接近於解脱道。
十六观弃舍。
观弃舍在《清净道论》称作观舍道。分为遍舍舍遣与跳入舍遣的二种修证过程。
遍舍舍遣是以部分的观智而遍舍诸蕴及诸烦恼,或进一步以部分的道智而遍舍诸蕴及诸行烦恼。
跳入舍遣是先见有为的过失及倾向(与有为)相反的涅槃而跳入或以所缘而跳入涅槃。
每种舍遣中初是观智,後为道智,均可随舍遣之力而入於涅槃境界。
以下智者大师来对弃舍这法进行阐释:
云何观弃舍
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
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
如瘫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
六妙门重点在於妙的功德,所以在随的对摄禅法上,智者大师又著重阐释如何在十六特胜的最後观弃舍中获得涅槃。
怎样修观弃舍的工夫
这最後一层的观修,是专门破非想处的迷惑的,为甚么
要在非想处修观得涅槃
因为凡夫在随息门中,修到非想处定时,内心自然观察有
常处——空定与识定均属有常处,因落有思之故,而有常之处乃败坏之法,故如癣如疮溃烂不久;而无想定又如痴愚,不起活用。故於心中认定三界第一微妙之定,乃是非有想非无想的第四无色定的境界。
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
作了上面的观想之後,就放弃了有想与无想的执著,进入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所以说非想就是两舍的意思。
令佛弟子,观行破折,义如前说。
现在佛弟子所修与外道不同,并不认为此处即安稳之地,仍须通过观察其虚妄,破其烦恼盖覆,折其著心,如此方能解脱三界烦恼,证出世涅槃。至於观折之义,已於数门中阐释。
是故深观弃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由此之故,只要修禅行人,能够在禅境中深观弃舍,不住著在非想处定上,那么他就能证得涅槃道了。
通过随息一门的层层深入,不断开发,以至於证得涅槃圣果,所以说随息作为妙门,其意正在於此。
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
第三是就止的功能来阐释作为妙门的出生诸禅的具体内容。
修习禅定者,因为澄心息虑,使心念凝然不动,寂止於一处时,就能依其所止的层次而开发五轮禅的禅法。
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
五轮禅的最初一层是地轮禅。修禅者从欲界定後,止心更为虚寂,心人定境之中,最初所开发的即是未到地定。这未到地定犹如造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虽然还不具备功德,它却是盖楼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叫做地轮禅。
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
从未到地定的地轮三昧之後,随著…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