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为方便,寂为本来,两皆不住可矣。
(24)练心时,不问善念恶念,习气非习气,只着意不得,只是化除之,而化除之法:一勿当真;二勿迎勿拒,迎则近于放纵,拒则入于压制;三转入他念,常思事有大于此万万者,犯不着用此无谓之心,观自身尊重如佛,一落即成众生,一空即成为佛,一得一失,不可以道理计也;四观一切皆如幻影,记《金刚经》末后四句;五观地狱烦恼之可怖,地狱即由此而造成,日积月累,成为大妄,贪嗔痴三毒,由是而坚固,可怕可怕。以上五条,为对治之法,或恐转成为习,不如直截了当,观一空字,入于无碍,本来如是,此无修无得无证之意也。
(25)练心在于刻苦用心,时时参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灵活,要深刻,要圆通,要不忘本来,要周密,但切切勿执;能用是菩萨,能空其用是佛。
以上二十五条是证体后自我锻炼的方法,如界内烦恼断尽,则证七信位,出分段生死;断尘沙惑尽,则证菩萨十信位,即圆教铁轮位,获得六根清净。
三 净门的启用法
从自我磨练至一定程度,则功能渐开,智照无碍。如断习至三、四信时,便有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的出现,可以变化一个意生身,脱体而去,自由往来;如至八信时,就出现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时能自在幻化三个意生身,分别行于佛事;如至十信时,成就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此时无量变化,随缘应现,已到难思的境域。至于神通,到七信位时,已经六通具足,应用自在了。
学者修至八信位,于三界内无法可学,但欲起用,必须转到有学,学习一切世间学问,人情世故,借此起大机大用,度化众生。以下谨录《证体启用》中有关利他启用法,以资参考:
(1)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得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2)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简言之,破见而已。例如人问何以得解脱,你即不可被解脱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
此是解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能否上当,不被境夺,能否不立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3)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之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学人自己,总以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方能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同时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归到本来上,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4)得他心智者,在观众生机纯熟,八万四千心,无不应一一研究过,方可顺机而转。若偏于善,则世上一切光怪陆离之万恶,无由察知,终无法以度之矣,反受彼所摄,不觉与之同化。且慕善疾恶,均属烦恼,均不平等,智终无由启发,充其量不过硁硁然守住本分而已,大机大用,不能起也,度生云何哉!
(5)练心即练机,得先机者,惟熟于因果之理而已。譬如有大病者,人对医生,每以能回生为能,不知先能使其不病,岂不更愈乎
是先化于无形,得机上者也。
(6)练心当时时慈悲他人,勤于助道,于此中可以考察他人习性,即以练自己之观机,关系至巨,不可忽也。
(7)劝导他人,在识机而待之。识然后言,切勿性急,言勿过切,勿于稠人广众中,为人言说。
(8)劝导他人,第一须衡量对方于我信仰心如何。
(9)劝导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及程度,可任其先说,待其病源,一一指出,诸病集中,然后下药。
(10)对方之根器与福泽,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进与顺进之法。
(11)说法不可就我,当就对方程度,切勿求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齐为开释,使之领会,而根本处,要拿稳勿放松。
(12)说法不可敷衍,宁可先从高处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厌弃浅近之说,因学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可俯就,反使对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也。
(13)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念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
(14)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法。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你应先问他,如何是缚,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其解释,则可入矣。
(15)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
以上所述启用法,仅是活用中的部分规律,重点在于学人自己在度生中启其妙用。真正的妙用并无一规定的教条,贵在以无住之心而应一切,活泼无碍,自在转化。而当化他之功圆成时,自己的无明也由此而破,于是便进入初住乃至等觉而成佛。
四 净门的圆证
天台宗在证果上分为分证与究竟证的两段,时人也加中证而为三段。六妙法门门门能通三段之证,而净门的圆证可摄前五门的不同证相,兹分别述各门的证相而摄归圆初住证。
(1)修习者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显一分三身,初获一切种智,分得常寂光土,于其所证得无生忍慧,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无量法门,这是初住圆证数门的功德。
(2)如能在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一切事业,无碍应用,无所亏缺,这是圆证随门的功德。
(3)若能在一念心中,入于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的烦恼以及习气完全停息,内心寂静妙湛,清静不动,这是圆证止门的功德。
(4)倘能在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无不一一调查,明照无余,内心具足种种观照智慧,能自在遍观,一切无碍,这是圆证观门的功德。
(5)如果在一念心中,通达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了了分明,以神通转变调伏众生,使一切众生返本还源,这是圆证还门的功德。
(6)若能在一念心中,成就以上五种圆证功德,而心无染着,不被诸法之所染污,并以中道双照的妙能,能净诸佛国土,庄严、利乐一切,使一切众生入三乘净道,这是圆证净门的功德。
初心菩萨证入如上的法门,如经中所说,也可以说是佛了。这时已得般若智慧,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大定,明见佛性,住于大涅槃,证入法华三昧不思议的一实相境界。已能在一百个娑婆世界八相示现,教化众生。这是初段的证相。中段的证相是从二住以上的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位。如与初段比较,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譬如初住能化百界,二住则化千界,三住万界,如此位位增胜,妙用更为广大无量。到了等觉后心,进入后段证相。此时菩萨得一念相应的无上智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诸法性相,对六种妙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圆满殊胜,此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的最极之证。
六妙门是现代修正佛法的最妙之道,如能认真依照修习,一生必能证道果。如果惟事研学,不刻苦修习,则对于人生向上之道又有何益呢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