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停心观(洪丕谟)▪P3

  ..续本文上一页粗住更进一步,是为细住。

  3.欲界定

  进入细住阶段,接踵而来的有心境豁然开朗之妙。其豁然开朗境界的出现,因修持者禀赋、悟性、思维等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少则一二天,多则一二月。

  当心境豁然开朗之时,坐禅者大有我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之感。然而,此时虽有爽爽空净之感,但是也正因为犹有身、心之相,未得一心入定的功德,所以名为欲界定。

  4.未到定

  坐禅至此,虽然又进一步,到了身心虚豁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的阶段,然而由于性障犹在,尚未正式入于初禅,所以名曰未到定。于此时也,只要精勤不退,一心不散,少则一日,多则一月,再多则一年,保持这一禅定之心不坏,便可因产生八触、十功德而入于初禅之正了。

  (二)正禅

  进入正禅的标志为八触、十功德。

  1.八触

  未到定积时既久,在定中感到身上似乎微微产生动、痒、轻、重、冷、暖、滑、涩等感觉的,叫做八触。八触既生,说明这时已正式入于初禅了。

  正禅中八触大致如下:动触为忽然身体动摇起来;痒触为浑身痒如虫行;轻触为身轻如云,有飘浮感;重触为身如重石,有沉实感;冷触为身冷如水;热触为身热如火;涩触为身体粗涩,宛如树皮;滑触为肌肤细滑,有如乳酥。以上八触与《止观》第八稍有出入:

  八触者,心与四大(地、水、风、火)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依触,合成八触。重如沉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粗如糠肌。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软,出息顺火大而粗。

  八触为入于初禅之境,地、水、风、火因一时往来交替而出现的八种正常反应。对此要处之泰然,不必惊慌失措,随之就入于十功德之境了。反之如果不明八触原委,对之心烦意乱,疑虑丛生,失了主见,那就气血被扰,反而变好事为坏事了。

  2.十功德

  八触出现之后,十功德即随之而生。十功德又名十眷属,其内容为: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有关十功德的情况:空为身心皆空,明为明净美妙,定为寂定清静,智为智光显现,善心为与人为善之心油然而生,柔软为心善性温,喜为庆喜前悟,乐为禅心悦乐,解脱为心离苦境,境界相当为境念不乱。

  十功德可以伴随着八触中的任何一触而起,要紧的是听其自然,不可执著。如果执著,便就入于魔道了。

  以上八触、十功德只产生于初禅阶段,不见于二禅、三禅、四禅之境,所以有初禅特相之称。

  综括初禅三天,浑成一气,不需分段。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中,主要以眼、耳、身、意四识对治觉、观二支外,鼻、舌两识在这里已不起作用。

  二、二禅

  二禅的思维,因呵弃了初禅的觉支、观支,另立内净支,所以二禅与之对应思维的,为内净支、喜支、乐支(寂然在定)、一心支四支,而尤以喜、乐二支为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二禅只有意识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都处在悄然寂然的状态。如就其层次而言,二禅所历之境,先后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三天。《俱舍颂疏》八曰: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艰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然故,名极光。

  关于二禅第三天的极光净天,因为其时已经口绝言语之音,有以光当语之妙,所以又名光音天。《佛祖统纪》第三十一说: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可见静虑到此,已多少带有点特异功能的味道了。

  然而,二禅虽然已入于定心细微之境,舍离觉(寻)、观(伺)的粗动,但还是因为感受了喜、乐之念,所以即使有幸免去劫末的大火灾,可是最后还是逃不了劫末的大水灾。此处劫末的大火灾、大水灾,都借指坐禅中意识的感受。《俱舍论》十二说: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阔身如水故。其原因在于,二禅定静虑中所感受到的喜的润身作用,和水大(四大之一)的润身作用相似,所以也属一种内灾。为此,若要消除这种内灾,势必更要进取,入于三禅。

  三、三禅

  三禅的思维,因呵弃第二禅的喜受,而与舍支(行舍)、念支(正念而不染着)、慧支、乐支、一心支相维系,而尤以舍、乐二支为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三禅也仅只意识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五识,亦皆悄然寂然,退避三舍。而其意识所历之境,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由于第三禅天,能由深妙的禅定而生三界第一的身心快乐,无有疲极,所以名之为定生喜乐地。《涅槃经》二十一说: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花)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可见三禅所得身心安乐,一向为佛界坐禅所重。

  四、四禅

  四禅的思维,由呵弃三禅的乐受,而与不苦不乐支(又名中受支)、舍支(舍弃第三禅的乐支)、念支(念以自己的功德补以往之过)、一心支(犹如清水)发生联系。

  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中,四禅也仅有意识的作用,以与舍受相应。

  由于四禅阶段的意识,已处在心一境性的高级禅定状态,于感受中舍弃了三禅的乐支,所以其时不苦不乐,一尘不染,心如清水止水,湛然寂然。

  在色界四禅之法的基础上,佛门又有无色界四无色定,或称为四空处定的禅定修持之法。在名称上,四禅称禅,四无色定称定,那么,禅与定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种字面上的不同,仅仅只是就色界和无色界相对而言,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为此佛书有云:若色、无色相对,则色禅为禅,无色为定。所谓定,正是针对欲界的思想散乱而言。

  按照无色界的不同定心境界,其四无色定分别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1.空无边处定

  此为无色界禅定的第一天,亦即第一种境界。习禅由色界的四禅至此,由于其时心地湛然寂然,忽生形色之身如牢如狱之感,所以作心欲出离此身,作无边之空,空无边的观想。《俱舍颂疏·世间品》说:修此定前,于加行位,思无边空,作无边解,名空无边处。

  2.识无边处定

  这是无色界禅定的第二天,亦即第二种境界。其时进一步舍弃无边之空,纯以内识作心识无边之想,由于心与识的无边相应,所以有识无边处定之称。

  3.无所有处定

  这是无色界禅定的第三天,亦即第三种境界。修持者由于修持至此,更厌其识,进而观取心识均无所有,因为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是无色界禅定的第四天,亦即第四种境界。

  

  

《五停心观(洪丕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