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呼一吸作为一个计数来数。《瑜伽师地论》说:云何以二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
3.顺算数
所谓顺算数,就是不管以一为一算数,还是以二为一算数,在数息之时,都从一到十,从头到尾,顺着数目先后的次序顺次数将下去。《瑜伽师地论》说:云何顺算数?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
4.逆算数
所谓逆算数,就是不管以一为一算数,还是以二为一算数,于数息之时,都从十到一,从尾到头,逆着数目先后的次序逆次数将过来。《瑜伽师地论》说:云何逆算数?谓即由二种算数,逆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修习数息,不管修习四种算数中的哪一种,如若心一驰散,都有可能发生数减失、数增失或杂乱失等过失。纠正之法,就是把心及时收回,不管数到十中间发生过失的哪一个数目,都得从一或从十开始,重新顺数或者逆数。如果修习者克服了以上三种数息过失,那就入于合格的正数了。为此,《俱舍论·分别圣贤品》指出: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二)随息
学者修持数息,如果呼吸出入,默数纯熟,完全达到心无散乱,数与息彼此之间悦适相应的炉火纯青境界,就可进而修习随息了。
随息之法,就是弃舍算数,把思想意念一心系在息上,很自然地随着息的出入而出入。其简明的基本修持之法,正果大师归纳为:先随息从外入内,即从鼻入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从心胸流至脐轮,如是展转乃至流至足指(趾),心皆随逐。复随息从内出外,行至一麻一麦,半指一指,半张手一张手,一尺二尺,乃至多尺,息去近远,心皆随逐。
以上随息之法,《俱舍论·分别圣贤品》这样记载道:
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念息入出时各远至何所。谓念息入,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趾),念恒随逐;若念息出,离身为至一磔(一张手),一寻(八尺),随所至方,念恒随逐。
经过一个阶段的修习,心意随息出入,如能一任自然,无半点勉强之处,那就进入证心一境、身心轻安的三摩地境界了。接着便可一心习止。
(三)止
随息纯熟,系心于息,心意与息一起自然往来,其境虽妙,然而根据佛家要求,还有起念的不足。这时如能进一步摄心习止,在修习的层次上便就高了一层。
所谓止,就是把心念止住在鼻端、眉间、心窝、脐轮等处或身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凝然不动,湛然寂然。为此,《俱舍论》指出:止谓系念唯住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随所乐处,安置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串珠的线),为冷为暖,为损为害。
(四)观
所谓观,就是观察。观察以审视息在鼻口咽喉、四肢手足的出入为先,待纯熟后,又可展转遍观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俱舍论》有云:观,谓观察此息风已,更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
关于遍观五蕴之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指出: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即于彼念相应等事作意思惟,悟入想蕴;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如是行者,于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诸蕴修习。
因为观取五蕴的修习之法牵涉到佛教教义,内蕴深奥,这里暂且不说。
(五)转
所谓转,就是把出入息观移转到五停心位之后的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观这四念住观上来进行修习。《俱舍论》说:转谓移转缘息风觉(观心),安置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
因为四念住观为佛教法相宗僧伽成就毗婆舍那而设,所以一般修性养生者较少涉足。
(六)净
净即清净之意。《俱舍论》说:净谓升进,入见道等。升进见道以前,由于修习者的观行还没有达到断除烦恼的高度,所以不能称之为净,只有当修习到无学位尽智生起之时,已能彻底断除一切烦恼,才可称净。
撇开法相宗教义,坐禅修性者为了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而获身心明净的大智慧,也非得远离有损身心健康的种种烦恼,直至最后完全断却烦恼不可。
修习五定心观,其所获得的结果为乱心得定,成就了殊胜的奢摩他。然而,修持者为了成就观慧的毗婆舍那,还可进而修习四念住观,或曰四念处观。为此,《俱舍论》二十三说: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婆舍那修四念住。四念住的名称依次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其四念住的大体情况如下。
1.身念住
此念住观我身为父母所生肉身,身内身外,无不血水污秽,到处都充满不净,所以其观法多从观身不净入手。
2.受念住
此法观受为苦。受为人生对苦与乐的感受。乐从苦的因缘而生,然后又生苦乐,而世间并没有实的乐,所以说是观受为苦。
3.心念住
心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起的心识,其心识由于念念生灭,没有所谓常住之时,所以观无为常,其心念即住。
4.法念住
这一念住之观的要点在于观法无我。法为以上色、受、识等蕴之外的一切,因其并没有自主自在之性,所以说是观法无我。
以上四念住,专为对治修解脱行者于色身执净、于诸受执乐、于心行执常、于诸法执我的四种障碍而设。总起来说,又有两种差别。
1.自相别观
自相别观的修习之法,正果法师有云:自相别观,即观身受心法各别的自性,故名自相观。身念住,即观大种、造色、五根、五境,总括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皆是不净,对治于色身妄计为清净的颠倒。受念住,即观六受,身所有领纳皆是其苦,对治于诸受妄计为乐的颠倒。心念住,即观六识,心集起染净生灭无常,对治于六识心王妄计为常的颠倒。法念住,即观除色蕴、受蕴、识蕴之外的所余一切法,无有常一主宰固实不变的我性,对治于一切法妄计为我的颠倒。
2.共相别观
《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正果法师似乎说得更为明白,他说:共相别观,即身念住观身与其余有为法俱是无常性,与余有漏法俱是苦性,与余一切法俱是空、无我性。如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皆别别观受心法与其余有为法俱是无常性,与余有漏法俱是苦性,与一切法俱是空、无我性。无常是有为法的共相,苦是有漏法的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的共相。四念住别别于身受心法观其无常、苦、空、无我,故名共相观。
以上两种别相观中,又有不杂缘观和杂缘观的区别。单观一法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为不杂缘观,其第四种法念住为杂缘观。杂缘观的修法,有法、身,法、受,法、心等二二合缘之法;有法、身、受,法、受、心,法、心、身等三三合缘之法;有身、受、心、法总四合缘之法。由于初观心未纯熟,所以先当从不杂缘观修起,此后待到观心渐熟,便可渐次进修二二合缘、三三合缘以至总四合缘了。
四禅八定
四禅为佛门世间禅修习中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合称,又有四禅天、四静虑、四静虑天等说法。自古以来,佛教向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营营扰扰的众生世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而尤以男女色欲为主,故曰: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其位于欲界的诸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六处。色界的位置处于欲界之上,这是一种离欲众生所居之天。色的含义为物质,因其地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诸天有初静虑的梵众、梵辅、大凡三天,二静虑的少光、无量光、极光净三天,三静虑的少量、无量净、遍净三天,四静虑的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八天。位于色界之上的为无色界,其地为无形色众生所居。因其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无色界以其不同定心境界,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之分。佛法有云: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故而佛教所说的三界诸天,就修性养心的禅定之法而言,意即思想所达境界的反映。由于四禅所达的思想境界,已超然离开欲界而入于色界十七天,所以气功界多称之为高级气功。
就四禅其心所修总体来说,有所谓十八支的说法。因为支能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故名为支。其十八支在四禅的分布情况为初禅五支:觉支(又名寻支)、观支(又名伺支)、喜支、乐支、一心支;二禅四支:内净支、喜支、乐支、一心支;三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乐支、一心支;四禅四支:不苦不乐支、舍支、念支、心支。
一、初禅
色界初禅的入禅途径,就是在觉、观、喜、乐、一心五支,尤其在觉、观二支支撑下所采取的思维形式。通过这一形式,使此心脱离纷纷扰扰的欲界,趋于离欲清净的色界。
按照初禅的进程,又有前行和正禅两个阶段。
(一)前行
宽衣安坐,行调身、调息、调心之法,使之端正身体、和调气息,一心远离欲界的纷扰。此后又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四个步骤。
1.粗住
入禅之初,感到自己心路泯泯澄净,怗怗安隐,不驰不散,名为粗住。
2.细住
粗住之后,思维幽然杳然,入细入深,较之…
《五停心观(洪丕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