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呼一吸作爲一個計數來數。《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以二爲一算數?謂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爲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以二爲一算數。入息出息說名爲二,總合二種數之爲一,故名以二爲一算數。
3.順算數
所謂順算數,就是不管以一爲一算數,還是以二爲一算數,在數息之時,都從一到十,從頭到尾,順著數目先後的次序順次數將下去。《瑜伽師地論》說:雲何順算數?謂或由以一爲一算數,或由以二爲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
4.逆算數
所謂逆算數,就是不管以一爲一算數,還是以二爲一算數,于數息之時,都從十到一,從尾到頭,逆著數目先後的次序逆次數將過來。《瑜伽師地論》說:雲何逆算數?謂即由二種算數,逆次展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叁、次二、次數其一,名逆算數。
修習數息,不管修習四種算數中的哪一種,如若心一馳散,都有可能發生數減失、數增失或雜亂失等過失。糾正之法,就是把心及時收回,不管數到十中間發生過失的哪一個數目,都得從一或從十開始,重新順數或者逆數。如果修習者克服了以上叁種數息過失,那就入于合格的正數了。爲此,《俱舍論·分別聖賢品》指出:然于此中,容有叁失:一數減失,于二謂一;二數增失,于一謂二;叁雜亂失,于入謂出,于出謂入。若離如是叁種過失,名爲正數。若十中間心散亂者,複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複始,乃至得定。
(二)隨息
學者修持數息,如果呼吸出入,默數純熟,完全達到心無散亂,數與息彼此之間悅適相應的爐火純青境界,就可進而修習隨息了。
隨息之法,就是棄舍算數,把思想意念一心系在息上,很自然地隨著息的出入而出入。其簡明的基本修持之法,正果大師歸納爲:先隨息從外入內,即從鼻入流至咽喉,複從咽喉流至心胸,從心胸流至臍輪,如是展轉乃至流至足指(趾),心皆隨逐。複隨息從內出外,行至一麻一麥,半指一指,半張手一張手,一尺二尺,乃至多尺,息去近遠,心皆隨逐。
以上隨息之法,《俱舍論·分別聖賢品》這樣記載道:
隨謂系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入出時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爲行遍身,爲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髋、髀、胫,乃至足指(趾),念恒隨逐;若念息出,離身爲至一磔(一張手),一尋(八尺),隨所至方,念恒隨逐。
經過一個階段的修習,心意隨息出入,如能一任自然,無半點勉強之處,那就進入證心一境、身心輕安的叁摩地境界了。接著便可一心習止。
(叁)止
隨息純熟,系心于息,心意與息一起自然往來,其境雖妙,然而根據佛家要求,還有起念的不足。這時如能進一步攝心習止,在修習的層次上便就高了一層。
所謂止,就是把心念止住在鼻端、眉間、心窩、臍輪等處或身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凝然不動,湛然寂然。爲此,《俱舍論》指出:止謂系念唯住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隨所樂處,安置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串珠的線),爲冷爲暖,爲損爲害。
(四)觀
所謂觀,就是觀察。觀察以審視息在鼻口咽喉、四肢手足的出入爲先,待純熟後,又可展轉遍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俱舍論》有雲:觀,謂觀察此息風已,更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爲境界。
關于遍觀五蘊之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指出:謂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即于彼念相應等事作意思惟,悟入想蘊;即于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若于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如是行者,于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因爲觀取五蘊的修習之法牽涉到佛教教義,內蘊深奧,這裏暫且不說。
(五)轉
所謂轉,就是把出入息觀移轉到五停心位之後的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觀這四念住觀上來進行修習。《俱舍論》說:轉謂移轉緣息風覺(觀心),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
因爲四念住觀爲佛教法相宗僧伽成就毗婆舍那而設,所以一般修性養生者較少涉足。
(六)淨
淨即清淨之意。《俱舍論》說:淨謂升進,入見道等。升進見道以前,由于修習者的觀行還沒有達到斷除煩惱的高度,所以不能稱之爲淨,只有當修習到無學位盡智生起之時,已能徹底斷除一切煩惱,才可稱淨。
撇開法相宗教義,坐禅修性者爲了進入更高的理想境界而獲身心明淨的大智慧,也非得遠離有損身心健康的種種煩惱,直至最後完全斷卻煩惱不可。
修習五定心觀,其所獲得的結果爲亂心得定,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然而,修持者爲了成就觀慧的毗婆舍那,還可進而修習四念住觀,或曰四念處觀。爲此,《俱舍論》二十叁說: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爲毗婆舍那修四念住。四念住的名稱依次爲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其四念住的大體情況如下。
1.身念住
此念住觀我身爲父母所生肉身,身內身外,無不血水汙穢,到處都充滿不淨,所以其觀法多從觀身不淨入手。
2.受念住
此法觀受爲苦。受爲人生對苦與樂的感受。樂從苦的因緣而生,然後又生苦樂,而世間並沒有實的樂,所以說是觀受爲苦。
3.心念住
心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起的心識,其心識由于念念生滅,沒有所謂常住之時,所以觀無爲常,其心念即住。
4.法念住
這一念住之觀的要點在于觀法無我。法爲以上色、受、識等蘊之外的一切,因其並沒有自主自在之性,所以說是觀法無我。
以上四念住,專爲對治修解脫行者于色身執淨、于諸受執樂、于心行執常、于諸法執我的四種障礙而設。總起來說,又有兩種差別。
1.自相別觀
自相別觀的修習之法,正果法師有雲:自相別觀,即觀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故名自相觀。身念住,即觀大種、造色、五根、五境,總括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皆是不淨,對治于色身妄計爲清淨的顛倒。受念住,即觀六受,身所有領納皆是其苦,對治于諸受妄計爲樂的顛倒。心念住,即觀六識,心集起染淨生滅無常,對治于六識心王妄計爲常的顛倒。法念住,即觀除色蘊、受蘊、識蘊之外的所余一切法,無有常一主宰固實不變的我性,對治于一切法妄計爲我的顛倒。
2.共相別觀
《俱舍論·分別賢聖品》說: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爲自相。一切有爲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爲共相。正果法師似乎說得更爲明白,他說:共相別觀,即身念住觀身與其余有爲法俱是無常性,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與余一切法俱是空、無我性。如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皆別別觀受心法與其余有爲法俱是無常性,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與一切法俱是空、無我性。無常是有爲法的共相,苦是有漏法的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四念住別別于身受心法觀其無常、苦、空、無我,故名共相觀。
以上兩種別相觀中,又有不雜緣觀和雜緣觀的區別。單觀一法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爲不雜緣觀,其第四種法念住爲雜緣觀。雜緣觀的修法,有法、身,法、受,法、心等二二合緣之法;有法、身、受,法、受、心,法、心、身等叁叁合緣之法;有身、受、心、法總四合緣之法。由于初觀心未純熟,所以先當從不雜緣觀修起,此後待到觀心漸熟,便可漸次進修二二合緣、叁叁合緣以至總四合緣了。
四禅八定
四禅爲佛門世間禅修習中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合稱,又有四禅天、四靜慮、四靜慮天等說法。自古以來,佛教向有叁界諸天之說。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爲營營擾擾的衆生世界。欲指財、色、名、食、睡五欲,而尤以男女色欲爲主,故曰: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曰欲界。其位于欲界的諸天,有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六處。色界的位置處于欲界之上,這是一種離欲衆生所居之天。色的含義爲物質,因其地宮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諸天有初靜慮的梵衆、梵輔、大凡叁天,二靜慮的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叁天,叁靜慮的少量、無量淨、遍淨叁天,四靜慮的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八天。位于色界之上的爲無色界,其地爲無形色衆生所居。因其但有四心,無色形質,故名無色界。無色界以其不同定心境界,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之分。佛法有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故而佛教所說的叁界諸天,就修性養心的禅定之法而言,意即思想所達境界的反映。由于四禅所達的思想境界,已超然離開欲界而入于色界十七天,所以氣功界多稱之爲高級氣功。
就四禅其心所修總體來說,有所謂十八支的說法。因爲支能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故名爲支。其十八支在四禅的分布情況爲初禅五支:覺支(又名尋支)、觀支(又名伺支)、喜支、樂支、一心支;二禅四支:內淨支、喜支、樂支、一心支;叁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樂支、一心支;四禅四支:不苦不樂支、舍支、念支、心支。
一、初禅
色界初禅的入禅途徑,就是在覺、觀、喜、樂、一心五支,尤其在覺、觀二支支撐下所采取的思維形式。通過這一形式,使此心脫離紛紛擾擾的欲界,趨于離欲清淨的色界。
按照初禅的進程,又有前行和正禅兩個階段。
(一)前行
寬衣安坐,行調身、調息、調心之法,使之端正身體、和調氣息,一心遠離欲界的紛擾。此後又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四個步驟。
1.粗住
入禅之初,感到自己心路泯泯澄淨,怗怗安隱,不馳不散,名爲粗住。
2.細住
粗住之後,思維幽然杳然,入細入深,較之…
《五停心觀(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