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观
洪丕谟
五停心观为佛教禅观中重要的修习方法,其法尤为法相唯识宗所重视。 法相唯识宗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由于其法以万法唯识为归,所以有法相唯识宗之称。又由于他们师徒二人平时经常住在西安的慈恩寺里,加之人们又习称窥基为慈恩大师,故而这一宗派,也常被称为慈恩宗。此外,这一派还因奉《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人们亦称之为瑜伽宗。
佛门修习五停心观的目的,全是为了清除世俗无穷无尽的贪欲,从而使心思得以安定下来,并使人的先天智慧和良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
五停心观依次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关于五停心观的大致内容及其对治的世俗贪欲,近代精于唯识之学的正果法师曾概括为:
(1)不净观,即观内外境界的不净相,对治贪欲过患,而停止其心。
(2)慈悲观,即于亲品、怨品、中品有情,观其可怜悯相,而修与乐拔苦的慈悲观,对治嗔恚过患,而止息其嗔恚之心。
(3)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唯法唯事,唯因唯果,无我体我相,无作者受者,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
(4)界分别观,即以观心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或十八界,对治平时的我慢过患,而停止其心。
(5)持息念(数息观),即以念持出入息,令心息相依,计算息数,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
修习不净禅观,主要是修习者通过对自身、他身、种子、住处、归葬等种种内外境的观照不净,消除人生贪恋,坚定出世修行的信念而获大智慧。
修习慈悲禅观,主要是修习者在禅定状态中观想世间一切生命(人和飞禽走兽等)的可怜可悯之处,从而产生慈悲同情的念头,以对治原先具有的嗔恚残忍之心。
修习因缘禅观,其法主要是在禅定状态中观想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续之理,以对治不明觉悟者的愚痴。
修习界分别禅观(也叫界方便观),主要是在习禅时观想六界和十八界诸法都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和合而成。因为六合聚散不定,生灭无常,所以我见多者适宜修习这一禅观。
修习数息禅观,就是坐禅修习,从一到十默数呼吸出入,如此循环往复,是为了对治心思散乱浮躁,从而摄心静虑,进入理想的禅定境界。
以上五停心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三十一等卷中,都有较为深入详细的论述,而《安般守意经》一书,还对数息有着专门的讲解。
平时人们修性养心,难以进入高级入静阶段的最大障碍,往往在于贪欲和散乱,因此对治贪欲的不净观和对治散乱的数息观,就成了五停心观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修持之法。
不净观和数息观的具体修持方法如下。
一、不净观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卷说,不净有六种:一为朽秽不净,二为苦恼不净,三为下劣不净,四为观待不净,五为烦恼不净,六为速坏不净。因为修习者平时最粗重的贪爱,往往在于内身起贪欲,外身起淫欲,所以修习不净禅观,尤以对治内、外两种欲贪的朽秽不净为最重要。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朽秽不净有两种。
(一)依内朽秽不净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依内朽秽不净?谓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疾,脂肪膏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
修习者于坐禅修性时观想依内朽秽不净,可以有效地对治内身的种种欲贪,使心地清净升华。
(二)依外朽秽不净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依外朽秽不净?谓或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膖胀,或复食噉,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净。
依外朽秽不净的禅观修习,比起依内朽秽不净来,显然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
对于以上四种贪爱的驱除之法,又有对治法和通治法的不同。
1.对治法
以对治法治显色、形色、妙触、承事四种贪爱的禅观之法为:
显色贪是见到女郎身上朱红粉黛、青黄赤白等诱人色彩而起贪爱,对治之法是即刻想象死尸的青淤脓烂等相,其心即熄。
形色贪是见到美女明眸皓齿,巧笑倩兮,或楚腰纤细,曲线玲珑,内心生起非分之想,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皮肉变赤,血筋青胀,其心即熄。
妙触贪为与女人拥抱触摸,见其肌肤滑腻柔嫩而起淫欲,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腐烂之后被虫蛆啃啮,最后只剩下一副骇人的骨锁(骨架),其心即熄。
承事贪为见到别人行止威仪,出呼入拥而起贪爱,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埋没荒草,骨散形坏,其心即熄。
对于以上四种贪爱的对治之法,《瑜伽师地论》总结道: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种相应贪淫,心得清净: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膖胀,或于食噉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使心清净。
2.通治法
所谓通治法,就是观想死尸腐烂后剩下的骷髅骨架,其心忽有彻悟,从而通治显色、形色、妙触、承事四种贪欲。由于观骨锁不净相有着通治四贪的效验,并且其相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接触到,所以修习时较易入手。正如正果法师在《佛教基本常识》第三章《声闻行果》中所说的那样:骨锁观既然能够通治四贪,其所缘的境相亦容易看到,如博物馆中陈列的全具人体骨锁,与旷野古墓中暴露的尸骨,及医学上所用的人体骨骼的塑像、挂图等,都足为修观人的取相境。于外所取相境,数数取缘其相,令心与相熟习,则于正修观时,于内心中起假想作意思惟观察,则甚为容易。
具体说来,修习骨锁不净观的方法,又有初习业、已熟修、超作意三位。第一位初习业为作意未熟必须作意策励才能起现的初入手阶段(渐略不净观);第二位为虽然作意已熟,但也仍须起观想,方始明道的中级阶段(转略不净观);第三位为观心纯熟,不必作意观想,就能使不净行相任运眼前的超级阶段(极略不净观)。
三位修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俱舍论·分别圣贤品》说得颇为详尽: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趾),或额或余,随所乐处心得住已,依胜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现全身骨锁。见一具已,复见第二,如是渐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现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意位。
对于以上对治、通治贪欲的种种依内、外朽秽不净之观,《俱舍论·分别圣贤品》并总结道:
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被食等(被鹰雕狼狗等食)修不净观,治第二贪;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
以上佛门禅修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以不贪为自性,修持者修习之时,通过种种假想,力排心中所起各类贪欲,从而达到自心清净、不起任何波澜的寂静境界,因此属于气功中的意念功法一类。
二、数息观
数息观也叫持息念,梵文音译为阿那阿波那念。在梵文中,阿那意译为持息入,意即把外风(空气)引进体内;阿波那意译为持息出,亦即把内风引出体外。
和天台宗六妙门坐禅法近似的是,法相唯识宗的持息念,也有数、随、止、观、转、净六种差别相,只不过是名称微有出入而已。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两者之间,又似乎不尽相同。比如修习天台宗六妙法门,每门都分修、证两种,此则非但不分,并且在方法内容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数息
所谓数息,就是把心系于默数呼吸出入的次数往来上,使之降服修习者心猿意马、杂念纷纷的一种禅修方法。
其法数息之前,先放宽身心,调和呼吸,避免太缓方便和太急方便两种过患的产生。因为呼吸出入之息太缓,容易在习禅数息时不是心生懈怠昏昏欲睡,就是心思散乱难以收摄;反之呼吸出入之息太急,又往往易使习禅数息者身心产生不平等,甚或偶尔还有产生肢节疾病的可能。
放宽身心,调和呼吸后,坐禅修习数息,便可正式开始。数时从一到十,不增不减。为什么要不增不减,以十为标准呢?这是因为数得太少容易引起思想急促,数得太多又易于发生思想驰散。至于从一到十的具体数法,又有以一为一算数、以二为一算数、顺算数、逆算数四种情况。
1.以一为一算数
以一为一算数,就是数息之时,以一吸作为一数,一呼也作为一数。这样一息中,一个呼吸来回下来,以算数计,就数到了二。如此从一到十,只要五息,也就是五次呼吸来回,就数满了。《瑜伽师地论》说:云何以一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吸)入时,由缘入息,出息(呼)住念(出息住而未生,名出息住),数以为一。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说唯十,是名以一为一算数。
2.以二为一算数
以二为一算数,就是数息之时,以一息中的…
《五停心观(洪丕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