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觀
洪丕谟
五停心觀爲佛教禅觀中重要的修習方法,其法尤爲法相唯識宗所重視。 法相唯識宗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所創的一個佛教宗派,由于其法以萬法唯識爲歸,所以有法相唯識宗之稱。又由于他們師徒二人平時經常住在西安的慈恩寺裏,加之人們又習稱窺基爲慈恩大師,故而這一宗派,也常被稱爲慈恩宗。此外,這一派還因奉《瑜伽師地論》爲根本教典,人們亦稱之爲瑜伽宗。
佛門修習五停心觀的目的,全是爲了清除世俗無窮無盡的貪欲,從而使心思得以安定下來,並使人的先天智慧和良知,得到較大程度的開發。
五停心觀依次爲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
關于五停心觀的大致內容及其對治的世俗貪欲,近代精于唯識之學的正果法師曾概括爲:
(1)不淨觀,即觀內外境界的不淨相,對治貪欲過患,而停止其心。
(2)慈悲觀,即于親品、怨品、中品有情,觀其可憐憫相,而修與樂拔苦的慈悲觀,對治嗔恚過患,而止息其嗔恚之心。
(3)因緣觀,即觀十二因緣、叁世因果相續的道理,唯法唯事,唯因唯果,無我體我相,無作者受者,對治愚癡過患,而停止其心。
(4)界分別觀,即以觀心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或十八界,對治平時的我慢過患,而停止其心。
(5)持息念(數息觀),即以念持出入息,令心息相依,計算息數,對治散亂過患,而停止其心。
修習不淨禅觀,主要是修習者通過對自身、他身、種子、住處、歸葬等種種內外境的觀照不淨,消除人生貪戀,堅定出世修行的信念而獲大智慧。
修習慈悲禅觀,主要是修習者在禅定狀態中觀想世間一切生命(人和飛禽走獸等)的可憐可憫之處,從而産生慈悲同情的念頭,以對治原先具有的嗔恚殘忍之心。
修習因緣禅觀,其法主要是在禅定狀態中觀想十二因緣、叁世因果相續之理,以對治不明覺悟者的愚癡。
修習界分別禅觀(也叫界方便觀),主要是在習禅時觀想六界和十八界諸法都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和合而成。因爲六合聚散不定,生滅無常,所以我見多者適宜修習這一禅觀。
修習數息禅觀,就是坐禅修習,從一到十默數呼吸出入,如此循環往複,是爲了對治心思散亂浮躁,從而攝心靜慮,進入理想的禅定境界。
以上五停心觀,《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二十七、叁十、叁十一等卷中,都有較爲深入詳細的論述,而《安般守意經》一書,還對數息有著專門的講解。
平時人們修性養心,難以進入高級入靜階段的最大障礙,往往在于貪欲和散亂,因此對治貪欲的不淨觀和對治散亂的數息觀,就成了五停心觀中最爲引人注目的兩大修持之法。
不淨觀和數息觀的具體修持方法如下。
一、不淨觀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說,不淨有六種:一爲朽穢不淨,二爲苦惱不淨,叁爲下劣不淨,四爲觀待不淨,五爲煩惱不淨,六爲速壞不淨。因爲修習者平時最粗重的貪愛,往往在于內身起貪欲,外身起淫欲,所以修習不淨禅觀,尤以對治內、外兩種欲貪的朽穢不淨爲最重要。
按照《瑜伽師地論》的說法,朽穢不淨有兩種。
(一)依內朽穢不淨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依內朽穢不淨?謂內身中發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疾,脂肪膏髓,腦膜涕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爲依內朽穢不淨。
修習者于坐禅修性時觀想依內朽穢不淨,可以有效地對治內身的種種欲貪,使心地清淨升華。
(二)依外朽穢不淨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瘀,或複膿爛,或複變壞,或複膖脹,或複食噉,或複變赤,或複散壞,或骨或鎖,或複骨鎖,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爲依外朽穢不淨。
依外朽穢不淨的禅觀修習,比起依內朽穢不淨來,顯然要複雜得多。這是因爲淫相應貪,複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叁妙觸貪,四承事貪。
對于以上四種貪愛的驅除之法,又有對治法和通治法的不同。
1.對治法
以對治法治顯色、形色、妙觸、承事四種貪愛的禅觀之法爲:
顯色貪是見到女郎身上朱紅粉黛、青黃赤白等誘人色彩而起貪愛,對治之法是即刻想象死屍的青淤膿爛等相,其心即熄。
形色貪是見到美女明眸皓齒,巧笑倩兮,或楚腰纖細,曲線玲珑,內心生起非分之想,對治之法爲觀想死屍皮肉變赤,血筋青脹,其心即熄。
妙觸貪爲與女人擁抱觸摸,見其肌膚滑膩柔嫩而起淫欲,對治之法爲觀想死屍腐爛之後被蟲蛆啃齧,最後只剩下一副駭人的骨鎖(骨架),其心即熄。
承事貪爲見到別人行止威儀,出呼入擁而起貪愛,對治之法爲觀想死屍埋沒荒草,骨散形壞,其心即熄。
對于以上四種貪愛的對治之法,《瑜伽師地論》總結道:由依四外不淨所緣,于此種相應貪淫,心得清淨: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壞,或于膖脹,或于食噉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淨;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淨;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清淨;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清淨。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使心清淨。
2.通治法
所謂通治法,就是觀想死屍腐爛後剩下的骷髅骨架,其心忽有徹悟,從而通治顯色、形色、妙觸、承事四種貪欲。由于觀骨鎖不淨相有著通治四貪的效驗,並且其相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容易被人們接觸到,所以修習時較易入手。正如正果法師在《佛教基本常識》第叁章《聲聞行果》中所說的那樣:骨鎖觀既然能夠通治四貪,其所緣的境相亦容易看到,如博物館中陳列的全具人體骨鎖,與曠野古墓中暴露的屍骨,及醫學上所用的人體骨骼的塑像、挂圖等,都足爲修觀人的取相境。于外所取相境,數數取緣其相,令心與相熟習,則于正修觀時,于內心中起假想作意思惟觀察,則甚爲容易。
具體說來,修習骨鎖不淨觀的方法,又有初習業、已熟修、超作意叁位。第一位初習業爲作意未熟必須作意策勵才能起現的初入手階段(漸略不淨觀);第二位爲雖然作意已熟,但也仍須起觀想,方始明道的中級階段(轉略不淨觀);第叁位爲觀心純熟,不必作意觀想,就能使不淨行相任運眼前的超級階段(極略不淨觀)。
叁位修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俱舍論·分別聖賢品》說得頗爲詳盡: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叁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叁超作意。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趾),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現全身骨鎖。見一具已,複見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于其中間骨鎖充滿。爲令勝解得增長故,于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爲令略觀勝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現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爲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
對于以上對治、通治貪欲的種種依內、外朽穢不淨之觀,《俱舍論·分別聖賢品》並總結道:
修不淨觀,正爲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叁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被食等(被鷹雕狼狗等食)修不淨觀,治第二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叁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
以上佛門禅修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以不貪爲自性,修持者修習之時,通過種種假想,力排心中所起各類貪欲,從而達到自心清淨、不起任何波瀾的寂靜境界,因此屬于氣功中的意念功法一類。
二、數息觀
數息觀也叫持息念,梵文音譯爲阿那阿波那念。在梵文中,阿那意譯爲持息入,意即把外風(空氣)引進體內;阿波那意譯爲持息出,亦即把內風引出體外。
和天臺宗六妙門坐禅法近似的是,法相唯識宗的持息念,也有數、隨、止、觀、轉、淨六種差別相,只不過是名稱微有出入而已。但就其具體內容來說,則兩者之間,又似乎不盡相同。比如修習天臺宗六妙法門,每門都分修、證兩種,此則非但不分,並且在方法內容上也有著一定的差別。
(一)數息
所謂數息,就是把心系于默數呼吸出入的次數往來上,使之降服修習者心猿意馬、雜念紛紛的一種禅修方法。
其法數息之前,先放寬身心,調和呼吸,避免太緩方便和太急方便兩種過患的産生。因爲呼吸出入之息太緩,容易在習禅數息時不是心生懈怠昏昏欲睡,就是心思散亂難以收攝;反之呼吸出入之息太急,又往往易使習禅數息者身心産生不平等,甚或偶爾還有産生肢節疾病的可能。
放寬身心,調和呼吸後,坐禅修習數息,便可正式開始。數時從一到十,不增不減。爲什麼要不增不減,以十爲標准呢?這是因爲數得太少容易引起思想急促,數得太多又易于發生思想馳散。至于從一到十的具體數法,又有以一爲一算數、以二爲一算數、順算數、逆算數四種情況。
1.以一爲一算數
以一爲一算數,就是數息之時,以一吸作爲一數,一呼也作爲一數。這樣一息中,一個呼吸來回下來,以算數計,就數到了二。如此從一到十,只要五息,也就是五次呼吸來回,就數滿了。《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以一爲一算數?謂若入息(吸)入時,由緣入息,出息(呼)住念(出息住而未生,名出息住),數以爲一。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爲第二。如是展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說唯十,是名以一爲一算數。
2.以二爲一算數
以二爲一算數,就是數息之時,以一息中的…
《五停心觀(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