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粗住更進一步,是爲細住。
3.欲界定
進入細住階段,接踵而來的有心境豁然開朗之妙。其豁然開朗境界的出現,因修持者禀賦、悟性、思維等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少則一二天,多則一二月。
當心境豁然開朗之時,坐禅者大有我身如雲如影、爽爽空淨之感。然而,此時雖有爽爽空淨之感,但是也正因爲猶有身、心之相,未得一心入定的功德,所以名爲欲界定。
4.未到定
坐禅至此,雖然又進一步,到了身心虛豁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的階段,然而由于性障猶在,尚未正式入于初禅,所以名曰未到定。于此時也,只要精勤不退,一心不散,少則一日,多則一月,再多則一年,保持這一禅定之心不壞,便可因産生八觸、十功德而入于初禅之正了。
(二)正禅
進入正禅的標志爲八觸、十功德。
1.八觸
未到定積時既久,在定中感到身上似乎微微産生動、癢、輕、重、冷、暖、滑、澀等感覺的,叫做八觸。八觸既生,說明這時已正式入于初禅了。
正禅中八觸大致如下:動觸爲忽然身體動搖起來;癢觸爲渾身癢如蟲行;輕觸爲身輕如雲,有飄浮感;重觸爲身如重石,有沈實感;冷觸爲身冷如水;熱觸爲身熱如火;澀觸爲身體粗澀,宛如樹皮;滑觸爲肌膚細滑,有如乳酥。以上八觸與《止觀》第八稍有出入:
八觸者,心與四大(地、水、風、火)合則有四正體觸,複有四依觸,合成八觸。重如沈下,輕如上升,冷如冰室,熱如火舍,澀如挽逆,滑如磨脂,軟如無骨,粗如糠肌。此八觸,四上四下,入息順地大而重,出息順風大而輕;又入息順水大而冷,出息順火大而熱;又入息順地大而澀,出息順風大而滑;又入息順水大而軟,出息順火大而粗。
八觸爲入于初禅之境,地、水、風、火因一時往來交替而出現的八種正常反應。對此要處之泰然,不必驚慌失措,隨之就入于十功德之境了。反之如果不明八觸原委,對之心煩意亂,疑慮叢生,失了主見,那就氣血被擾,反而變好事爲壞事了。
2.十功德
八觸出現之後,十功德即隨之而生。十功德又名十眷屬,其內容爲: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當。
有關十功德的情況:空爲身心皆空,明爲明淨美妙,定爲寂定清靜,智爲智光顯現,善心爲與人爲善之心油然而生,柔軟爲心善性溫,喜爲慶喜前悟,樂爲禅心悅樂,解脫爲心離苦境,境界相當爲境念不亂。
十功德可以伴隨著八觸中的任何一觸而起,要緊的是聽其自然,不可執著。如果執著,便就入于魔道了。
以上八觸、十功德只産生于初禅階段,不見于二禅、叁禅、四禅之境,所以有初禅特相之稱。
綜括初禅叁天,渾成一氣,不需分段。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主要以眼、耳、身、意四識對治覺、觀二支外,鼻、舌兩識在這裏已不起作用。
二、二禅
二禅的思維,因呵棄了初禅的覺支、觀支,另立內淨支,所以二禅與之對應思維的,爲內淨支、喜支、樂支(寂然在定)、一心支四支,而尤以喜、樂二支爲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上,二禅只有意識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都處在悄然寂然的狀態。如就其層次而言,二禅所曆之境,先後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叁天。《俱舍頌疏》八曰:第二靜慮有叁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內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艱故,名無量光天;叁極光淨天,光明勝前,遍照自然故,名極光。
關于二禅第叁天的極光淨天,因爲其時已經口絕言語之音,有以光當語之妙,所以又名光音天。《佛祖統紀》第叁十一說:光音天無覺、觀、語言,以光當語,又此天語時,口出淨光。可見靜慮到此,已多少帶有點特異功能的味道了。
然而,二禅雖然已入于定心細微之境,舍離覺(尋)、觀(伺)的粗動,但還是因爲感受了喜、樂之念,所以即使有幸免去劫末的大火災,可是最後還是逃不了劫末的大水災。此處劫末的大火災、大水災,都借指坐禅中意識的感受。《俱舍論》十二說:第二靜慮喜受爲內災,與輕安闊身如水故。其原因在于,二禅定靜慮中所感受到的喜的潤身作用,和水大(四大之一)的潤身作用相似,所以也屬一種內災。爲此,若要消除這種內災,勢必更要進取,入于叁禅。
叁、叁禅
叁禅的思維,因呵棄第二禅的喜受,而與舍支(行舍)、念支(正念而不染著)、慧支、樂支、一心支相維系,而尤以舍、樂二支爲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上,叁禅也僅只意識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五識,亦皆悄然寂然,退避叁舍。而其意識所曆之境,爲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天。由于第叁禅天,能由深妙的禅定而生叁界第一的身心快樂,無有疲極,所以名之爲定生喜樂地。《涅槃經》二十一說: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衆生聞其華(花)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叁禅。可見叁禅所得身心安樂,一向爲佛界坐禅所重。
四、四禅
四禅的思維,由呵棄叁禅的樂受,而與不苦不樂支(又名中受支)、舍支(舍棄第叁禅的樂支)、念支(念以自己的功德補以往之過)、一心支(猶如清水)發生聯系。
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四禅也僅有意識的作用,以與舍受相應。
由于四禅階段的意識,已處在心一境性的高級禅定狀態,于感受中舍棄了叁禅的樂支,所以其時不苦不樂,一塵不染,心如清水止水,湛然寂然。
在色界四禅之法的基礎上,佛門又有無色界四無色定,或稱爲四空處定的禅定修持之法。在名稱上,四禅稱禅,四無色定稱定,那麼,禅與定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其實這種字面上的不同,僅僅只是就色界和無色界相對而言,而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爲此佛書有雲:若色、無色相對,則色禅爲禅,無色爲定。所謂定,正是針對欲界的思想散亂而言。
按照無色界的不同定心境界,其四無色定分別爲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無邊處定
此爲無色界禅定的第一天,亦即第一種境界。習禅由色界的四禅至此,由于其時心地湛然寂然,忽生形色之身如牢如獄之感,所以作心欲出離此身,作無邊之空,空無邊的觀想。《俱舍頌疏·世間品》說:修此定前,于加行位,思無邊空,作無邊解,名空無邊處。
2.識無邊處定
這是無色界禅定的第二天,亦即第二種境界。其時進一步舍棄無邊之空,純以內識作心識無邊之想,由于心與識的無邊相應,所以有識無邊處定之稱。
3.無所有處定
這是無色界禅定的第叁天,亦即第叁種境界。修持者由于修持至此,更厭其識,進而觀取心識均無所有,因爲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爲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是無色界禅定的第四天,亦即第四種境界。
《五停心觀(洪丕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