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一切众生:愿世间众生,无论远近、老少、大小,都平安快乐……以慈心的温暖金光照耀整个宇宙,并持续一段时间。
以营火的比喻来看,火现在是熊熊燃烧并且炙热的,能烧起潮湿多汁的木块。现在,请观想你的敌人,观想某个曾经深深伤害你的人,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慈心已经强到能原谅他们,也能将慈心的疗愈金光与他们分享:朋友,无论你曾对我做过什么,报复对我们彼此都没有益处,我希望你幸福。我诚挚的希望你远离过去的痛苦,享受未来的喜悦。愿这慈心之美能延伸到你身边,带给你快乐和满足。当慈心之火炽烈燃烧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抵挡。接着,到最后一块潮湿的木头要扔进慈心之火时,多数禅修者会发现,最难给予慈心的对象竟然是自己。
想象你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在心中极为真诚的说,我希望自己幸福,我要送给自己快乐的礼物。我的心门已经关闭太久,现在我要打开它,无论曾做过什么或打算怎么做,我的爱与尊重之门永远为自己敞开,我完全宽恕自己,回家吧!我要好好爱自己,我关心这个被称为“我”的脆弱生命,我以慈爱之心拥抱“我”的一切。你可以通过这些话语,让慈心的温暖深入你内在最脆弱的部分,让这种温暖化解一切阻力,直到你感到自己被无量慈光所笼罩。
在结束修慈之前,请花一两分钟回想内心的感觉,观察这段禅修是否给你带来了极其美好的禅悦。
为了给本段禅修划上完美优雅的句点,请再次将慈心想象成位于心脏中央的白色莲花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观想金光被收回莲花内,而把温暖留在了外面。当金光变得像是莲花中央的白热高能浓缩球时,想象这个慈心球周围的花瓣闭合起来,以守护心中的慈心种子,静待下次修慈时再度开放。然后睁开眼睛,缓缓起身。
修慈使人平和
修慈可以使你的心地更柔软,并使它更容易表现善意,以及关心与接受他人。你变得不自私、不在乎自己的需求,更愿意和别人平等的互动。慈心令人感到愉悦和纯净,当你反复修习时,它很快就能常驻心中,使你成为一个慈悲的人,而你的慈爱将给他人以及自己带来喜悦。
慈让你能自发的拥抱另一个生命并与之沟通,多数人会挑剔的认为这不可能做到,其实他们只看见了另一个生命的缺陷,并因此拒绝接受它。相反,慈心会完全拥抱对方,并如实接受它。通过修慈,你发现自己会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与别人的过失。能看见对方的美好而忽视其缺点的这种能力,对于各阶段的禅修都是一大助益。要维持你当下的观察力,例如,你必须接受事物当下的模样,且不加挑剔。若你一直挑剔,就会发现自己无法安定。
将修慈与出入息念结合是可能的,在展开第三阶段的觉知呼吸时,你可以通过慈心对呼吸作这样的观想:呼吸,无论你感觉如何,无论你怎么做,我的心门都为你敞开。你很快就能悲悯的看着呼吸,如实的接受它,因为慈爱,你很快就能感受到心在亲切温暖的对待呼吸,在每一个入息与出息间感受喜悦。观察呼吸变得如此美好,使你在短时间内便能到达第五阶段——美丽的呼吸。
由修慈进入禅那
禅那是情感的高峰而非理智的顶点,你无法通过想象进入禅那,只能去感觉它。你需要熟悉自己的感情世界,但只是熟悉接受,而不是试图控制,这样才能成功,也许这正是女性禅修者比男性更容易进入禅那的原因。
每个人都能通过修慈,训练自己更轻松面对感情的变化。有时你在修慈期间可能会哭,甚至嚎啕大哭,若果真如此,那就顺其自然吧。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上,我们都必须学会接受最纯净情感的冲击,而禅那便是其中最纯净的。因此,修慈使我们更容易进入禅那。
你甚至能通过修慈直接进入禅那,当你达到此前描述的阶段,慈心的无量金光遍满宇宙,散发四方,让众生都浸润在慈心的巨大力量中,此时便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忘记众生并且忽略力量的来源,专注于慈心本身。这一步通常回自动发生,不需你做任何决定。此时,禅修对象被简化了,你心中只剩下无实体的慈,类似第一章中嘻笑猫无实体的笑。你体验到心中金光闪闪的禅悦球体,这即是禅相——慈相。
修慈产生的禅相总是极其美好,只是有时不太稳定,他的本质很迷人,你会忍不住想停留在这种强烈的禅悦中。不久之后,闪亮的金色慈相会变得很安定,这意味着你已通过修慈进入禅那。
深定之后散发慈心
许多年前,在澳大利亚海滨城市珀斯的寺院中,我们正唱念佛陀散发慈心的偈颂,这段唱诵只持续约五分钟。在此之前,我曾深入禅定,当开始唱诵时,我的心完全融入慈爱中,以致无法继续唱诵,无量的慈爱从心中倾泻而出,我快乐的沉浸其中。
类似经历给我的启示是,应先在三昧的境界中修慈,然后便可以强有力的散发慈心。达到三昧后,你能在任何地方用极为强大的慈心打动任何人。在我所主持的闭关禅修结束后,我邀请学生们试试看这个做法。我带领他们修慈,一旦感到力量够强时,就请他们以超强的慈心大多不在场的朋友,但是要优先选择那些离闭关中心很远的人。然后,我记下时间,等待结束后,建议学生们稍后打电话联络他们修慈时想到的朋友,询问他们当时在做什么,感觉如何。后来许多学生兴奋的告诉我,真的很有效啊。当你以三昧所增强的心发送慈爱时,它可以被对方接收到,你不妨试试看。
随它去 修舍
有时我不以慈心或呼吸作为禅修对象,而是观察心,并了解它在当下最需要的是随它去。基本上,我们只在第二个阶段“静默地觉知当下”修习“随它去”、你必须在当下保持静默,因为随它去意味着你不下命令也不抱怨,不发一言。
修习随它去就如坐在房间里,有谁想进来就进来,任其自便,即是是可怕的魔鬼,你也大方的允许他们进来并坐下。若佛陀金光闪闪的进来,你也一样坐在那里,完全心平气和。
无论是谁进入你的心里,你都站在一边并随它去,不做任何反应,只是静静的观察并练习“静默地觉知当下,这便是随它去。
花园的譬喻
许多美国人的住宅都带有花园,他们常常花好几个小时在花园中工作,但花园不只是工作的场所,还应该是用来享受的。
我的学生中最笨拙者认为,在坐下来享受之前,必须先割草、修剪灌木、浇水、打扫落叶,将花园整理完美才行。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工作,花园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他们永远不得闲。
相反,智力中等的学生则不工作,他们坐在花园中,心想,草该割了,灌木该修剪了,花看起来有些干枯,落叶需要打扫,原生灌木种在那边应该不错。他们花时间去构思如何使花园变得更完美,而不是单纯的享受它。当然他们也不得安定、
第三种学生是明智的禅修者。他们在花园中做了许多工作,现在该休息了。他们说:草可以割了,灌木可以修剪了,花要浇水,落叶也要打扫——但不是现在,现在这个样子的花园已经很好了。因此他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不会对未竟之事产生负疚感。
修习随它去也是如此。别总是想着让一切事情都很完美,你应该随它去。生命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工作也永远做不完。随它去,是要你有勇气安静的坐下来,让心在不完美的当下休息。
随它去的力量
若你的入出息念、修慈或别的禅法都不管用,通常是因为你的根基不够扎实,此时即可修习随它去。你可以坐在花园的一角,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去在意,没有喜好选择也没有争吵非议,就只是随它去。你的内心可以有一些想法,但都是关于随它去的意见。你只要观想和禅修主题有关的事,其余的事一概不管。这样,你的禅修就会趋近“静默的觉知当下“这一阶段。
当我感到痛苦时,例如头痛、胃痛或被蚊子叮咬了,便会说,随它去吧。我不为此动怒,也不为此沮丧,只是观察身体的感受——若是被蚊子咬得发痒,就随它去。若是夜里无法入眠,就随它去。或疼痛不止,随它去。只是与它同在,别想逃开。
假如魔鬼进入你的房间,你既不必推开他,也不必邀请他们留下,只是随它去。
行禅
行禅是很好的禅修方法,尤其是在清晨。通常当你早起时,特别是不习惯早起时,你会感到疲累,内心浑噩,不清明。这时你可以出去走走,以行禅作为对治疲倦的方法。
行禅的一个好处就在于你走路时无法打瞌睡,它能振奋精神,你也会感到安定。
佛陀经常赞叹及修习行禅,你若阅读巴利文藏经中的经典教法,就会发现佛陀经常在清晨行禅。
许多比丘和比丘尼都是在行禅的路上开悟的——不论修止或修观,行禅都是很有效的方式(但还无法使你进入禅那)。我在泰国认识的一些比丘就很少打坐,而主要以行禅作为修行方式。他们要走很多路,许多人都是在行走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洞见。
行禅特别适合那些长期打坐导致身体不适的人,你若因为身体疼痛而难以坐禅时,行禅会是效果很好的替代禅修方式。别将行禅视为“次等的”禅修,你不妨认真且细致的照做,看看自己是否能在来回行走中增长快乐。
行禅需要静心
对于行禅的地点,你可以选一条干净笔直,有二三十步之遥的道路,可以使房子的走廊\花园步道或只是草地上的一条小径。请善用一切找得到的地方,短些也可以。如果可行,别穿鞋,体会一下赤足接触地面的感觉。
先站在一端,让心情平静下来,接着放松身体,以最自然的步伐来回行走。其间,双手以舒服的姿势交握身前,并让目光停留在前方约两米的地面上,不要四处张望,乃会使你分心,浪费时间。
禅修之法也适用于行禅
第一章描述的前四个禅修阶段在此也适用,但行禅时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脚上,而非呼吸上。
首先,如第一阶段所说,须设定目标:“当下的觉知”。利用先前谈到的技巧,放轻松,进入只觉知行走的状态。当感觉自己已经完…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