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1

  ..续本文上一页全进入当下,心中并无有关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时,就将目标设定为增长“静默地走在当下”。

  其次,你要渐渐放下一切思想,保证行走时心无杂念。你可以利用第一章所描述的技巧,完成这个静默行走的阶段。

  第三,一旦心中的杂念减少到稀疏无几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脚部及小腿下半部,做到清楚察觉踏在步道上的每一步为止。觉知左脚的每一步,再觉知右脚的每一步,不遗漏任何一步,包括在步道尽头转弯时的每一步。中国谚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长的旅程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即你此时正在走的这一步。因此,你只需静默觉知这一步,放下其他一切。当完成十次来回折返而不遗漏任何一步的觉知时, 你就完成了形成的第三阶段,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现在请提高注意力,以便察觉左脚移动每一步的感觉。从左脚移动\抬高离开地面开始注意,觉知它抬起,前进,放下,再度停在地上,承接身体的重量。持续觉知左脚步伐的移动,然后同样平顺而不间断的觉知右脚的步伐。认真行走每一步,直到步道的尽头,当你转弯时,请觉知转弯过程的每一个感觉,别遗漏任何动作。

  当你可以持续行走十五分钟,且能舒适的觉知行走的每一个动作而无任何间断时,你已经完成形成的第四个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行走。此时走路完全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你的心已经达到三昧或等持的境界,变得非常安稳。

  我的形成体验

  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走路时,连鸟叫声也听不到了。你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易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并感到知足\安定,这真是令人愉快之际之至的体验。

  当正念增长时,每一步都是美丽的步伐,你会了解更多行走的感觉,会发现走路确实能使你的心体验到舒适与快乐\美丽与安定。当你着迷于单纯地走路时,你会很容易地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上面,并通过行禅感受禅定。

  我是在曼谷的一座寺院中开始修习行禅的,当时,我选择了一条步道,我相当放松,毫不勉强的缓慢行禅(无需可以快走或慢走,只要感觉舒适即可)。我常会在行禅时进入美丽的禅定境界,只有以此因为走太久被打断——有个比丘来找我,因为我必须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却未注意到时间。那名比丘出现在我面前,说:布拉姆,你必须回去托钵乞食。此时我正看着前方那个两米处,双手交握于身前,全身心沉浸在行禅带来的安定中。听到他的声音时,我感觉仿佛是从一公里之外传来的。他重复,布拉姆,你必须现在就去。我大概花了超过一分钟的时间,才将目光转移到这位比丘身上,当我们目光相接时,我能说的只是:什么?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退出禅那,并恢复正常的反映速度。那时我的内心非常清凉,安定且平静。

  我希望你们尝试行禅时,也能体验到这份安定。只要放慢速度,你就能感受到安定。只是觉知行走的感觉,你就能获得平静。

  选择适当的禅法

  选择多了,就可能令人感到迷茫。如今你已经了解了好几种不同的禅修方法,该选择哪一种呢?以下的譬喻将回答这个问题。

  木匠学徒要从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开始学起,直到熟悉每种工具的功能。木匠师傅在做家具前,会先检视木材,加工一块从仓库运来的木料时,他必须先裁切尺寸,然后刨削,去除原先的切割记号,接着是磨光,要先用最粗的砂纸,然后用中等的砂纸,以及最细的玻璃纸,最后用柔软光滑的布,吧油或蜡擦在木头上,就这样,师傅把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了光滑的家具材料。

  有时他回选择已经刨削或磨光的木材,他只要检视木材就会明白,在即只需要轻微磨光和擦上油。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师傅回直接使用不需磨光的平滑木材,这是木匠师傅的技巧。

  禅修者同样应该从如何使用各种禅修方法开始学习,直到熟悉每种方法的功能。禅师则会从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始禅修,他们若一直忙忙碌碌,就直到必须从粗糙的心开始,因此会选择先单纯地修习随它去。他们若看见自己的身体是僵硬的,就会选择行禅。他们若看见心并非那么粗糙,就会先修习觉知当下以及之后的“静默的觉知当下“。有经验的禅师知道心何时能观察呼吸,或准备好开始修慈。他们知道何时该使用比较精细的工具。例如持续专注的觉知呼吸或觉知美丽的呼吸。禅师精通技巧,知道进入禅相的适当时机,也知道如何轻巧的擦亮心以进入禅那。这样,那颗粗糙的心就被禅师转化为最美丽最平顺、明亮的心。

  有时,禅师会直接从已经是冷静和充满正念的心开始禅修,他们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快就知道自己可以跳过觉知当下和静默的阶段,直接以呼吸或修慈为对象开始。他们甚至可能看见自己的心已经非常喜悦的安住,因此能轻松的从觉知美丽的呼吸开始禅修。个别情况下,禅师会明白自己的心已经拥有强大的正念,能在几秒钟之内生起禅相,并迅速进入禅那,这些便是禅师的技巧。

  愚笨的木匠拿起粗糙的木材便直接用打光的布擦拭,结果只能浪费时间和材料。笨拙的禅修者同样傲慢粗鲁,甚至不愿花点时间查看自己的心有多么粗糙,只想一开始就创造觉知呼吸的正念。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制造了许多麻烦。

  因此,请先熟悉各种禅法,直到你知道该在何时使用他们以及如何使用为止。每次禅修时,请先从检视自己的心开始,你会了解到该使用何种方法。

  第五章 美丽的呼吸

  佛教的精髓在佛陀的觉悟中。有一次,在佛陀修行面临困难时,他忆起童年时一次禅修的经验,明了禅那乃是通向正觉之道。于是他坐在菩提树下开始禅修,所使用的方法旧时入出息念。这样修习进出禅那,他迅速获得正觉正见,因而成为了觉悟者。

  入出息念也是随后佛陀教导弟子们禅修的重要方法,在藏经中,尤以《中部》的《入出息念经》最为著名。

  入出息念包含前期准备意即接下来的十六个步骤。前十二个是之道如何进入禅那,后四个是关于推出禅那后该如何行事的指导。

  前期准备

  寻找安静的场所

  首先,佛陀说要找一个不会受到人、声音或琐事(如蚊子叮咬)打扰的安静处。虽然有人可能想要在蚊虫肆虐的丛林或老虎出没的步道上禅修,但那只会增长禅修者的忍耐力而非进入禅那的能力。佛陀称赞的理想场所是像公园或果园一类的地方。

  接着,找个舒适的座位坐下来。你可以坐在垫子、板凳或椅子上,只要能让身体轻松的久坐即可。你也不必要盘起双腿并僵硬的挺直后背,用最随意的姿势进行禅修就好。不管选择何种姿势,目的只在于解除不适并尽快放松身体。

  入出息念的十六个步骤最好用坐姿完成,正如佛陀在菩提树下做的一样。

  安立正念

  接着,你需要系念在前。意思并非把注意力放在鼻尖\上嘴唇或眼前的某处,而是指重拾正念,也就是说,禅修者要先安立正念。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当遵循修习觉知当下与静默觉知当下的方法创立正念,也就是保持静默,将正念集中于当下正发生的事情——这种层次的正念正是你开始修习入出息念时所需要的。

  有太多的禅修者太快进入呼吸的禅修阶段,忽略了要先建立足够的正念的前期指导,因此而遇到麻烦,他们无法将呼吸持守于心,甚至用太多的意志力顽强的抓住呼吸,以致越来越紧张,也使佛教的呼吸禅法背上污名。

  呼吸禅法十六步

  步骤一、二:知息入和知息出

  虽然佛陀说须先体验绵长的呼吸,后再体验短促的呼吸,但你无需强自控制呼吸以符合这项教导。企图控制呼吸只会导致不适,你只要单纯观察呼吸,觉知它的长短即可。

  我们需要了解这项教导的原因是,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只是观察吸气和呼气感觉很无趣,但佛陀的教导会帮助你了解更多。有时我会建议弟子应在此阶段注意:入息与出息,谁持续的时间较长?入息与下一个出息之间的间隔,是否和出息与随后入息之间的间隔一样长?入息的感觉和出息的感觉相同吗?其作用跟佛陀教导的体验长短呼吸是相同的,目的是让禅修者观察更多细节,不致生厌。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持守呼吸,设想一个有关入息与出息的美丽故事。我提醒弟子,我们正吸进的氧气是花园和森林中的植物补给的,而呼出的二氧化碳则是植物的食物。因此,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吸入花朵与树木所赐予的珍贵礼物,而呼出的空气同样是送给身边绿色植物的宝贵礼物——你的呼吸与生气勃勃的植物紧密关联,这种感知呼吸的鲜活方式,会让你更容易持守呼吸。

  在泰国森林传统中,佛陀二字被融入了呼吸的禅修之中,吸气时末年佛,吐气时,默念陀,起作用同样是让你在禅修的初期阶段更容易持守呼吸。

  步骤三:念息遍身(体验完整的呼吸)

  第三步意思为体验完整的呼吸过程,某些人会误解“身”指身体,因此错误的以为此阶段应把注意力转向全身所有感觉,这是个错误。实际上,第三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让禅修者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维持正念,去观察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每一个感觉。

  依循此步骤,你可以清楚的觉知入息从原本静止到开始启动的整个过程,你能看见入息每一刹那的进展,其达到定点后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你的内心甚至清明到可以看见空隙,入息与下一个出息之间的间隙。你的心要像猫捉老鼠一样保持警觉,以捕捉下一个出息的启动。

  随后,你观察着出息逐步进展的过程——开始启动,达到定点而后消退,最后再次消失。接着,你要观察出息与入息之间短暂停歇的空隙。在这重复呼吸的过程中,你便已经完成了第三步,体验完整的呼吸。

  在印度的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个譬喻,关于一个老师和三位弟子的故事,可以用来解释第三个步骤。意为老师以射箭训练弟子禅修,一段时间后,老师把一个玩具鸟小心安放在很远的树枝上,要求他们必须射穿鸟的左眼。老师告诉他们,必须先安静…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