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進入當下,心中並無有關過去與未來的念頭時,就將目標設定爲增長“靜默地走在當下”。
其次,你要漸漸放下一切思想,保證行走時心無雜念。你可以利用第一章所描述的技巧,完成這個靜默行走的階段。
第叁,一旦心中的雜念減少到稀疏無幾時,將注意力集中于腳部及小腿下半部,做到清楚察覺踏在步道上的每一步爲止。覺知左腳的每一步,再覺知右腳的每一步,不遺漏任何一步,包括在步道盡頭轉彎時的每一步。中國諺語雲: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漫長的旅程其實只有一步之遙,即你此時正在走的這一步。因此,你只需靜默覺知這一步,放下其他一切。當完成十次來回折返而不遺漏任何一步的覺知時, 你就完成了形成的第叁階段,可以進入下一階段。
現在請提高注意力,以便察覺左腳移動每一步的感覺。從左腳移動\擡高離開地面開始注意,覺知它擡起,前進,放下,再度停在地上,承接身體的重量。持續覺知左腳步伐的移動,然後同樣平順而不間斷的覺知右腳的步伐。認真行走每一步,直到步道的盡頭,當你轉彎時,請覺知轉彎過程的每一個感覺,別遺漏任何動作。
當你可以持續行走十五分鍾,且能舒適的覺知行走的每一個動作而無任何間斷時,你已經完成形成的第四個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行走。此時走路完全占據了你的注意力,你的心已經達到叁昧或等持的境界,變得非常安穩。
我的形成體驗
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走路時,連鳥叫聲也聽不到了。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輕易的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並感到知足\安定,這真是令人愉快之際之至的體驗。
當正念增長時,每一步都是美麗的步伐,你會了解更多行走的感覺,會發現走路確實能使你的心體驗到舒適與快樂\美麗與安定。當你著迷于單純地走路時,你會很容易地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上面,並通過行禅感受禅定。
我是在曼谷的一座寺院中開始修習行禅的,當時,我選擇了一條步道,我相當放松,毫不勉強的緩慢行禅(無需可以快走或慢走,只要感覺舒適即可)。我常會在行禅時進入美麗的禅定境界,只有以此因爲走太久被打斷——有個比丘來找我,因爲我必須去參加一個重要的儀式,卻未注意到時間。那名比丘出現在我面前,說:布拉姆,你必須回去托缽乞食。此時我正看著前方那個兩米處,雙手交握于身前,全身心沈浸在行禅帶來的安定中。聽到他的聲音時,我感覺仿佛是從一公裏之外傳來的。他重複,布拉姆,你必須現在就去。我大概花了超過一分鍾的時間,才將目光轉移到這位比丘身上,當我們目光相接時,我能說的只是:什麼?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退出禅那,並恢複正常的反映速度。那時我的內心非常清涼,安定且平靜。
我希望你們嘗試行禅時,也能體驗到這份安定。只要放慢速度,你就能感受到安定。只是覺知行走的感覺,你就能獲得平靜。
選擇適當的禅法
選擇多了,就可能令人感到迷茫。如今你已經了解了好幾種不同的禅修方法,該選擇哪一種呢?以下的譬喻將回答這個問題。
木匠學徒要從如何使用各種工具開始學起,直到熟悉每種工具的功能。木匠師傅在做家具前,會先檢視木材,加工一塊從倉庫運來的木料時,他必須先裁切尺寸,然後刨削,去除原先的切割記號,接著是磨光,要先用最粗的砂紙,然後用中等的砂紙,以及最細的玻璃紙,最後用柔軟光滑的布,吧油或蠟擦在木頭上,就這樣,師傅把一塊粗糙的木頭變成了光滑的家具材料。
有時他回選擇已經刨削或磨光的木材,他只要檢視木材就會明白,在即只需要輕微磨光和擦上油。只有極少數情況下,師傅回直接使用不需磨光的平滑木材,這是木匠師傅的技巧。
禅修者同樣應該從如何使用各種禅修方法開始學習,直到熟悉每種方法的功能。禅師則會從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開始禅修,他們若一直忙忙碌碌,就直到必須從粗糙的心開始,因此會選擇先單純地修習隨它去。他們若看見自己的身體是僵硬的,就會選擇行禅。他們若看見心並非那麼粗糙,就會先修習覺知當下以及之後的“靜默的覺知當下“。有經驗的禅師知道心何時能觀察呼吸,或准備好開始修慈。他們知道何時該使用比較精細的工具。例如持續專注的覺知呼吸或覺知美麗的呼吸。禅師精通技巧,知道進入禅相的適當時機,也知道如何輕巧的擦亮心以進入禅那。這樣,那顆粗糙的心就被禅師轉化爲最美麗最平順、明亮的心。
有時,禅師會直接從已經是冷靜和充滿正念的心開始禅修,他們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快就知道自己可以跳過覺知當下和靜默的階段,直接以呼吸或修慈爲對象開始。他們甚至可能看見自己的心已經非常喜悅的安住,因此能輕松的從覺知美麗的呼吸開始禅修。個別情況下,禅師會明白自己的心已經擁有強大的正念,能在幾秒鍾之內生起禅相,並迅速進入禅那,這些便是禅師的技巧。
愚笨的木匠拿起粗糙的木材便直接用打光的布擦拭,結果只能浪費時間和材料。笨拙的禅修者同樣傲慢粗魯,甚至不願花點時間查看自己的心有多麼粗糙,只想一開始就創造覺知呼吸的正念。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還製造了許多麻煩。
因此,請先熟悉各種禅法,直到你知道該在何時使用他們以及如何使用爲止。每次禅修時,請先從檢視自己的心開始,你會了解到該使用何種方法。
第五章 美麗的呼吸
佛教的精髓在佛陀的覺悟中。有一次,在佛陀修行面臨困難時,他憶起童年時一次禅修的經驗,明了禅那乃是通向正覺之道。于是他坐在菩提樹下開始禅修,所使用的方法舊時入出息念。這樣修習進出禅那,他迅速獲得正覺正見,因而成爲了覺悟者。
入出息念也是隨後佛陀教導弟子們禅修的重要方法,在藏經中,尤以《中部》的《入出息念經》最爲著名。
入出息念包含前期准備意即接下來的十六個步驟。前十二個是之道如何進入禅那,後四個是關于推出禅那後該如何行事的指導。
前期准備
尋找安靜的場所
首先,佛陀說要找一個不會受到人、聲音或瑣事(如蚊子叮咬)打擾的安靜處。雖然有人可能想要在蚊蟲肆虐的叢林或老虎出沒的步道上禅修,但那只會增長禅修者的忍耐力而非進入禅那的能力。佛陀稱贊的理想場所是像公園或果園一類的地方。
接著,找個舒適的座位坐下來。你可以坐在墊子、板凳或椅子上,只要能讓身體輕松的久坐即可。你也不必要盤起雙腿並僵硬的挺直後背,用最隨意的姿勢進行禅修就好。不管選擇何種姿勢,目的只在于解除不適並盡快放松身體。
入出息念的十六個步驟最好用坐姿完成,正如佛陀在菩提樹下做的一樣。
安立正念
接著,你需要系念在前。意思並非把注意力放在鼻尖\上嘴唇或眼前的某處,而是指重拾正念,也就是說,禅修者要先安立正念。
在前期准備工作中,我們當遵循修習覺知當下與靜默覺知當下的方法創立正念,也就是保持靜默,將正念集中于當下正發生的事情——這種層次的正念正是你開始修習入出息念時所需要的。
有太多的禅修者太快進入呼吸的禅修階段,忽略了要先建立足夠的正念的前期指導,因此而遇到麻煩,他們無法將呼吸持守于心,甚至用太多的意志力頑強的抓住呼吸,以致越來越緊張,也使佛教的呼吸禅法背上汙名。
呼吸禅法十六步
步驟一、二:知息入和知息出
雖然佛陀說須先體驗綿長的呼吸,後再體驗短促的呼吸,但你無需強自控製呼吸以符合這項教導。企圖控製呼吸只會導致不適,你只要單純觀察呼吸,覺知它的長短即可。
我們需要了解這項教導的原因是,開始時你可能會覺得只是觀察吸氣和呼氣感覺很無趣,但佛陀的教導會幫助你了解更多。有時我會建議弟子應在此階段注意:入息與出息,誰持續的時間較長?入息與下一個出息之間的間隔,是否和出息與隨後入息之間的間隔一樣長?入息的感覺和出息的感覺相同嗎?其作用跟佛陀教導的體驗長短呼吸是相同的,目的是讓禅修者觀察更多細節,不致生厭。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持守呼吸,設想一個有關入息與出息的美麗故事。我提醒弟子,我們正吸進的氧氣是花園和森林中的植物補給的,而呼出的二氧化碳則是植物的食物。因此,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吸入花朵與樹木所賜予的珍貴禮物,而呼出的空氣同樣是送給身邊綠色植物的寶貴禮物——你的呼吸與生氣勃勃的植物緊密關聯,這種感知呼吸的鮮活方式,會讓你更容易持守呼吸。
在泰國森林傳統中,佛陀二字被融入了呼吸的禅修之中,吸氣時末年佛,吐氣時,默念陀,起作用同樣是讓你在禅修的初期階段更容易持守呼吸。
步驟叁:念息遍身(體驗完整的呼吸)
第叁步意思爲體驗完整的呼吸過程,某些人會誤解“身”指身體,因此錯誤的以爲此階段應把注意力轉向全身所有感覺,這是個錯誤。實際上,第叁個步驟的目的是爲了讓禅修者可以更加熟練的運用、維持正念,去觀察呼吸過程中産生的每一個感覺。
依循此步驟,你可以清楚的覺知入息從原本靜止到開始啓動的整個過程,你能看見入息每一刹那的進展,其達到定點後逐漸消退,直到完全消失,你的內心甚至清明到可以看見空隙,入息與下一個出息之間的間隙。你的心要像貓捉老鼠一樣保持警覺,以捕捉下一個出息的啓動。
隨後,你觀察著出息逐步進展的過程——開始啓動,達到定點而後消退,最後再次消失。接著,你要觀察出息與入息之間短暫停歇的空隙。在這重複呼吸的過程中,你便已經完成了第叁步,體驗完整的呼吸。
在印度的經典史詩摩诃婆羅多中有一個譬喻,關于一個老師和叁位弟子的故事,可以用來解釋第叁個步驟。意爲老師以射箭訓練弟子禅修,一段時間後,老師把一個玩具鳥小心安放在很遠的樹枝上,要求他們必須射穿鳥的左眼。老師告訴他們,必須先安靜…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