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心與目標合一,才能放箭。第一個弟子射出前,老師問,能看見鳥嘛?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的。老師馬上把他推開。第二個弟子射出前,老師問,能看見樹上的鳥嗎?弟子說,什麼樹。老師繼續問,能看見鳥嗎?弟子說,是的。老師繼續推開他。第叁個弟子射出前,老師問,你能看見樹上的鳥嗎?,他答道,什麼樹?什麼鳥?老師繼續問,那你看見什麼?弟子說,我只看到一個眼球。——箭筆直的射穿了弟子覺知到的唯一事物,鳥的左眼。
這個故事對于如何達到入出息念的第叁步——體驗完整的呼吸,是個相當精准的比喻。就像第叁個學生全心專注于鳥的左眼,你同樣也應該專注于體驗完整的呼吸。當你完成第叁步時,若問你,你能聽到聲音嗎?你會答,什麼聲音?你能感覺到身體嗎?什麼身體?你能看見什麼?只有當下的呼吸。很好!
步驟四:除身(使呼吸平穩)
當你完全專注于呼吸時,妨礙你進步的因素銳減,你的呼吸自然會變得安定平穩,輕柔平順,就如同一塊粗重的厚棉布換成了細致的綢緞。你可以暫時打破內在的靜默,對自己重複說,平穩、平穩,以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然後再重新回到靜默之中,體驗唯有呼吸的當下。你還可以通過這麼做來給守門人指示。
如果你太快跳入第四步,將會陷入昏眠,只有先捉住野馬,才有可能馴服它。同樣,你必須先捕捉到完整的呼吸,第叁步完成後,才能使呼吸變得平穩。
憑借意志力達到第叁步的禅修者,會發現自己無法調和呼吸,使其安定平穩。他們過去只是用力而未放下,因此現在才會停滯不前。當你手上拿著一朵花時,絕不可握得太緊,否則只會弄壞它。精細的對象需要細膩的接觸,如果想要維持正念,持續數分鍾的覺知平穩的呼吸,你的心就要非常敏銳,它永遠無法只憑借純粹的意志力去強行掌控。
當木匠鋸木材時,他可以看見整把鋸子,當他專注于鋸木時,他的注意力會越來越集中于鋸子接觸木材的那一部分,鋸柄很快便從眼前消失,再過一會,他就只能看見與木材接觸的那個鋸齒,左右兩邊的鋸齒都不在他的覺知範圍內,他不知道也無需知道那鋸齒到底屬于鋸子的前段中段還是後段。
同樣,第四步中,當呼吸逐漸平穩,你的注意力將變得非常精細,你只會覺知到當下那一刹那的呼吸。你完全不知道它是入息還是出息。
步驟五、六 覺喜與覺樂(體驗伴隨呼吸而來的喜與樂)
第五步,你將體驗伴隨呼吸而來的喜,第六步則將體驗伴隨呼吸而來的樂。喜與樂很難被拆開,且經常一起出現,因此我們可將二者視爲一體。
當呼吸逐漸平穩時,喜與樂會自然生起,就如黎明的太陽光在東方地平線上緩緩出現一般。因爲此時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流入了覺知者而非造作者,所以喜與樂是自動生起,而非由你控製。事實上,從你呼吸的平穩程度可知,你什麼也沒做,只是在觀察。清晨第一道陽光照在地平線上只是早晚的問題,同樣,當你維持平穩的呼吸時,喜與樂也遲早會出現在你的心中。
倘若你已經達到第四步,且能持續覺知非常平穩的呼吸,卻未看到喜與了,那麼我給你的忠告是,別驚慌,別因失去耐心而破壞了整個進程。你可以這樣反省,你是完全靜默的覺知呼吸嗎?你可有受到什麼幹擾?也許是因爲你未能持續覺知當下的呼吸,也可能是你的呼吸還不夠平穩。若果真如此,請耐心等候,當你能夠維持正念,不受任何幹擾的覺知呼吸,且呼吸變得越來越平穩時,喜與樂遲早會生起。
伴隨呼吸而來的喜與了開始時可能極其微妙,使你難以察覺,就如某個常吃便宜餐點的人,首次去五星級的法國餐廳,因爲品位太差而不懂得欣賞那裏的菜肴。當你的禅修經驗越來越豐富時,你將能很快覺知喜與樂,成爲靜心的行家。
完成入出息念的第五與第六步,等同于達到前面介紹的基本禅法中“持續專注的覺知美麗的呼吸。在此階段,呼吸回顯得非常平靜和美麗,甚至比春天的花園或夏天的日落更迷人。
步驟七,覺心行(用心體驗呼吸)
當呼吸變得更加美麗,喜與樂在無形中逐漸增長時,你的呼吸似乎完全消失了。在第一章中,我稱此爲只剩下美麗的呼吸。我也舉了嘻笑貓爲例。這精確的描述了以下過程,從第五與第六步進入第七步時,只認知到呼吸需用心體驗,換言之,此時呼吸遁于無形,你只能用心去感受。
在此我要引用佛陀對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析,來理清上述轉變過程。在禅修初期,你舍棄眼耳鼻舌,讓這四根暫時完全關閉,然後舍棄第五根身的多數活動,而只專注于呼吸的觸感,並排除其他所有的事物。第六根,意,則自始至終都在運作。現在,第五根身也關閉了,只剩下第六根意在覺知呼吸。
請想象某位老朋友,滿頭亂發,蓄著胡子,經常穿的邋遢的到處走動,後來他出家爲僧,當你初次在寺院見到他時,他光著頭,還穿著僧袍,你可能認不出他,但他畢竟還是你的老朋友,只是衣著外表不同罷了。
同樣,你的老朋友呼吸常常穿著觸感走來走去,對此你主要是用過第五根來認知的,在入出息念的第七個步驟裏,你的呼吸超越了五根的世界(尤其是第五根),現在你只是通過第六根,而認知到呼吸是心的體驗對象。這正是佛陀稱這一步爲覺心行的原因。
因此,若你的呼吸在此階段似乎消失了,切記這是自然現象,別四處尋找從前對呼吸的感知。當呼吸似乎消失時,你應問自己還剩下什麼,若你已認真的遵從直到,在喜樂安立之後,呼吸只會看似消失,剩下的只有喜與樂。你的正念必須細微到足以辨認出喜與樂這個微妙的對象,它將會告訴你這微妙的喜與樂舊時老朋友呼吸,但現在你只能用心去體驗。
若無法持守呼吸,那是因爲自第五步與第六步生起的喜樂還不夠,在關閉第五根前,你應該積極禅修,在感受到大量的喜與樂之後,才會觀察到較美麗的呼吸。不過只要多練習,正念會更靈巧的持守微妙的喜樂層次,你也能早一點舍棄第五根,用意根(心)去體驗呼吸。
步驟八:除心行(保持呼吸的平穩)
在禅修的這一階段與後續階段,積累的喜與樂可能會使你過于興奮而不再平靜。因此佛陀才會教導入出息念的第八步,保持呼吸的平穩。
當禅修初學者(有時也可能是經驗豐富者)在開始經曆一些禅悅時,他們一不小心就會産生“哇”的反應,哇,終于出現了,太驚人了!但這時禅悅會立即消失,因爲他們太興奮了。
恐懼也可能會隨著禅悅生起,這不是我所能承受的,這太驚人了,我不該得到。于是禅悅再次消失了,因爲恐懼破壞了平靜。
因此,要當心興奮與恐懼這兩個敵人,人啊們可能在此階段出現,這時你要記得讓呼吸保持平穩,並維持當下的安定與靜默,否則禅悅將會消失。
阿姜查的著名比喻“甯靜的森林水池”有助于我們了解此處的情況。阿姜查在泰國的叢林中修習頭陀行時,常因炎熱而汗流浃背,如果下午沒有洗澡,整個晚上都會因粘膩而感到不適。因此他往往會尋找森林中的水塘,在附近紮營過夜。
處理完其他事物後,他會在離水塘幾米處禅坐。他有時習慣睜開眼睛打坐,因此會看見許多動物走出叢林來洗澡、喝水。他們只有在非常平靜的時候才會出來。他們走出灌木叢,會四處張望和嗅聞,以查看是否安全。如果他非常平靜,動物就會出來,有些還在水中玩耍,好像他不存在。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罕見的不知名的動物。
這個比喻很適合用于描述禅定。水塘是心的象征,在修習入出息念的第八步,你只需要坐在它面前觀察,若給予任何指示,那就是不平靜。美麗的生物(即禅相與禅那)只有在你完全平靜時才會出現,他們若出來查看動靜,而你“哇”,他們一定會馬上退回森林,不敢再出來。如果他們出來時發現你在看著,即使你指示用眼角余光,他們也會覺察並逃跑。你若希望這些生物現身並安心玩耍,就不能移動。當你完全平靜,不說話也不移動時,禅相就會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先現身的是普通景象,然後是很美的景象,最後是非常奇特與美妙的景象,奇特到你叫不出名字,甚至無法想象出它們的存在——那些便是禅那。
阿姜查這個美妙的比喻,體現出他的智慧與深奧悟心。當你心中生起了喜與樂,了解到喜樂不外乎是用心體驗呼吸所致,且能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保持平穩,非凡的禅那便可能出現。
步驟九:覺心(體驗心)
《入出息念經》的第九步被稱爲體驗心。對于心是什麼,一些人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但只有這一階段,你才可能真正了解、體驗心。
你只能通過禅相(即心的反射)來體驗心。例如眼睛。它能透過鏡子看見自己(它看見的是鏡子對自己的反射),而你在此禅修階段所看見的反射(即禅相)是心的真實反射,就像照鏡子,它表面的所有塵埃與汙垢都已經在禅修中清除幹淨,心終于可以看見自己在鏡子中的反射——禅相。
當禅相生起時,它的奇特幾乎無法形容,我們常常用語言來比喻某樣東西硬的像磚塊,或軟的像草……我們總是從五根的世界去引用比喻,但心的世界很難有適當的比喻。你在初次體驗禅相後,心想:這到底是什麼?你知道那是真實的體驗,但就是很難找到描述它的完美比喻。你只能說,它像一種光,像一種禅悅的感覺,有點像這個,有點像那個。你知道它和你以前覺知的對象完全不同,但還是必須設法描述它。不管你如何描述所體驗到的禅相,它們其實都是同一種覺知,只是我們使用的比喻不同罷了。
然而,對許多禅修者而言,心轉瞬即來,轉瞬即逝,就如動物從森林中出來,一旦覺察有人就立即逃逸。有些禅修者很難看見禅相,它們達到持續專注的覺知美麗的呼吸階段後,卻什麼也沒發生,它們往往因此懷疑自己哪裏所錯了,以下事例可以解釋此種感覺。
某天深夜,我從燈光明亮的茅棚出來,走進茂密黑暗的森林。…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