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3

  ..續本文上一頁周圍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我保持平靜與安定,慢慢的,眼睛適應了黑暗,不久我就能辨識周圍樹木的形狀,擡頭也可看見美麗的星星甚至整條銀河。

  體驗禅相可能就像這樣,在無形無相的平靜中,呼吸似乎消失,起初我們可能什麼也看不見,但只要安忍並靜靜等待,正念很快會逐漸適應這個超乎過去的習慣(類似前述的明亮的房間)的“黑暗”,並且看見事物的形狀。起初,我們所見的形狀很模糊,但不久之後,美麗的禅相(星星)可能會出現。若持續平靜的時間夠持久,最佳的禅相(銀河)也可能出現。

  步驟十:令心喜(使禅相發亮)

  禅相的兩個缺陷可能會阻礙禅修者的進步,禅相顯得過于暗淡與禅相不穩定。爲了點明這兩個問題,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第十步和第十一步,使禅相發亮、維持禅相。“使禅相發亮”的意思是,心越是喜悅,禅相就會越明亮。如果要進入禅那,禅相必須是你所見過最明亮的事物,而且必須具有超凡之美。

  爲何禅相會顯得黯淡甚至汙濁呢?禅相只是心的反射,若禅相黯淡,則意味著你的心是黯淡的。若禅相汙濁,則表明你的心被汙染了。此處容不得你欺瞞或否認,因爲你在直接面對最真實的心理狀態。

  佛陀說,若無淨戒則無淨定。在此,戒的重要性非常明顯。若心不淨,則身口意行都會受到汙染。即使禅修時禅相出現了,那也將是黯淡汙濁的。若這是你的經曆,那你得在禅坐外多做一些淨化自身行爲的努力,保持戒律清淨,並檢視自己的話語。

  慷慨慈悲、信心堅定的人,通常擁有所謂的“純淨的心”。這種內心純淨的禅修者,便是最能體驗明亮禅相的人。因此,除了持戒清淨之外,也要培養純淨的心。

  然而,有時即使是善良的人也會見到黯淡的禅相,通常這是因爲他們的心理能量很低,或許是生病或過度勞累所致。避免這類問題的方法是花點時間休息激勵人心的禅法,例如憶念佛法僧叁寶,並, 觀想他們,直到內心充滿喜悅。

  如果你原本就是非常寬厚的人,那麼就可觀想過去的布施來吉利自己,佛陀稱此爲“舍隨念”。你也可以花點時間修慈。一旦心理能量提升到喜悅光明的層次,便可重回入出息念。

  以上所談的,都是在開始入出息念之前使禅相發亮的技巧。此外,在禅修期間生起的禅相若顯得黯淡,以下還有四種方式可使之明亮:

  一, 專注于禅相的中心。即使在黯淡的禅相裏,中心也會比四周明亮,你應當溫和的建議自己去看看禅相的中心。中心的亮處會慢慢擴散開來,然後你再專注于擴散亮處的中心,那會比先前羹明亮。這樣反複進行,黯淡的禅相很快會變得極其明亮,且亮度會持續“激增”,直至進入禅那。

  二, 強化對當下的覺知。雖然覺知當下是入出息念前期准備的一部分,但在此階段經常會出現對當下的覺知變得遲鈍的情形。更敏銳的專注于覺知當下,有助于禅修者維持正念,避免昏沈,並使禅相發亮。

  叁, 對禅相微笑,禅行是你內心的反射,若心微笑,禅相就會回報以笑容。禅相若一直黯淡,有可能是由嗔念引起,但微笑有足夠的力量來克服這個障礙。你若不了解對禅相微笑的意思,可以去照鏡子,然後微笑,並在心裏對著禅相重複這個動作。

  四, 返回美麗的呼吸,有時禅相黯淡,就只是因爲你太早看見禅相了,因此你最好能溫和的下定決心,在美麗的呼吸這個禅修階段待久一些。即使禅相出現,若它是黯淡的,就將之忽略,並重新返回持續專注的覺知呼吸這一階段。通常我這麼做時,禅相不久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比先前更亮。當我再次忽略它時,它會持續出現並且越來越亮,直到出現真正燦爛的禅相。

  你可以通過以上方式來擦亮禅相,使其自然而然的發亮,直到變得美麗而光芒四射。

  步驟十一:令心攝

  第二個禅相缺陷是禅相的不穩定性,它會阻礙禅修的深入,使禅相快速消失。爲了處理這個問題,佛陀教導出入息念的第十一步,令心攝,意思是持續觀察禅相。

  通常禅相初現時相當不穩定,不是一閃即逝就是不停移動。明亮有力的禅行比昏暗虛弱的禅相能維持更長時間,這正是佛陀在上一步教導我們使禅相發亮的原因。有時禅相變得光輝閃耀,而能使其保持更長時間,以便禅修者仔細觀察。然而,即使是明亮的禅相也可能是不穩定的,因此我們要找尋維持禅相的最佳方法。

  幫助我們維持禅相的洞見,是完全明白心中所見的禅相只是覺知者的反射。如果覺知者移動,反射的禅相也會跟著移動,就像在鏡子面前盯著自己的影像一般,你移動,影像也會跟著移動,只要你不停移動,就不可能通過固定鏡子來保持影響靜止不動。所以,你應該專注于讓心中的覺知者保持安定靜止。此時,覺知者的反射影像,即禅相,就會保持穩定,靜止不動並持續發出亮光。

  造成禅相不穩定的原因,往往是恐懼或興奮,這表明此時的你反應過度了。初次體驗禅相就像遇見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你經常因爲不認識或不知道他們如何表現而忐忑不安,然而在認識對方之後,你即可輕松的和他們交流溝通,而且很快就成爲好朋友。你和他們在一起會覺得很自在,恐懼或興奮等反應消失了。這很像小孩子學習騎自行車,一開始可能會緊抓車把,但由于身體無法放松而一直跌跤。在經曆多次挫傷後,她發現越放松反而越容易保持平衡。所以,只有學會讓自己放松,不去努力控製或緊抓著禅相不放,禅相才更容易維持。

  我練習不控製的另一個技巧是觀想開車的畫面。當明亮的禅相出現時,我給它鑰匙並且說,現在由你來駕駛。我完全信任明亮的禅相,我也了解心中殘余的造作者,那個喜歡控製一切的怪物。它總是想搞破壞,因此我用這個比喻來幫助自己停止控製一切的行爲。

  在持續觀察一段時間禅相之後,它會變得更加明亮且非常強大,好禅相的特征是,它們擁有你此生見過的最美麗的顔色。例如,你看到藍色的禅相,那種藍色一定不是普通的藍,而是你見過的最深最美的藍色。當你體驗到美麗穩定的禅相時,便已經站在禅那世界的邊緣了。

  步驟十二:令心解脫

  入出息念的第十二步是令心解脫。在這一步你會得到一種體驗,而且事後你對他可能有良好總不同的描述,這取決于你的觀點:一,你發現自己沈入或潛入禅相,二,禅相以亮光及禅悅之感完全包圍你。你無法事先決定自己會認同哪種觀感,答案會在你放下一切造作後自然揭曉。

  你將通過心的解脫而進入禅那,佛陀說禅那即是解脫。此時心從身體與五入處釋放出來,解脫了一切,不是靈魂出體,心隨處漂浮,而是你將不再有空間感,因爲有關空間的一切覺知講演都源自五入處。此刻你對當下發生的事不再會有任何身體的感覺,聽不到任何聲音,說不出一句話。你欣喜若狂,卻又完全持有正念,安定,穩如磐石,這些都是心解脫的迹象。這將成爲你此生最深刻的體驗,或至少是最深刻的體驗之一。

  你若經曆過禅那,通常會很想出家爲僧,因爲世間對你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了。與禅那以及令心解脫的禅悅相比,交際音樂電影愛情名聲財富等等,都變得不重要而且不具吸引力了。但除了禅悅之外,你還會産生更多的覺受,例如這段禅修經曆的哲學深度。當你經曆禅那數小時,樂意的話,你完全可以自稱是神秘主義者,這經驗極不平常,佛陀稱此爲超常人之法,或爲心的大至。佛陀也認爲禅那之樂很像正覺樂,那時沒有煩惱的地方,摩羅無法進入的地方,你在此時是覺醒而解脫的。

  所以,加入你能修習入出息念的前十二步,它們將會引領你進入禅那。

  退出禅那

  入出息念經的後四步,是針對剛剛退出禅那的修行者。第一次退出禅那境界時,你會禁不住想,哇,那是什麼。因此,你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審視禅那,以便探究這段體驗禅那的經曆。你應該問,它如何生起?我做了什麼特別的事情嗎?禅那中的感覺像什麼?爲何有如此的感覺?我現在感覺如何?爲何它令人呢如此快樂?……這些深思將爲你帶來深刻的洞見。

  你會發現描述禅那爲何發生的最佳詞語是放下。現在你算是第一次真正地放下了——不是放下所執著的事物,而是放下産生執著的事物,你已經放下造作者,放下了自我。要你放下自我相當困難,但通過系統的練習後,你確實辦到了,這便是禅悅。通過審視這段經曆,你便可以選擇修習念處,或直接進到入出息念的後四步。

  步驟十叁:無常行(隨觀無常)

  第一隨觀是針對無常。無常的反面是常,意指規律或恒常的事物。以佛陀所製的戒法典籍《律藏》中規律性的施食爲例,某個弟子每周二都帶食物來寺院,即稱爲常施食,一旦停止這麼做,便是無常。在經曆深刻的禅修之後,禅修者所觀見的須爲恒常的事物,因爲它是在太恒常了,所以你從來沒有注意過它,那就是我,但在禅那中,我消失了,請注意,隨觀我的消失會讓你深悟無我的真谛,並很可能會帶來入流的體驗。

  步驟十四:觀離欲(隨觀事物消逝)

  若無法隨觀無常,你還可觀見離欲,即指事物剛剛消逝之際。你在進入禅那之後,將會看見許多事物消失,其中有些和你密切相關,以致你會認爲它們是你身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它們都在禅那中消失的時候,你將體驗到自我的消逝。

  步驟十五,隨觀滅

  第叁個隨觀應該是觀滅。所謂滅,是指某個曾經存在但如今已完全消失的事物——它已經不見蹤影,其所在的地方如今空無一物。禅修者只有持續深入地禅修,才可能覺知這種空。此時此處,宇宙中許多你原本認爲是實體的事物都已經不複存在,你處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裏。

  滅也是第叁聖谛,乃是苦的終結,其因是放下。你若真的放下,百分之九十九的苦便告止息。那麼還剩下什麼呢?苦的反面是什麼?樂,苦的止息即是樂。因爲許多苦已經止息,所以樂才會生起。因此你應該觀見,禅那…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