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周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保持平静与安定,慢慢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不久我就能辨识周围树木的形状,抬头也可看见美丽的星星甚至整条银河。
体验禅相可能就像这样,在无形无相的平静中,呼吸似乎消失,起初我们可能什么也看不见,但只要安忍并静静等待,正念很快会逐渐适应这个超乎过去的习惯(类似前述的明亮的房间)的“黑暗”,并且看见事物的形状。起初,我们所见的形状很模糊,但不久之后,美丽的禅相(星星)可能会出现。若持续平静的时间够持久,最佳的禅相(银河)也可能出现。
步骤十:令心喜(使禅相发亮)
禅相的两个缺陷可能会阻碍禅修者的进步,禅相显得过于暗淡与禅相不稳定。为了点明这两个问题,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第十步和第十一步,使禅相发亮、维持禅相。“使禅相发亮”的意思是,心越是喜悦,禅相就会越明亮。如果要进入禅那,禅相必须是你所见过最明亮的事物,而且必须具有超凡之美。
为何禅相会显得黯淡甚至污浊呢?禅相只是心的反射,若禅相黯淡,则意味着你的心是黯淡的。若禅相污浊,则表明你的心被污染了。此处容不得你欺瞒或否认,因为你在直接面对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佛陀说,若无净戒则无净定。在此,戒的重要性非常明显。若心不净,则身口意行都会受到污染。即使禅修时禅相出现了,那也将是黯淡污浊的。若这是你的经历,那你得在禅坐外多做一些净化自身行为的努力,保持戒律清净,并检视自己的话语。
慷慨慈悲、信心坚定的人,通常拥有所谓的“纯净的心”。这种内心纯净的禅修者,便是最能体验明亮禅相的人。因此,除了持戒清净之外,也要培养纯净的心。
然而,有时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会见到黯淡的禅相,通常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能量很低,或许是生病或过度劳累所致。避免这类问题的方法是花点时间休息激励人心的禅法,例如忆念佛法僧三宝,并, 观想他们,直到内心充满喜悦。
如果你原本就是非常宽厚的人,那么就可观想过去的布施来吉利自己,佛陀称此为“舍随念”。你也可以花点时间修慈。一旦心理能量提升到喜悦光明的层次,便可重回入出息念。
以上所谈的,都是在开始入出息念之前使禅相发亮的技巧。此外,在禅修期间生起的禅相若显得黯淡,以下还有四种方式可使之明亮:
一, 专注于禅相的中心。即使在黯淡的禅相里,中心也会比四周明亮,你应当温和的建议自己去看看禅相的中心。中心的亮处会慢慢扩散开来,然后你再专注于扩散亮处的中心,那会比先前羹明亮。这样反复进行,黯淡的禅相很快会变得极其明亮,且亮度会持续“激增”,直至进入禅那。
二, 强化对当下的觉知。虽然觉知当下是入出息念前期准备的一部分,但在此阶段经常会出现对当下的觉知变得迟钝的情形。更敏锐的专注于觉知当下,有助于禅修者维持正念,避免昏沉,并使禅相发亮。
三, 对禅相微笑,禅行是你内心的反射,若心微笑,禅相就会回报以笑容。禅相若一直黯淡,有可能是由嗔念引起,但微笑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这个障碍。你若不了解对禅相微笑的意思,可以去照镜子,然后微笑,并在心里对着禅相重复这个动作。
四, 返回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黯淡,就只是因为你太早看见禅相了,因此你最好能温和的下定决心,在美丽的呼吸这个禅修阶段待久一些。即使禅相出现,若它是黯淡的,就将之忽略,并重新返回持续专注的觉知呼吸这一阶段。通常我这么做时,禅相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比先前更亮。当我再次忽略它时,它会持续出现并且越来越亮,直到出现真正灿烂的禅相。
你可以通过以上方式来擦亮禅相,使其自然而然的发亮,直到变得美丽而光芒四射。
步骤十一:令心摄
第二个禅相缺陷是禅相的不稳定性,它会阻碍禅修的深入,使禅相快速消失。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佛陀教导出入息念的第十一步,令心摄,意思是持续观察禅相。
通常禅相初现时相当不稳定,不是一闪即逝就是不停移动。明亮有力的禅行比昏暗虚弱的禅相能维持更长时间,这正是佛陀在上一步教导我们使禅相发亮的原因。有时禅相变得光辉闪耀,而能使其保持更长时间,以便禅修者仔细观察。然而,即使是明亮的禅相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要找寻维持禅相的最佳方法。
帮助我们维持禅相的洞见,是完全明白心中所见的禅相只是觉知者的反射。如果觉知者移动,反射的禅相也会跟着移动,就像在镜子面前盯着自己的影像一般,你移动,影像也会跟着移动,只要你不停移动,就不可能通过固定镜子来保持影响静止不动。所以,你应该专注于让心中的觉知者保持安定静止。此时,觉知者的反射影像,即禅相,就会保持稳定,静止不动并持续发出亮光。
造成禅相不稳定的原因,往往是恐惧或兴奋,这表明此时的你反应过度了。初次体验禅相就像遇见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你经常因为不认识或不知道他们如何表现而忐忑不安,然而在认识对方之后,你即可轻松的和他们交流沟通,而且很快就成为好朋友。你和他们在一起会觉得很自在,恐惧或兴奋等反应消失了。这很像小孩子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紧抓车把,但由于身体无法放松而一直跌跤。在经历多次挫伤后,她发现越放松反而越容易保持平衡。所以,只有学会让自己放松,不去努力控制或紧抓着禅相不放,禅相才更容易维持。
我练习不控制的另一个技巧是观想开车的画面。当明亮的禅相出现时,我给它钥匙并且说,现在由你来驾驶。我完全信任明亮的禅相,我也了解心中残余的造作者,那个喜欢控制一切的怪物。它总是想搞破坏,因此我用这个比喻来帮助自己停止控制一切的行为。
在持续观察一段时间禅相之后,它会变得更加明亮且非常强大,好禅相的特征是,它们拥有你此生见过的最美丽的颜色。例如,你看到蓝色的禅相,那种蓝色一定不是普通的蓝,而是你见过的最深最美的蓝色。当你体验到美丽稳定的禅相时,便已经站在禅那世界的边缘了。
步骤十二:令心解脱
入出息念的第十二步是令心解脱。在这一步你会得到一种体验,而且事后你对他可能有良好总不同的描述,这取决于你的观点:一,你发现自己沉入或潜入禅相,二,禅相以亮光及禅悦之感完全包围你。你无法事先决定自己会认同哪种观感,答案会在你放下一切造作后自然揭晓。
你将通过心的解脱而进入禅那,佛陀说禅那即是解脱。此时心从身体与五入处释放出来,解脱了一切,不是灵魂出体,心随处漂浮,而是你将不再有空间感,因为有关空间的一切觉知讲演都源自五入处。此刻你对当下发生的事不再会有任何身体的感觉,听不到任何声音,说不出一句话。你欣喜若狂,却又完全持有正念,安定,稳如磐石,这些都是心解脱的迹象。这将成为你此生最深刻的体验,或至少是最深刻的体验之一。
你若经历过禅那,通常会很想出家为僧,因为世间对你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了。与禅那以及令心解脱的禅悦相比,交际音乐电影爱情名声财富等等,都变得不重要而且不具吸引力了。但除了禅悦之外,你还会产生更多的觉受,例如这段禅修经历的哲学深度。当你经历禅那数小时,乐意的话,你完全可以自称是神秘主义者,这经验极不平常,佛陀称此为超常人之法,或为心的大至。佛陀也认为禅那之乐很像正觉乐,那时没有烦恼的地方,摩罗无法进入的地方,你在此时是觉醒而解脱的。
所以,加入你能修习入出息念的前十二步,它们将会引领你进入禅那。
退出禅那
入出息念经的后四步,是针对刚刚退出禅那的修行者。第一次退出禅那境界时,你会禁不住想,哇,那是什么。因此,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视禅那,以便探究这段体验禅那的经历。你应该问,它如何生起?我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禅那中的感觉像什么?为何有如此的感觉?我现在感觉如何?为何它令人呢如此快乐?……这些深思将为你带来深刻的洞见。
你会发现描述禅那为何发生的最佳词语是放下。现在你算是第一次真正地放下了——不是放下所执着的事物,而是放下产生执着的事物,你已经放下造作者,放下了自我。要你放下自我相当困难,但通过系统的练习后,你确实办到了,这便是禅悦。通过审视这段经历,你便可以选择修习念处,或直接进到入出息念的后四步。
步骤十三:无常行(随观无常)
第一随观是针对无常。无常的反面是常,意指规律或恒常的事物。以佛陀所制的戒法典籍《律藏》中规律性的施食为例,某个弟子每周二都带食物来寺院,即称为常施食,一旦停止这么做,便是无常。在经历深刻的禅修之后,禅修者所观见的须为恒常的事物,因为它是在太恒常了,所以你从来没有注意过它,那就是我,但在禅那中,我消失了,请注意,随观我的消失会让你深悟无我的真谛,并很可能会带来入流的体验。
步骤十四:观离欲(随观事物消逝)
若无法随观无常,你还可观见离欲,即指事物刚刚消逝之际。你在进入禅那之后,将会看见许多事物消失,其中有些和你密切相关,以致你会认为它们是你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它们都在禅那中消失的时候,你将体验到自我的消逝。
步骤十五,随观灭
第三个随观应该是观灭。所谓灭,是指某个曾经存在但如今已完全消失的事物——它已经不见踪影,其所在的地方如今空无一物。禅修者只有持续深入地禅修,才可能觉知这种空。此时此处,宇宙中许多你原本认为是实体的事物都已经不复存在,你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里。
灭也是第三圣谛,乃是苦的终结,其因是放下。你若真的放下,百分之九十九的苦便告止息。那么还剩下什么呢?苦的反面是什么?乐,苦的止息即是乐。因为许多苦已经止息,所以乐才会生起。因此你应该观见,禅那…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