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2

  ..续本文上一页,让心与目标合一,才能放箭。第一个弟子射出前,老师问,能看见鸟嘛?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老师马上把他推开。第二个弟子射出前,老师问,能看见树上的鸟吗?弟子说,什么树。老师继续问,能看见鸟吗?弟子说,是的。老师继续推开他。第三个弟子射出前,老师问,你能看见树上的鸟吗?,他答道,什么树?什么鸟?老师继续问,那你看见什么?弟子说,我只看到一个眼球。——箭笔直的射穿了弟子觉知到的唯一事物,鸟的左眼。

  这个故事对于如何达到入出息念的第三步——体验完整的呼吸,是个相当精准的比喻。就像第三个学生全心专注于鸟的左眼,你同样也应该专注于体验完整的呼吸。当你完成第三步时,若问你,你能听到声音吗?你会答,什么声音?你能感觉到身体吗?什么身体?你能看见什么?只有当下的呼吸。很好!

  步骤四:除身(使呼吸平稳)

  当你完全专注于呼吸时,妨碍你进步的因素锐减,你的呼吸自然会变得安定平稳,轻柔平顺,就如同一块粗重的厚棉布换成了细致的绸缎。你可以暂时打破内在的静默,对自己重复说,平稳、平稳,以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然后再重新回到静默之中,体验唯有呼吸的当下。你还可以通过这么做来给守门人指示。

  如果你太快跳入第四步,将会陷入昏眠,只有先捉住野马,才有可能驯服它。同样,你必须先捕捉到完整的呼吸,第三步完成后,才能使呼吸变得平稳。

  凭借意志力达到第三步的禅修者,会发现自己无法调和呼吸,使其安定平稳。他们过去只是用力而未放下,因此现在才会停滞不前。当你手上拿着一朵花时,绝不可握得太紧,否则只会弄坏它。精细的对象需要细腻的接触,如果想要维持正念,持续数分钟的觉知平稳的呼吸,你的心就要非常敏锐,它永远无法只凭借纯粹的意志力去强行掌控。

  当木匠锯木材时,他可以看见整把锯子,当他专注于锯木时,他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于锯子接触木材的那一部分,锯柄很快便从眼前消失,再过一会,他就只能看见与木材接触的那个锯齿,左右两边的锯齿都不在他的觉知范围内,他不知道也无需知道那锯齿到底属于锯子的前段中段还是后段。

  同样,第四步中,当呼吸逐渐平稳,你的注意力将变得非常精细,你只会觉知到当下那一刹那的呼吸。你完全不知道它是入息还是出息。

  步骤五、六 觉喜与觉乐(体验伴随呼吸而来的喜与乐)

  第五步,你将体验伴随呼吸而来的喜,第六步则将体验伴随呼吸而来的乐。喜与乐很难被拆开,且经常一起出现,因此我们可将二者视为一体。

  当呼吸逐渐平稳时,喜与乐会自然生起,就如黎明的太阳光在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出现一般。因为此时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流入了觉知者而非造作者,所以喜与乐是自动生起,而非由你控制。事实上,从你呼吸的平稳程度可知,你什么也没做,只是在观察。清晨第一道阳光照在地平线上只是早晚的问题,同样,当你维持平稳的呼吸时,喜与乐也迟早会出现在你的心中。

  倘若你已经达到第四步,且能持续觉知非常平稳的呼吸,却未看到喜与了,那么我给你的忠告是,别惊慌,别因失去耐心而破坏了整个进程。你可以这样反省,你是完全静默的觉知呼吸吗?你可有受到什么干扰?也许是因为你未能持续觉知当下的呼吸,也可能是你的呼吸还不够平稳。若果真如此,请耐心等候,当你能够维持正念,不受任何干扰的觉知呼吸,且呼吸变得越来越平稳时,喜与乐迟早会生起。

  伴随呼吸而来的喜与了开始时可能极其微妙,使你难以察觉,就如某个常吃便宜餐点的人,首次去五星级的法国餐厅,因为品位太差而不懂得欣赏那里的菜肴。当你的禅修经验越来越丰富时,你将能很快觉知喜与乐,成为静心的行家。

  完成入出息念的第五与第六步,等同于达到前面介绍的基本禅法中“持续专注的觉知美丽的呼吸。在此阶段,呼吸回显得非常平静和美丽,甚至比春天的花园或夏天的日落更迷人。

  步骤七,觉心行(用心体验呼吸)

  当呼吸变得更加美丽,喜与乐在无形中逐渐增长时,你的呼吸似乎完全消失了。在第一章中,我称此为只剩下美丽的呼吸。我也举了嘻笑猫为例。这精确的描述了以下过程,从第五与第六步进入第七步时,只认知到呼吸需用心体验,换言之,此时呼吸遁于无形,你只能用心去感受。

  在此我要引用佛陀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析,来理清上述转变过程。在禅修初期,你舍弃眼耳鼻舌,让这四根暂时完全关闭,然后舍弃第五根身的多数活动,而只专注于呼吸的触感,并排除其他所有的事物。第六根,意,则自始至终都在运作。现在,第五根身也关闭了,只剩下第六根意在觉知呼吸。

  请想象某位老朋友,满头乱发,蓄着胡子,经常穿的邋遢的到处走动,后来他出家为僧,当你初次在寺院见到他时,他光着头,还穿着僧袍,你可能认不出他,但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朋友,只是衣着外表不同罢了。

  同样,你的老朋友呼吸常常穿着触感走来走去,对此你主要是用过第五根来认知的,在入出息念的第七个步骤里,你的呼吸超越了五根的世界(尤其是第五根),现在你只是通过第六根,而认知到呼吸是心的体验对象。这正是佛陀称这一步为觉心行的原因。

  因此,若你的呼吸在此阶段似乎消失了,切记这是自然现象,别四处寻找从前对呼吸的感知。当呼吸似乎消失时,你应问自己还剩下什么,若你已认真的遵从直到,在喜乐安立之后,呼吸只会看似消失,剩下的只有喜与乐。你的正念必须细微到足以辨认出喜与乐这个微妙的对象,它将会告诉你这微妙的喜与乐旧时老朋友呼吸,但现在你只能用心去体验。

  若无法持守呼吸,那是因为自第五步与第六步生起的喜乐还不够,在关闭第五根前,你应该积极禅修,在感受到大量的喜与乐之后,才会观察到较美丽的呼吸。不过只要多练习,正念会更灵巧的持守微妙的喜乐层次,你也能早一点舍弃第五根,用意根(心)去体验呼吸。

  步骤八:除心行(保持呼吸的平稳)

  在禅修的这一阶段与后续阶段,积累的喜与乐可能会使你过于兴奋而不再平静。因此佛陀才会教导入出息念的第八步,保持呼吸的平稳。

  当禅修初学者(有时也可能是经验丰富者)在开始经历一些禅悦时,他们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哇”的反应,哇,终于出现了,太惊人了!但这时禅悦会立即消失,因为他们太兴奋了。

  恐惧也可能会随着禅悦生起,这不是我所能承受的,这太惊人了,我不该得到。于是禅悦再次消失了,因为恐惧破坏了平静。

  因此,要当心兴奋与恐惧这两个敌人,人啊们可能在此阶段出现,这时你要记得让呼吸保持平稳,并维持当下的安定与静默,否则禅悦将会消失。

  阿姜查的著名比喻“宁静的森林水池”有助于我们了解此处的情况。阿姜查在泰国的丛林中修习头陀行时,常因炎热而汗流浃背,如果下午没有洗澡,整个晚上都会因粘腻而感到不适。因此他往往会寻找森林中的水塘,在附近扎营过夜。

  处理完其他事物后,他会在离水塘几米处禅坐。他有时习惯睁开眼睛打坐,因此会看见许多动物走出丛林来洗澡、喝水。他们只有在非常平静的时候才会出来。他们走出灌木丛,会四处张望和嗅闻,以查看是否安全。如果他非常平静,动物就会出来,有些还在水中玩耍,好像他不存在。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罕见的不知名的动物。

  这个比喻很适合用于描述禅定。水塘是心的象征,在修习入出息念的第八步,你只需要坐在它面前观察,若给予任何指示,那就是不平静。美丽的生物(即禅相与禅那)只有在你完全平静时才会出现,他们若出来查看动静,而你“哇”,他们一定会马上退回森林,不敢再出来。如果他们出来时发现你在看着,即使你指示用眼角余光,他们也会觉察并逃跑。你若希望这些生物现身并安心玩耍,就不能移动。当你完全平静,不说话也不移动时,禅相就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先现身的是普通景象,然后是很美的景象,最后是非常奇特与美妙的景象,奇特到你叫不出名字,甚至无法想象出它们的存在——那些便是禅那。

  阿姜查这个美妙的比喻,体现出他的智慧与深奥悟心。当你心中生起了喜与乐,了解到喜乐不外乎是用心体验呼吸所致,且能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保持平稳,非凡的禅那便可能出现。

  步骤九:觉心(体验心)

  《入出息念经》的第九步被称为体验心。对于心是什么,一些人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只有这一阶段,你才可能真正了解、体验心。

  你只能通过禅相(即心的反射)来体验心。例如眼睛。它能透过镜子看见自己(它看见的是镜子对自己的反射),而你在此禅修阶段所看见的反射(即禅相)是心的真实反射,就像照镜子,它表面的所有尘埃与污垢都已经在禅修中清除干净,心终于可以看见自己在镜子中的反射——禅相。

  当禅相生起时,它的奇特几乎无法形容,我们常常用语言来比喻某样东西硬的像砖块,或软的像草……我们总是从五根的世界去引用比喻,但心的世界很难有适当的比喻。你在初次体验禅相后,心想:这到底是什么?你知道那是真实的体验,但就是很难找到描述它的完美比喻。你只能说,它像一种光,像一种禅悦的感觉,有点像这个,有点像那个。你知道它和你以前觉知的对象完全不同,但还是必须设法描述它。不管你如何描述所体验到的禅相,它们其实都是同一种觉知,只是我们使用的比喻不同罢了。

  然而,对许多禅修者而言,心转瞬即来,转瞬即逝,就如动物从森林中出来,一旦觉察有人就立即逃逸。有些禅修者很难看见禅相,它们达到持续专注的觉知美丽的呼吸阶段后,却什么也没发生,它们往往因此怀疑自己哪里所错了,以下事例可以解释此种感觉。

  某天深夜,我从灯光明亮的茅棚出来,走进茂密黑暗的森林。…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