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4

  ..续本文上一页是你此生最快乐的体验。

  ……

  例如,当你终于偿清买房贷款之后,为了还债而必须经年累月努力工作的痛苦消失了,你也会因此感到无比高兴。可见,人们体验到的快乐常常源于先前所承受的痛苦的消逝。

  步骤十六,观舍遣

  入出息念经的最后一步是随观舍遣。舍遣,在本文中是指舍弃此处的,而非彼处的。人们通常认为佛教是出世的,但舍遣却是舍弃内在的世间,舍弃造作者,甚至舍弃觉知者。你若非常仔细的观察,将会发现在禅那中所发生的事,不只与外在世间无关,同时也和内在世间无关,尤其是脱离了造作者、意志、控制者。这样观见,你将体验到快乐清净解脱禅悦,即已找到灭苦之道。

  以上所述是佛陀教导的修习入出息念的集中方法,这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门,从最简单的于僻静处舒适坐下开始,然后系念在前,且单纯的观察呼吸……一步接一步,都是你有能力付诸实践的步骤,最后你将达到禅那的深奥禅悦境界。

  当你退出禅那时,有四件事要注意,事物的无常或不确定性,事物的消逝,自我的息灭,以及舍遣此处的一切。你若在体验禅那之后随观这些事物,有些事情就会接着发生。禅那是*而随观是火柴,当你把两者凑在一起时就一定会燃起火焰。

  希望你们都能体验到这些所谓觉悟的美丽火焰。

  第六章 四念处

  这一章将解释四念处,念的四个焦点,极其与先抢所说的禅修的关系。

  首先,有些人宣称修行念处是证悟的唯一道路,其实不然。根据佛陀的说法,证悟的唯一道路是通过八圣道,念处则是八圣道的第七支,如果只是修习一支,而忽略其它,不可能能证悟。正如烘焙蛋糕却只用面粉一样原料,那就等着饿肚子吧!

  基于上述理由,本章解释念处时,会把它放在八圣道的脉络中,以说明对修习念处而言,八圣道中的其他七支是如何不可或缺和相辅相成的。

  某些著作还宣称念处修法乃是佛教首创,是佛陀第一无二的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念处是把念集中在身受心法等事物上,不论任何民族和宗教,总有智慧者明白要深入了解诸事物,必须先集中心念于该事物的各个层面上。

  佛教首创的见解事修习禅那,以此来强化并大幅度提升正念。禅那的修习离不开微妙平衡的生活形态,此平衡成为中道。中道常遭到苦行者与世俗之人的排斥。

  修习念处的准备工作

  英文中,念处通常译为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但更精准的翻译应该是focuses of Mindfulness(念的焦点)。念处法直到禅修者应把念置于何处,念处则为禅修者揭示应该观照哪里才能真正觉悟。

  在现存的念处经版本中,佛陀说,若人这样修习念处七日,将能证悟阿罗汉或不来果。然而许多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虽然已完成多次闭关,但却依然没有证悟。原因是并未使用正确的方法来修习。

  佛陀共教导了两种念处,第一种是在禅那的支持下,快速的达到证悟,第二种是尚未进入禅那,而直接生起宝贵的洞见,尤其是那些能让你放下并趋近禅那,但还未得到正觉的洞见。本章主要讲述第一种念处的修习。

  修习念处先体验禅那

  经上说,修习念处者需要先“去除世间的贪爱与忧愁”,这是对于巴利语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这句话的常见翻译。实际上,我认为参考其他书籍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是指暂时去除五障。也就是说,修习念处的先决条件是去除五障。暂时去除五障是禅那的功能,凡是体验过禅那的人都知道,退出禅那后正念是很强而且很容易维持的,这是五障不再干扰的结果。

  ……

  微弱的正念就如同在夜间出游,你无法看的清楚。但有些人偏偏喜欢微弱的正念,因为正念会揭露一些他们不想面对不想看清的真相。这喜人宁可沉迷在幻想中,以毒品麻醉自己,或借着忙碌来逃避清醒,只有极少数诚实的人有勇气保持警醒。

  念的力量

  如果念有如光,则禅修会让那光辉耀四方。当我还是泰国东北部国际森林寺的僧人时,曾在禅堂很平静的行禅,目光停留在两米前的水泥地上。后来,原本暗淡无光的水泥地表面竟然出现了极美的画面,各种投影与纹理呈现出我所见过最美的图案,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真相切下那个断面送去伦敦的泰特美术馆,那可是件艺术品,但一两个小时后,它再度恢复为平凡无奇的水泥地。

  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在强念中,心犹如百万瓦特的探照灯,能让人更深入照见当下所观察的事物:普通水泥地成为一件杰作,一片青草则散发出令人愉悦而闪亮的荧光绿晕,一根细枝则变成具有形状颜色和结构的无穷宇宙。在强念的光照下,琐碎变得深奥,凡俗化为天堂。

  去除五障即是如此。经书上说,五障削弱智慧,当五障消失时,那种体验就如同透过已经清除污垢和灰尘的挡风玻璃看东西,或用已经清除污垢的耳朵听声音,或用已经消除疑惑的心去反省。当你亲身体验强念和弱念之间的差别时,你就会明了禅那对于念处的必要性。

  禅那可以产生超强念,如果强念如同百万瓦的探照灯,那么禅那所产生的超强念就如同上兆瓦的太阳。假如你的目标是证悟,那么超强念就是你所需要的工具,任何有过禅那体验者,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弱念犹如以汤勺挖洞,强念便如同用铲子挖洞,而超强念则类似用大型挖土机挖洞,运作一次就抵得上你用汤勺挖上好几年。

  千瓣莲花

  在此重提千瓣莲花的比喻,是为了说民该如何通过维持正念来揭露你的本质:你的心与身的本质。

  回想一下,莲花在夜晚合上所有的花瓣,直到清晨,第一道阳光开始温暖花瓣,这是触发莲花张开花瓣的机制。温暖的阳光持续照射,当第一层花瓣得到足够的温暖后,才能完全展露,一旦第一层打开后,阳光才能照到下一层,而随着温度的累积,下一层才能打开。以此类推,莲花有多层的花瓣,因此完全开放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千瓣莲花的开放,不仅需要很强的阳光提供高度的温暖,还需要持续照射很长的时间,菜足以打开每层花瓣,直到露出核心处的名贵珍宝。

  在此处,千瓣莲花是对于这个身心,亦即你,或正坐在某处阅读本书者的比喻。阳光犹如正念,你必须在身心上维持长时间,高强度的正念,才能让最深层的花瓣打开,而五障就像乌云或浓雾,如果他们存在,阳光就无法给予莲花足够的温暖,你也就无法洞见身心的真相。

  如果能生起强念,并将之保持在身心上,实相便开始显现,你将看见完全不同的景象。过去你一直自以为直到你是什么,到那如今你才了解自己错的太离谱,懂得太少,繁殖,如果无法生起强念,你就只能看见最外层的花瓣。

  当你以此方式禅修时,所有的旧标签都将消失,所有的旧观念——过去你对自己的看法,别人对你的看法——都是外层的花瓣,是肤浅的,这些花瓣打开后会露出更深层的实相,你将看见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拥有从未有过的经验,其内涵经超越你过去的所有认知。

  我们此前的多数认知都来自学校或家人的教育,如,牛、狗、僧人、警察、思想、感受、意识等等,这些都是表面化的标签与观念,实相掩藏在这世俗认知的背后。

  把它比喻为千瓣莲花,是因为其中大约有千个实相,禅修者需花很多时间打坐,以揭开关于自己与世间的许多妄想和误解。

  佛陀教导说,痛苦的根源是无明,但并未说它很容易被揭开。禅修者需要以正念层层揭开无明的真实情况,就如阳光令莲花花瓣绽放一样。

  禅修中营警惕一个危险,那就是高估自己的成就。有时维持身心的强念时,或许阳光已打开了莲花的四十九瓣,你看见了第五十瓣。你心想,哇,这就是了,我终于证悟了莲花的核心秘密。抱歉,还有九百五十瓣花瓣有待开启呢!所以请小心,别轻易认为自己完全证悟。

  当第一千瓣花瓣打开,你将看见莲花核心的珍宝,你知道那是什么?它是空性,你在身心的核心看到了无价的空性珍宝,那完全超乎你的预期。空性的本质和任何其他所有的事物完全不同,它一无所有。要达到如此深入地阶段,通常需要长久的维持在超强念的焦点上。

  念处的目的

  了解任何一种修行的目的,都有助于帮助自己修行成功。当你对目标有了清晰地了解,就更有可能成功。

  修习念处的目的为何?是看见“无我”,没有自性,没有我,也没有任何事物属于我,从而洞见无我,或莲花心中的空性。谨记修习念处的目的,便能更清楚地掌握修习的方法。

  小结

  以下所列,便是成功修习念处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一, 除世贪忧,先通过修习禅那,去除五障。

  二, 极念,拥有由禅那产生的超强念。

  三, 热,维持超强念于念处。

  四, 正知,谨记修习念处的目的是了悟无我。

  接下来逐一介绍四念处的每一支。

  身随观

  念处经中一共提到14个关于身体的念处,分六大类,一,入出息,二,身体姿势,三,身体活动,四,身体组成,五,四界观,六,尸体九观。以下介绍除第五类之外的所有身念处。

  入出息

  ……呼吸,在古代被视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几乎等于自我或灵魂。

  通过将超强念集中于呼吸,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空,即不存在实体,只剩下纯净的呼吸。此外,在深度禅那中,我们可能经历呼吸完全消失的阶段,但不会危及生命。

  我的老师阿姜查生病期间,常停止呼吸。新来的一个看护总是惊恐不已,陪护的比丘则请他放心,说那只是禅那的征象。在阿姜查停止呼吸的极端,他常抽血检验血氧浓度,发现他的血氧浓度总是维持正常值。实际上,在禅那中,禅修者体内的新陈代谢变得很慢,几乎不消耗能量,因此短暂的停止呼吸并无关系。

  你对呼吸的执着超乎自己的理解,念处将揭…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