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5

  ..续本文上一页开你完全没意识到的执着。当你发觉呼吸停止时,显然它根本不属于你,依照这样的洞见,你将能去除对呼吸的执着。

  身体姿势与身体活动

  了解一件事有两种方式,观想它的构造,观想它的表现。此处便是通过观想身体的表现来解析身体。在此你须先注意,看上去是我在走路、站立、躺下、坐下、伸展等,事实上只是身体在做这些事,并非我。

  许多在运动艺术方面的高成就者,通常以进入能场来描述无我状态。

  一位著名的古典印度舞者被问到如何展现出高水平时,她的答案是练习再练习,但是开始表演,就刻意忘记自己所学的一切,“要自己闪开”,让舞蹈成为主角,这是进入能场的经典描述。同样,当禅修者处在能场中时,他可以庄严、持续、静默的深观等持(三昧)。你清楚地明白这一切都只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并无任何实体在控制,此即无我。

  你以超强念观察身体的姿势与活动,并迅速进入一种能场,所有身体的姿势与活动,都被视为因缘结合的产物,而非自我驱动。进入能场后,你将变得超脱自在。

  有些老师认为,你一定总得集中在当下的活动上,事实上,念的巴利语是sati,也有记得的意思。当下的超强念能专注于许多发生于过去的事件,从而了悟实相。

  例如,念处经中教导修行者修习专注于睡眠的正念。然而即使是阿罗汉,睡着时也无法觉知。那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些译者将之改为修习入睡的正念,然而,念处经中的相关巴利语是指睡眠,入睡则是另一个词语。修习专注于睡眠的正念,是指修行者将当下的超强念集中于过去入睡的过程,此时的念即是以过去的经验为观察对象。

  身体的构造

  ……有些人会排斥看验尸,并经常在靠近现场时晕倒。虽然我们都在学校上过生物课,但多数人还是排斥看到身体的自然本质。

  我们过分执着于身体,此妄念带来了很多痛苦。通过集中超强念于身体的构造,你将能穿透抗拒与恐惧的藩篱,如实的观看身体。

  身体不过是由零碎的部件组合而成,既不美也不丑,既不强,也不弱,它就是自然地事物,并不属于你。你能永远保持苗条与健康吗?你能让身体不死吗?不能。是谁拥有你的身体呢?显然是大自然,而不是你自己。

  当你完全无惧自己的死亡时,便以洞见身体的实相。对于洞见的另一个考验是,挚爱的亲属或好友去世时你的反应。若你接到来电,被告知他们死于车祸,而你的反应是,是的,那在预料之中,则此时的你已经解脱对于身体的执着。

  尸体随观

  尸体随观结合了对于身体构造与身体表现的观想。起初禅修者会因此感到厌弃,中期则生起洞见,最后达到解脱。这种观想是强而有效的。

  车祸中的尸体会被迅速覆盖并送到停尸间进行防腐处理和化妆美容,让死者看起来像是快乐的睡着了而非死了。因为我们不想看见尸体真实的样子,而是更满足于幻象。但是,我们需要为这种妄想付出昂贵的代价——越不想看见真实的尸体,越迟了解死亡,我们遭受的痛苦就会越大。

  当超强念集中于尸体或关于尸体的清晰回忆时,死尸会像千瓣莲花一样开启,露出深藏在表面下的实相。尸体正在教导你,这就是你的身体——它会变老、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你和其他所有身体的共同命运。

  这样的洞见将会使你不再对身体产生拥有的欲望,不会再执着于身体或害怕死亡。尸体终将败坏并重回自然状态,这再次证明了自然才是真正的主人。

  受随观

  第二念处是受,此字指的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体验到的快乐、痛苦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我们用不同的形容词传达六根中每一根的愉快或不愉快,若指称形色,有美丽、丑陋、平庸等,若描述身体的感受,则是痛苦、高兴、沉闷。美丽、悦耳等,都有宜人的特质,名为乐受。丑陋刺耳等,都有令人痛苦的本质,名为苦受。既不宜人也不令人痛苦的感受,则名为不苦不乐受。

  切记,我们所认为的美丽丑陋悦耳等感受,并非实相本有的特质,五障会在心的禅定微弱时现形,心因此会对讨厌的事物生起厌恶,对喜欢的事情生起贪爱。乐苦或不苦不乐,便是我们通过受五障制约的心,而加诸实相的特质。

  所以,禅修者须先去除五障,不受贪爱、憎恶等情绪的干扰,以强而稳定的正念和完全离欲之心随观受。

  受的起伏

  心静默且无贪欲和憎恶时,你将看见乐受不过就是两个苦受之间的暂歇。你也不难察觉,乐受的强度和之前的痛苦程度直接成正比,而苦受的强度则取决于你刚失去的欢乐的多少。

  ……

  没有恒常的受

  受是独立的,不是我的。就有如昼夜更替一般,它并非任何人所能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超强的正念了解到,受只是受,我们不必太在意自己体验到的是乐受还是苦受。世上没有恒常的乐,也没有恒常的苦。所谓恒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因此修习第二念处的目的,是洞见受并非我,或我的,乐与苦相拥而舞,两者是轮回世界中难分难解的伴侣。由此,对事物的贪爱与执着变得毫无意义,当我们终于断舍贪爱与执着,就解脱了痛苦,也解脱了快乐。

  心随观

  第三念处心随观,是最难修习的一种,因为心宛如从头到脚被五件厚重衣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君王一般,被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所覆盖,禅修者根本无法看到。

  要想看到君王的面貌,得先除去包裹,要想看见心,你同样得先去除五外入处,禅那的任务就是去除五外入处并揭露心的模样。因此,除非你已经有禅那的体验,否则第三念处的修习将无从开始。这就像当你只能看见包裹着君王的衣物时,根本谈不上观察他的面貌。

  ……你在观察心的本质之前,必须先确保心的内在是纯净无染的,亦即外在五识的杂染都已经去除,而这只有在退出禅那后才可能达成。所以,此时禅修者须先集中超强念来观察先前的禅那体验,唯有这样,禅修者才会渐渐看到心的实相。

  心的本质

  当你在纯净的心上维持超强念时, 心的本质会自行展现。心上有各种根识,这些识是一连串个别独立的事件,可比作沙滩上延绵的沙,表面看来延续数百里,但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沙实际是由许多个别独立的沙粒组成,每颗沙粒之间都有空隙。我们所看到的识,此时被清楚地洞见为一连串独立的事件。

  此外,就像水果色拉,假设盘子上有个苹果,你清楚地看见它完全消失,一会儿,出现一颗椰子,接着椰子消失,再出现一个芒果,接着,芒果消失,出现一根香蕉,接着香蕉又消失,再次出现椰子……这里苹果就像眼识,香蕉代表鼻识,芒果代表身识,椰子代表意识……这些根识都是识,但彼此独立,毫无关系。

  心是一连串个别独立的事件,彼此并不连续——这将会揭穿觉知者总是粗糙乃且始终在觉知的假象。先前你可能认为我是觉知者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显而易见的事通常是错误的表象。

  现在你看见它就只是觉知,或只是意识,就如椰子不会时时都在那里。心只是个自然地现象,也会止息,它不可能是我,我的或自性,心是无我的。

  修习念处的目的是觉悟无我,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造作者或觉知者,那就不算觉悟。看穿这些假象以此,你就是入流者,每次都能看穿这些假象,你就是阿罗汉。

  证悟之后,心将消失

  燃烧的火焰依赖燃料。蜡烛的火焰依赖热、蜡和烛芯,三者之中缺少任何一项,火焰就会熄灭。而火焰熄灭后,不会到哪里去,它就是消失了。火焰熄灭的巴利语是nibbana,与涅槃同义。

  心野依赖燃料,佛教经典上说,心依赖名色(心理与身体),当禅修者证得无我,名色也就止息,心亦随之止息,它熄灭——涅槃了。它哪里也没有去,只是不复存在了。有趣的是,两位著名的比丘尼翅舍侨答弥与波咤左罗,都是在看见灯火熄灭时完全证悟的。

  法随观

  法是四念处中的最后一项,念处经中列出的法是五障、五蕴、六内外处、七觉支和四圣谛。这些只是法的典型,在此还将提及思想与情绪等,它们皆为佛教经典中未提到的法。

  随观五障

  在前面探讨受随观时,我已解释过必须先去除五障,菜可能有效地观察任何事物。但去除五障后,你怎样观察他们呢?如先前所说,念包含记忆,所以你可以取国王的经历为观察的对象。例如,超强念可以取先前昏眠的经历加以观察,并持守足够长的时间,以洞见他的真实本质。你要明白,你所观察的这些经历,只是与自己无关的影像。……五障,就像是意识屏幕的影像,当你洞明这一点,他们就再也不会干扰你,你将是超脱在外的。

  随观思想

  思想是可能产生巨大痛苦的法,它可能表现为掉举,后悔、疑惑贪欲或嗔念。因此,思想是五障的核心,持续悲观的思想会使人沮丧,甚至自杀。过度恐惧的思想则容易使人变成偏执狂。因此,修习四念处的随观思想,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助益。

  再强调一次,只有超强念才可能揭穿思想的本质。在平常的念之下,你很容易相信思想而被它俘获,甚至崇拜他,认为他比实相更真实。……就超强念所关注的思想而言,最好的情况是思想只偏离实相一步,最糟的情况则是完全偏离实相:嗔念会将思想激化为愤怒,贪欲则将思想膨胀为爱欲,掉举会将思想扭曲为挫败。

  当我们修习念处,看到思想的实相时,就会对思想生起离欲之心。这也就意味着,你能够随时放下思想,如何证实你已经达成此境界?那就看你于当下保持静默的能力如何。在经书中,用以形容证悟者的词语是“寂静圣者”。

  随观意志

  另一个重要的法是意志,意志是造作者、造作者是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觉知者(心)。因此,我们应随观意志(即造作者)并视之为“无我”——这对证悟很重要。

  ……

  你天真的一位你此刻阅读这些文字也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不…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