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你完全沒意識到的執著。當你發覺呼吸停止時,顯然它根本不屬于你,依照這樣的洞見,你將能去除對呼吸的執著。
身體姿勢與身體活動
了解一件事有兩種方式,觀想它的構造,觀想它的表現。此處便是通過觀想身體的表現來解析身體。在此你須先注意,看上去是我在走路、站立、躺下、坐下、伸展等,事實上只是身體在做這些事,並非我。
許多在運動藝術方面的高成就者,通常以進入能場來描述無我狀態。
一位著名的古典印度舞者被問到如何展現出高水平時,她的答案是練習再練習,但是開始表演,就刻意忘記自己所學的一切,“要自己閃開”,讓舞蹈成爲主角,這是進入能場的經典描述。同樣,當禅修者處在能場中時,他可以莊嚴、持續、靜默的深觀等持(叁昧)。你清楚地明白這一切都只是自然發生的過程,並無任何實體在控製,此即無我。
你以超強念觀察身體的姿勢與活動,並迅速進入一種能場,所有身體的姿勢與活動,都被視爲因緣結合的産物,而非自我驅動。進入能場後,你將變得超脫自在。
有些老師認爲,你一定總得集中在當下的活動上,事實上,念的巴利語是sati,也有記得的意思。當下的超強念能專注于許多發生于過去的事件,從而了悟實相。
例如,念處經中教導修行者修習專注于睡眠的正念。然而即使是阿羅漢,睡著時也無法覺知。那麼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有些譯者將之改爲修習入睡的正念,然而,念處經中的相關巴利語是指睡眠,入睡則是另一個詞語。修習專注于睡眠的正念,是指修行者將當下的超強念集中于過去入睡的過程,此時的念即是以過去的經驗爲觀察對象。
身體的構造
……有些人會排斥看驗屍,並經常在靠近現場時暈倒。雖然我們都在學校上過生物課,但多數人還是排斥看到身體的自然本質。
我們過分執著于身體,此妄念帶來了很多痛苦。通過集中超強念于身體的構造,你將能穿透抗拒與恐懼的藩籬,如實的觀看身體。
身體不過是由零碎的部件組合而成,既不美也不醜,既不強,也不弱,它就是自然地事物,並不屬于你。你能永遠保持苗條與健康嗎?你能讓身體不死嗎?不能。是誰擁有你的身體呢?顯然是大自然,而不是你自己。
當你完全無懼自己的死亡時,便以洞見身體的實相。對于洞見的另一個考驗是,摯愛的親屬或好友去世時你的反應。若你接到來電,被告知他們死于車禍,而你的反應是,是的,那在預料之中,則此時的你已經解脫對于身體的執著。
屍體隨觀
屍體隨觀結合了對于身體構造與身體表現的觀想。起初禅修者會因此感到厭棄,中期則生起洞見,最後達到解脫。這種觀想是強而有效的。
車禍中的屍體會被迅速覆蓋並送到停屍間進行防腐處理和化妝美容,讓死者看起來像是快樂的睡著了而非死了。因爲我們不想看見屍體真實的樣子,而是更滿足于幻象。但是,我們需要爲這種妄想付出昂貴的代價——越不想看見真實的屍體,越遲了解死亡,我們遭受的痛苦就會越大。
當超強念集中于屍體或關于屍體的清晰回憶時,死屍會像千瓣蓮花一樣開啓,露出深藏在表面下的實相。屍體正在教導你,這就是你的身體——它會變老、衰敗、最後死亡,這是你和其他所有身體的共同命運。
這樣的洞見將會使你不再對身體産生擁有的欲望,不會再執著于身體或害怕死亡。屍體終將敗壞並重回自然狀態,這再次證明了自然才是真正的主人。
受隨觀
第二念處是受,此字指的是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體驗到的快樂、痛苦或不苦不樂的感受。
我們用不同的形容詞傳達六根中每一根的愉快或不愉快,若指稱形色,有美麗、醜陋、平庸等,若描述身體的感受,則是痛苦、高興、沈悶。美麗、悅耳等,都有宜人的特質,名爲樂受。醜陋刺耳等,都有令人痛苦的本質,名爲苦受。既不宜人也不令人痛苦的感受,則名爲不苦不樂受。
切記,我們所認爲的美麗醜陋悅耳等感受,並非實相本有的特質,五障會在心的禅定微弱時現形,心因此會對討厭的事物生起厭惡,對喜歡的事情生起貪愛。樂苦或不苦不樂,便是我們通過受五障製約的心,而加諸實相的特質。
所以,禅修者須先去除五障,不受貪愛、憎惡等情緒的幹擾,以強而穩定的正念和完全離欲之心隨觀受。
受的起伏
心靜默且無貪欲和憎惡時,你將看見樂受不過就是兩個苦受之間的暫歇。你也不難察覺,樂受的強度和之前的痛苦程度直接成正比,而苦受的強度則取決于你剛失去的歡樂的多少。
……
沒有恒常的受
受是獨立的,不是我的。就有如晝夜更替一般,它並非任何人所能控製。我們可以通過超強的正念了解到,受只是受,我們不必太在意自己體驗到的是樂受還是苦受。世上沒有恒常的樂,也沒有恒常的苦。所謂恒常,只是一廂情願的想象而已。因此修習第二念處的目的,是洞見受並非我,或我的,樂與苦相擁而舞,兩者是輪回世界中難分難解的伴侶。由此,對事物的貪愛與執著變得毫無意義,當我們終于斷舍貪愛與執著,就解脫了痛苦,也解脫了快樂。
心隨觀
第叁念處心隨觀,是最難修習的一種,因爲心宛如從頭到腳被五件厚重衣物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君王一般,被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入處所覆蓋,禅修者根本無法看到。
要想看到君王的面貌,得先除去包裹,要想看見心,你同樣得先去除五外入處,禅那的任務就是去除五外入處並揭露心的模樣。因此,除非你已經有禅那的體驗,否則第叁念處的修習將無從開始。這就像當你只能看見包裹著君王的衣物時,根本談不上觀察他的面貌。
……你在觀察心的本質之前,必須先確保心的內在是純淨無染的,亦即外在五識的雜染都已經去除,而這只有在退出禅那後才可能達成。所以,此時禅修者須先集中超強念來觀察先前的禅那體驗,唯有這樣,禅修者才會漸漸看到心的實相。
心的本質
當你在純淨的心上維持超強念時, 心的本質會自行展現。心上有各種根識,這些識是一連串個別獨立的事件,可比作沙灘上延綿的沙,表面看來延續數百裏,但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沙實際是由許多個別獨立的沙粒組成,每顆沙粒之間都有空隙。我們所看到的識,此時被清楚地洞見爲一連串獨立的事件。
此外,就像水果色拉,假設盤子上有個蘋果,你清楚地看見它完全消失,一會兒,出現一顆椰子,接著椰子消失,再出現一個芒果,接著,芒果消失,出現一根香蕉,接著香蕉又消失,再次出現椰子……這裏蘋果就像眼識,香蕉代表鼻識,芒果代表身識,椰子代表意識……這些根識都是識,但彼此獨立,毫無關系。
心是一連串個別獨立的事件,彼此並不連續——這將會揭穿覺知者總是粗糙乃且始終在覺知的假象。先前你可能認爲我是覺知者是顯而易見的事,但顯而易見的事通常是錯誤的表象。
現在你看見它就只是覺知,或只是意識,就如椰子不會時時都在那裏。心只是個自然地現象,也會止息,它不可能是我,我的或自性,心是無我的。
修習念處的目的是覺悟無我,如果你認爲自己就是造作者或覺知者,那就不算覺悟。看穿這些假象以此,你就是入流者,每次都能看穿這些假象,你就是阿羅漢。
證悟之後,心將消失
燃燒的火焰依賴燃料。蠟燭的火焰依賴熱、蠟和燭芯,叁者之中缺少任何一項,火焰就會熄滅。而火焰熄滅後,不會到哪裏去,它就是消失了。火焰熄滅的巴利語是nibbana,與涅槃同義。
心野依賴燃料,佛教經典上說,心依賴名色(心理與身體),當禅修者證得無我,名色也就止息,心亦隨之止息,它熄滅——涅槃了。它哪裏也沒有去,只是不複存在了。有趣的是,兩位著名的比丘尼翅舍僑答彌與波咤左羅,都是在看見燈火熄滅時完全證悟的。
法隨觀
法是四念處中的最後一項,念處經中列出的法是五障、五蘊、六內外處、七覺支和四聖谛。這些只是法的典型,在此還將提及思想與情緒等,它們皆爲佛教經典中未提到的法。
隨觀五障
在前面探討受隨觀時,我已解釋過必須先去除五障,菜可能有效地觀察任何事物。但去除五障後,你怎樣觀察他們呢?如先前所說,念包含記憶,所以你可以取國王的經曆爲觀察的對象。例如,超強念可以取先前昏眠的經曆加以觀察,並持守足夠長的時間,以洞見他的真實本質。你要明白,你所觀察的這些經曆,只是與自己無關的影像。……五障,就像是意識屏幕的影像,當你洞明這一點,他們就再也不會幹擾你,你將是超脫在外的。
隨觀思想
思想是可能産生巨大痛苦的法,它可能表現爲掉舉,後悔、疑惑貪欲或嗔念。因此,思想是五障的核心,持續悲觀的思想會使人沮喪,甚至自殺。過度恐懼的思想則容易使人變成偏執狂。因此,修習四念處的隨觀思想,將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助益。
再強調一次,只有超強念才可能揭穿思想的本質。在平常的念之下,你很容易相信思想而被它俘獲,甚至崇拜他,認爲他比實相更真實。……就超強念所關注的思想而言,最好的情況是思想只偏離實相一步,最糟的情況則是完全偏離實相:嗔念會將思想激化爲憤怒,貪欲則將思想膨脹爲愛欲,掉舉會將思想扭曲爲挫敗。
當我們修習念處,看到思想的實相時,就會對思想生起離欲之心。這也就意味著,你能夠隨時放下思想,如何證實你已經達成此境界?那就看你于當下保持靜默的能力如何。在經書中,用以形容證悟者的詞語是“寂靜聖者”。
隨觀意志
另一個重要的法是意志,意志是造作者、造作者是自我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覺知者(心)。因此,我們應隨觀意志(即造作者)並視之爲“無我”——這對證悟很重要。
……
你天真的一位你此刻閱讀這些文字也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不…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