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由于你別無選擇!你只是想當然的以爲自己做此事出于自由意志,實際上,意志不是個人的行動,而是過程的最後産物。
當超強念以最近的禅那體驗爲對象時,你將看見意志,即造作者在禅那中完全止息。它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隨觀一個不爲個人意志左右但你又完全能夠覺知的狀態,將讓你明白意志並非我、我的、或自性。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結果。
當我這麼說時,有人會感到害怕,這種害怕是一種迹象,表明你很擔心意志被取消。你肯那個會抗議,若沒有自由意志,那人們怎麼還會爲證悟而精進呢?答案仍舊是,你別無選擇。
只有超強念有能力穿透恐懼所豎起的障礙,並如實地隨觀意志。如同千瓣蓮花,代表了造作者的內層花瓣打開的那一刻,你驚訝的發現,此中並無人在造作這一切。意志是無我的,渴愛于此開始消散。
隨觀情緒
最後一個法是情緒。情緒是心的紋理,包括沮喪或興奮,罪惡或寬恕,憂慮或平靜,慈悲或憎恨等。情緒也是心的觀察對象,是呈現在意識屏幕上的事物,且是這第四念處的一部分。
……
當你被情緒蒙蔽時,會認爲自己所追求的情緒是重要的、真實的,我的,你會沈浸其中,即使你所感受到的只是悲傷痛苦的情緒。爲何人們明明知道那只是煽情的電影,卻還要帶著面巾紙卻觀看?因爲他們執著于情緒,不想解脫。
超強念集中于情緒之上,無論你是否想解脫,實相都會被揭開。你將認出自己喜好的情緒其實只是誘人上當的女妖。實際上,情緒只不過是心的觀察對象,與你無關,你只有看清實相,才能擺脫情緒的專橫統治。
無論是五障、思想還是意志或情緒,只要它是心的對象,只要它出現在意識的屏幕上,便都能放在超強念的不間斷且具有穿透力的光束下。你將會有完全超乎預期的領悟,並洞見到佛陀在菩提樹下之所見。你將因而明白,意識屏幕上的這一切事件都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並非由誰來控製或操縱。這些心的對象是空、無我的,你若看穿這些假象,便已解脫,不再受任何心的對象的影響。
佛陀承諾任何努力修習四念處者,都將會在七天之內達到不來或阿羅漢果。不妨試試看吧,按照佛陀的指示認真修習,努力增長有禅那産生的超強念,這樣你就會直到普通的念詩多麼微弱。請把心(覺知者)或思(意志、造作者)放在超強念的聚光燈下,勇敢地走出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等待不可預期的事情發生,但不必預測實相。耐心等待,直到千瓣蓮花完全打開,露出核心,那將是無明的盡頭,輪回的結束和念處的終點。
第二部 禅悅與解脫
第一章 禅那1,禅悅
在原始佛教典籍中,用來表示禅修的詞只有一個,就是禅那。……在禅那中,行者的心不動諸想,遠離一切五入處,且煥發著超俗的禅悅之光。簡而言之,若無禅那,就無佛教的禅修,也許這就是佛陀將正定(包括四種禅那)列爲八聖道中最後一支的原因。
佛陀的發現
……佛陀發現了禅那。禅那在佛陀出世之前並不爲人所知,如果阿羅邏珈摩羅和郁陀珈羅摩梭教導佛陀的是真正的禅定,爲何太子會發現這種方法無法達到涅槃,而放棄後重新尋找方法呢?
另外,禅那在佛陀出世前不爲人知的另一個理由是禅那的因,中道修行並不爲人知。佛陀發現了中道,也就是八聖道,就如同發現了一條消隱多年的通往古城的道路。……八正道的最後階段是正定,可見,佛陀發現的這條道路的最後階段,至少有部分屬于禅那。而無诤分別經中認爲中道修行等同于追求禅那。行者不應追求苦行或五根之樂,而應追求中道。若修行者不追求苦行或五根之樂(欲樂)則必然是中道。這部經典又說,佛陀鼓勵人們追求內在的快樂,而且他還將其定義爲追求四種禅那。而最後的結論是,中道即追尋禅那。
……
不應畏懼禅那
……
即使到今日,仍有些禅修者認爲,禅那這類會給人帶來極大愉悅的事物是不可能導致苦滅的,因此依然畏懼禅那。然而,佛陀在許多經典中反複提及,應該追求禅那的樂趣,而不是畏懼它。
有些人勸導學生,不要追求禅那,理由是人們可能會執著于禅那,從而永遠無法覺悟。
在此必須指出,佛陀表述執著,用的詞語是upadana,僅指對五入處世界的享樂或各種邪見(如我見)的執著,而不死指對于禅那善法的執著。
簡而言之,禅那時放下的狀態,我們無法執著于放下,正如自由無法囚禁我們一樣。我們可以沈浸于禅那中,沈浸于放下的禅悅中,受到誤導的人麼認爲這就是執著,浴室大感到恐懼。
佛陀在清淨經中說,沈浸于禅那樂趣者,只會得到四種結果,入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也就是會得到四種解脫果位,因此,人們不應畏懼禅那。
對一些禅修者來說,禅那似乎和自己的現實狀況相距甚遠,因而覺得和自己無關。其實不然,就如在地圖上表示目的地一般,討論這些高階禅修狀態會激勵行者,更重要的是,讓人事先了解遇到某些狀況時該怎麼做。而且,它能讓人深入了解法,尤其是第叁聖谛,苦滅。因此即使看似很遙遠,討論禅那也是值得的。
對于禅修經驗豐富的讀者,這將有助于他們完成進入禅那的最後一躍。此外,當禅修者身處深奧的禅修狀態時,他們會想要真正了解這些狀態,印證佛陀對這些狀態的描述。因此,鞥正確識別禅修階位是很重要的。
適當鼓舞自己也很重要,這種正面的情感可以鼓勵修行者進一步放下。提前知道美好深奧的禅修狀態,對于證悟也有助益。
閱讀了關于禅那的討論,會在你的心田種下種子,終有一天,到了適當的實際,它會結果的。心知道它該怎麼做。例如禅相生起時,心立即知道該如何做,事後回想,何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呢?答案是,因爲禅修者閱讀過有關此類討論的文字。
因此,請別以爲自己尚未達到禅那就覺得這些討論無用,不論最終你達到那種程度,你都會感到此時的討論內容是多麼重要。
美麗的呼吸:禅那之旅的起點
以美麗的呼吸爲起點,來展開這趟禅那之旅是最合適的,達到此階段之前,心的覺知能力或穩定程度都還不夠,不足以支持心進入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但當你能不間斷且長時間輕松的維持入出息念而感覺愉悅時,心便具備了強大的正念,此時你已經可以展開禅那之旅了。
別畏懼禅修中的愉悅,這種快樂很重要。因此,當愉悅伴隨呼吸生起時,請像對待珍寶般地珍惜、保護它。
在美麗的呼吸階段生起的愉悅,是把正念固定在呼吸上的粘著劑,它能使修行者維持正念,持續專注的觀察呼吸,使正念自動停留在呼吸上,不再遊走他處。
若無愉悅的體驗,心就會有一些不滿,從而在修行者達到美麗的呼吸階段之前就抽離正念,不再專注呼吸。此時,修行者保持入出息念的唯一方式,是努力維持意志,一旦進入美麗的呼吸階段,心的不滿就會消失,正念仍會持守,此時修行者便可放松控製,放下努力。
就如汽油是推動汽車前進的燃料,不滿則是推動心離開的燃料。當汽油用盡時,汽車緩緩停止,根本無需踩刹車。當不滿的情緒耗盡時,美麗的呼吸生起,內心同樣會緩緩地停駐,無需修行者使用意志力來刹車,心自然能達到定的境界。
喜與樂
在巴利語中,複合詞piti-sukha是指喜與樂的結合。這些詞可用于多種場合。但在禅修中,它指的是通過放下所産生的喜與樂。
如同能通過燃料來區分不同的火,例如燃燒木材的火、燃燒油的火或野火,我們也可通過快樂的各種因來區分喜與樂。美麗的呼吸産生的喜與樂是因爲放下過往的一切而帶來的愉悅,因而不可能造成執著——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到執著于放下。由美麗的呼吸産生的愉悅,其實已經有些脫離執著的明顯迹象。
生起喜與樂的緣由肯恩根識感官上的歡愉,個人成就或者放下,但這叁種快樂的本質不同。
有感官歡愉産生的快樂時熱烈而刺激的,卻會逐漸消退。由個人成就所産生的快樂是溫暖充實的,但也會很快消退,最終只留下空洞虛無之感。由放下所産生的快樂則是清明而持久的,是真正的解脫。
此外,有感官刺激産生的快樂會造成更強烈的欲望,使得快樂變得浮躁且專橫,由個人成就産生的快樂會使人更加執著于控製,執著于追求個人權力,快樂也終將被這種執著扼殺。至于由放下産生的快樂,則會鼓勵人們順其自然,放下更多,清淨無爲,少去幹涉,所以這種快樂是穩定且輕松的。
若要禅修成功,認清快樂的不同類型相當重要。若入出息念所産生的快樂是屬于感官歡愉的類型,例如肉體上波浪式的快感流過身體,但當你放松努力時,它便會迅速消失,只剩下疲倦和沈重。若快樂和成就感有關,哇,我終于獲得一些禅修成就。它通常會衰變,會被造作者破壞,或被喜歡幹涉他物的自我摧毀,但如果這是隨著美麗的呼吸生起的快樂,是由放下所産生的,那麼你會覺得根本不必爲此說什麼或作什麼。只要順其自然就好,這種快樂的兄弟是解脫,姐妹則是安定。它的強度會以驚人的方式自性增長,宛如禅那花園中的花朵一般綻放。
除了美麗的呼吸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禅修對象,包括慈、、身至念、遍等,此外,無論修習何種禅法,只要是以禅那爲目標,都一定要經曆從放下所産生的喜樂階段。例如,禅修者修慈時,感受到全宇宙極美妙與無條件的愛,其內心會充滿甜美的喜悅,這種喜與樂即生起于放下之時,此時的禅修者處于美麗慈心的階段。有些禅修者專注于身體的某一部分,通常是頭蓋骨,當深入到一定程度,正念停留在內心關于頭蓋骨的畫面上時,頭蓋骨的畫面會開始變白,直到發出極亮的白光,成爲美麗的頭蓋骨。此時,由于放下,禅修者將感受到喜與樂,即便是某些修不淨觀的行者,如觀察死屍的比丘,也能將原本令人厭惡的屍體,變成最…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