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7

  ..續本文上一頁美的畫面。放下已産生許多快樂,以致禅修者能超越本能的厭惡,看到了充滿喜樂的畫面。

  若喜與樂並未生起,那可能是因爲哦我們過于急躁,不夠知足,結果欲速不達。此時我們應該觀想五障的前兩支,貪欲使注意力轉移到貪愛的對象,因而偏離呼吸,陳晖則會挑剔呼吸的經驗,這種不滿使我們無法專注于呼吸。知足便是介于貪欲和嗔念之間的中道,它使正念可以在呼吸上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便生起喜與樂。

  定之道

  定是指不動,由于意志會造成心的移動,因此要體驗定,我們必須去除一切意志、造作和控製。當你抓住一片樹葉,盡全力讓它保持靜止,無論你多麼努力都無法成功。然而,當你不碰樹葉,只是保護它不受風吹,那麼樹葉自會達到安定。你同樣無法再意志力的鉗製下抓住心而借此達到定,但若去除心中移動的因——意志,心很快自會安定。

  因此我們無法憑借意志讓心定下來,定之道在于放下,並通過放下産生喜與樂,一旦美麗的呼吸伴隨著愉悅出現,意志就會變得多余和毫無意義,以內念喜歡與美麗的呼吸同在,此時心自然會安定。

  定的出現會增進喜與樂,喜與樂的加深反過來會更輕松的增強定,這過程只要持續不中斷,就會一直發展到禅那境界,彼時定是深奧的,喜與樂也是極強的。

  第二章 禅那2,禅悅增上

  禅相,進入禅那之前的最後階段

  當呼吸消失且內心充滿愉悅時,禅相通常會出現。此前我們曾簡短討論過禅相極其特征,這裏將深入探討。在禅修的脈絡中,禅相是指心中出現美麗的光。需要先聲明的是,禅相並非外在之物,並非眼根可見,在此禅修階段,眼根並無運作,禅相實爲純淨的心理現象,爲意根所覺知,不過它們通常被感知爲光。

  感知努力想要诠釋禅相這類純淨的心理現象。然而,我們的感知只能以我們能夠了解的詞彙來诠釋這種經曆,它非常依賴于比較,只有借用先前類似的經曆來诠釋這種新的經曆。

  只不過,純淨的心理現象是難得一遇的,以致感知很難找到任何可以與這種全新的經曆相比的事物。這就是禅相看起來和奇怪的原因——我們從未體驗過禅相,但在我們過去的經曆中,最接近禅相的現象就是光,例如黑暗中的手電筒、夜空的滿月等。這些比喻雖不圓滿,當你多少有些相似,于是被感知所接受,禅相終被诠釋爲光。

  所有體驗過禅的人都有相同的覺受,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趣的發現。不同的惡知識禅修者诠釋那段經曆的方式,有人看見純淨的白光,有人認爲是金黃色或深藍色的,有人看見一個圓圈或橢圓形,有人看見清晰地輪廓,有人則看到模糊地邊緣。

  其實禅相可能是任何形狀的,一般人都會根據自己認爲有意義的方式,賦予禅相特定的顔色與形狀。

  當禅相太早出現時

  有時禅修者在很早的禅修階段就能覺知光一般的禅相。然而,除了造詣深厚的禅修者,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禅相都很不穩定,而且出現得不合時宜,我們若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就會一事無成。最好是將之忽略,繼續專注于早期禅修階段的主要任務。

  當禅相在美麗的呼吸階段出現時,呼吸尚未消失,這時的禅相同樣是不穩定的,它將擾亂禅修者,使其無法持續專注的覺知美麗的呼吸。我們若在此時把注意力轉向禅相,通常維持不了多少時間,因爲心尚未精細到可以持守細微的禅相。所以,此時最好忽略禅相,並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美麗的呼吸上。我們這樣做後,禅相通常都會再度出現,而且更強、更亮。請再次忽略它,當它第叁度返回時,會更加強大更明亮,還請繼續忽略它,重新專注于呼吸,這樣修行,最後必然會有極爲強大且明亮的禅相闖入你的覺知,此時你便可仔細觀察。

  事實上,足夠強大的禅相很難被忽略,它通常會帶領你進入禅那。上述情況類似有訪客瞧你的們,你不搭理,它會暫時走開,但有時他會再度敲門,更大聲、更持久,你仍然不搭理,過一會,他會更大聲更猛烈的敲門,這時,你便可以確定那是你的好友,于是你打開門和他共度歡聚的時光。

  以下忠告只適用于禅那經驗豐富的人,爲了教學的完整性列在這裏:當你進入禅那的技巧已經純熟,且最近剛體驗過禅那時,心會非常平靜且強大,甚至在開始禅修前,便可跳過很多障礙,因此幾乎能在開始禅修後立即覺知禅相,這時的心很熟悉禅相並熱衷于持守它們,于是可以直接躍入禅相並安住其中,達到禅那。對于這種情況,禅相越早生起越好。

  當禅相不出現時

  在某些禅修中,呼吸消失後並未出現禅相,心中沒有出現光,取而代之的是安定、空和無的深刻感受,這可能是很有益的狀態,不該忽視它。此外,這種狀態雖然精妙,卻無法繼續向前發展,它是個死胡同。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跳過此階段,最終生起禅相,並趨入禅那。

  之所以出現上述狀態,是因爲行者並未感受到通常會伴隨著呼吸而來的喜與樂,自然無法産生清晰地美麗心境,念也就無法依止。明白此理後,行者只需在覺知呼吸時注意捕捉喜與樂,並努力強化,直到它增長爲強烈的美感爲止。例如,你可以將呼吸看做曾共度美好時光的親密老友。回想那些快樂時光會帶給你喜悅,而喜悅會讓你覺得呼吸很美。無論禅修者用何種方法,只要明確無誤地專注于隨著呼吸而來的美麗心境,禅相就會自行出現,並且逐漸變得明亮。別畏懼禅修中的愉悅,它很重要!你理應欣喜,對美麗的呼吸欣喜是禅修之道的精華部分,因此當愉悅伴隨呼吸生起,請像對待珍寶般珍惜保護它。

  另一個禅相不生起的原因是,行者未向覺知者投入足夠的能量,如前所釋,愉悅是通過使能量流入覺知者而産生的。我們大多數的能量都流失在造作中——計劃回憶控製和思想。若行者將能量從造作者中抽出,並全部導入覺知者或自己的觀察力中,心就會亮起來,充滿喜悅的能量。在呼吸消失後,當禅修者感到非常愉悅或擁有強大的喜樂時,禅相便會出現。

  然而,若呼吸消失而依然無任何禅相生起,此時禅修者必須小心,注意別讓自己陷入不滿。不滿會削弱既存的喜與樂,並令心陷入掉舉,使禅相的生起更加困難。所以禅修者必須安忍知足,並注意始終保持知足之心,屆時愉悅便會生起,當愉悅的力量增強時,禅相便會出現。

  當呼吸消失時另一個生起禅相的有效方法是,更敏銳的專注當下。覺知當下是這套禅修方法的第一個階段,應在一開始便安立。但在修行中,隨著禅修的進步,行者會轉而注意其他事物,對當下的覺知可能會變得有點松懈。這時,禅修者的正念可能變成散布于當下而非准確地集中于一點。只要覺察出此問題,禅修者很容易就能做出調整,並精准地將正念維持在焦點處,就如調整透鏡,原本有點模糊的影像就會立即變得清晰。當正念准確地集中于當下時,它會更有力量。喜與樂隨之出現,禅相也隨之而來。

  辨識無用的禅相

  以感知光的方式修習禅相很有效。這些光禅相是引領禅修者進入禅那的最佳工具,而使用受禅相有可能進入禅那,但很難。這裏所說的受禅相,是指某些禅修者未看到光,而只是感受到心中的禅悅。我們必須謹記,此時這種禅悅 已超越觸入處(五外入處的最後一個),其感受完全是由意根(意入處)生起的心理覺知對象,卻被感知爲類似身體觸感的覺受。這雖然是真實的禅相,但我們很難運用這類禅相達到禅那。建議禅修者們,若想達到禅那最好能辨識這些無用的禅相,以免浪費時間,並專注修習光禅相。

  第一種禅相,有時我們心中會清楚呈現完整的景象,可能是風景建築熟人或陌生人,這些畫面也許相當吸引人,到那它們既無用處也無意義,行者不應誤認爲這就是實相。據我的經驗,這各階段生起的畫面是故弄玄虛且全不可信的,只是錯綜複雜的心的反射而已。若時間充足,行者可稍事停留,但最好不去理會那些畫面,重新回到美麗的呼吸。在呼吸消失之前,心應該安靜下來,回歸單純的境界。禅修者持續觀察美麗的呼吸並保持長時間不受幹擾,就是在單純境界中修行。當呼吸消失,能夠引導你進入禅那的禅相就會出現。

  第二種禅相,可稱爲煙火禅相,它雖然沒有那麼精巧,到那仍然很複雜,顧名思義,由很多閃爍的火光構成,但不會持久,而且在同一時間內可能會有五顔六色的火光出現,令人煙火缭亂。這煙火禅相同樣是心依然雜亂且不穩定的征象,行者同樣應盡快重新專注呼吸,並增長一境性與止。

  第叁種禅相被稱爲害羞的禅相:就好像一道電光快速閃現又隨即消失,片刻後在此閃現,每次都只持續一兩秒。這種禅相能激勵人心,它顯示了心的一境性,是喜樂變得強大的征象。但假若電光無法持續閃現,則表明止的程度還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行者無需立即返回美麗的呼吸階段,而是應耐心等待,以增長更多的止,讓心更能接受非常害羞的禅相。害羞的禅相之所以消失,通常是因爲心興奮或恐懼而對這種禅相的到來反應過度。只要你修的止足夠穩固,並自信完全不會反應過度,害羞的禅相就會回來,最終欣然被止心接納,並維持較長的時間。

  第四種禅相是點禅相,宛若單純有力而細微的光點,可以持續許多秒。這種禅相可能會很有用,它顯示出極佳的一境性,止也足夠,但還欠缺一些喜樂,此時行者只需溫和的深入觀察它,在它擴大的過程中,行者應持續專注于禅相的中心,而非其邊緣或邊緣之外。只要將正念准確地聚焦于點禅相的中心,觀察力便會增強,喜與樂也會增長,很快,就會展現出最佳的禅相。

  最佳的禅相(最接近禅那)者,類似清朗夜空中的滿月,當美麗的呼吸緩緩消失時,它便優雅的生起,起初的叁四秒鍾內,它漸漸地現身,而後安住,對心展現出純淨美麗的光芒。它在安住後會逐漸變得光亮,很快便會比正午的太陽更明亮輝耀,並散發出禅悅之美,成爲你迄今爲止見過的最美的東西——美到讓你覺…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