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不可思議,禅修者往往會納悶,我是否可能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來接受這樣巨大的喜悅?但這確實是可能的,他完全可以領受無限的禅悅。接著,禅相爆炸,使人沈浸在更大的禅悅中,或潛入光芒四射的狂喜中心,若禅修者能夠持續呆在那裏,便已經進入禅那。
使禅相發亮
……禅相是內心影像的反射,當其模糊甚至出現汙穢時,意味著禅修者的心是模糊或汙穢的,原因可能是他進來嗔怒或驕慢,以致犯了戒。
在此禅修階段,行者直接觀察自己的心,根本毫無自欺的機會。行者總是可以如實的照見自心,因此禅相若出現模糊或垢染,就表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戒淨化自己的行爲,只說慈悲之言修習布施且無私利他,從禅相出現的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持戒是禅修成功的必要元素。
最容易進步和禅修成果卓著的人都是心靈純淨的人。他們是喜歡布施者,絕不容許自己傷害他人,他們總是輕聲細語,音調柔和快樂,純真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擁有美麗的心境,當他麼達到此禅修階段時,禅相就會呈現在他們心中,而後輕松的帶領他們達到禅那。
生活驕縱與墮落的行者是不可能輕易完成禅修的。與之相反,修習淨戒與增長悲心者則可輕松完成禅修。因此,使模糊汙穢的禅相發亮的最佳做法是,淨化禅修之外的行爲。
然而,如果禅修者的日常行爲布施太逾越規矩,那麼在禅修當中汙穢的禅相就可以自行發亮。禅相的大部分領域可能比較模糊晦暗,但最總信的部分總是最明亮和最純淨的,而且,盡管禅相的其他部分既僵硬又難以接觸,中心部分確實柔軟的。當行者專注于中心,中心部分就會像氣球般膨脹開來,形成第二個更純淨更明亮的禅相。當再度深入第二個禅相的中心,又會膨脹出比前一個更純淨明亮的第叁個禅相。如此凝視中心,可以有效擦亮禅相,行者理應如此持續,直到禅相變得光輝燦爛。
行者如在生活中養成挑剔之心,慣于到處挑毛病,便很難覓得模糊禅相的美麗中心並專注其中。因爲他已經習慣了挑出諸事的缺失。若要他忽略禅相終所有汙穢及模糊地部分,而只專注與美麗的中心,便違背了他的習氣,這再次說明生活中的不良態度對達到禅那的阻礙有多大,當禅修者漸漸變得寬容時,才能做到既不消極迷茫也不激進亢奮,而是平和地接受,也才能在模糊與汙穢的禅相終看見中心部分的美麗。
要想進入禅那,一定得先看到光明輝耀的禅相,模糊與汙穢的禅相就如同中途抛錨的破舊老爺車。如果你不去擦亮模糊地禅相,它通常會很快消失。
因此禅修者倘若無法使禅相發亮,就得回到美麗的呼吸階段,在那裏積累更多的能量,産生隨著呼吸而來的更大的喜悅,隨後,在下一次呼吸消失時生起的禅相將不再是模糊地。
使禅相穩定
當禅相非常明亮時,它往往會以超乎尋常的方式呈現其至美,無論禅相的顔色如何,它都比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豐富千倍,如此驚人的美將會俘獲禅修者的注意力,使禅相得以維持。禅相越美,它就越可能穩定而不變動。
因此,依照上一節的解釋,穩定禅相使其長久安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使它發亮。然而有些明亮的禅相依然無法持久,就如清朗夜空中的流星般光耀一瞬。這些禅相有力量,卻缺乏足夠的穩定性。爲了穩住這類禅相,禅修者最好能明確分散禅相光輝的兩個敵人是恐懼或興奮。在這兩個敵人當中,恐懼更爲常見,那是禅修者在發現某事物比自身更強大後的本能反應,而禅相所呈現的巨大力量和美麗也常會讓人感到害怕,禅修者會因害怕在禅相面前喪失自我而感到驚慌。然而只要行者能放下自我並信任禅相,就能充滿喜悅的悠遊其中。此時會體驗到超俗的禅悅,對于自我的執著則會消失,最後只留下真實的解脫感。
那些了解佛陀無我教法的人,將會比較容易超越恐懼而接受禅相。他們知道沒必要保護什麼因而能放下控製,以無我的心態享受禅相的美麗與力量,禅相因此得以安定,此外,那些無法體會無我真谛的人,則可通過覺知更有力的禅悅來克服這種恐懼。
我們可用小孩子和遊泳池的比喻來解釋上述觀點,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遊泳池當然會感到害怕,因爲那對他是陌生的。但是當他試探性的和水接觸,嘗試在水中玩耍後,就會發現其實很安全,甚至會很喜歡在水中遊戲。同樣,當恐懼隨著強大的禅相生起,行者應在禅相終稍微停留一會兒,然後回想那種感覺。當然,身處美麗禅相中的感覺很好,而且下一次體驗到這種禅相的感覺會更好,這樣行者必然停留更長時間,而經過逐步嘗試,行者的自信心會增強,喜悅的期盼漸漸取代了恐懼,此後當禅相生起行者便會立刻跳入並沈浸其中,甚至樂不可支。
在此階段克服恐懼的另一個方法是舉行一個給予信心的心靈小儀式(最好在恐懼感還不是太強的時候舉行)。這就好比到目前爲止,禅修者一直是自己的禅修之車的駕駛者,但此刻之後開始將控製權轉交給禅相。可以觀想自己向強大的禅相遞交一串鑰匙,就好像讓信任的朋友接手開自己的車子一樣,通過觀想遞交鑰匙的姿態,行者將實現控製權的轉移並賦予禅相完全的信任。這種信心的轉移,使禅相與其後續的深化禅修更爲穩定。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貫通整條禅修之道的主軸便是,禅修者再一次給予覺知者信任,而不再相信造作者。禅修者從一開始就修習被動的覺知,即維持鄭奶奶,清楚地覺知禅修對象但對其完全不幹預。隨著禅修的不斷精進和信心的逐漸提升,造作者消失,覺知者的能量則不斷增強。
當禅修者學會觀察如呼吸之類的普通現象二不加幹預時,接下來的觀察對象便會更吸引人(如美麗的呼吸),禅修者所修習的被動的覺知如果通過了這個考驗,接下來最艱巨的挑戰對象,禅相便會出現在面前,那是最後一關考驗。假如禅修者幹預禅相並試圖控製,無論幹預程度如何輕微,都無法通過最後的考驗,只有回到美麗的呼吸階段重修。
禅修的經驗越豐富禅修者就越能領會覺知時要放下一切造作,當此技巧純熟時,他就很容易通過最後的考驗,以美的被動覺知穩住禅相。
鏡子的比喻同樣適用于此處,當你觀察鏡中的影像時,影像在移動,那是因爲你並未靜止,想靠固定鏡子來穩住影像是無效的,如果你嘗試這麼做,鏡中的影像反而會動的更厲害。只有觀者靜止,影像才會靜止。
同理,禅相是心的反射,是覺知者的影像,當禅相移動,那是因爲覺知者在移動,當行者了解到這一點,就會專注于覺知者,讓它靜下來,覺知者不動,禅相也隨之不動。
禅相不穩定的另一個敵人是興奮,亦即我所說的哇的反應。禅修成功時,有驚人的事物出現,行者會感到興奮,尤其當比太陽更亮,比奇花美的美妙禅相初次出現時,心經常會發出哇的驚歎。但美麗的禅相一旦受此驚擾,便會立即退離且久久不肯返回。……因此,切記此時念一定要保持平靜,只有這樣當美麗的呼吸與喜樂結束在心中的活動時,美麗的禅相才會小心翼翼的進入心中嬉戲。記住,當強大美麗的禅相出現時,請試著像阿姜查那樣,絕對靜止的坐在遠處觀察。隨後,行者會看到奇異美妙的禅相在心中嬉戲,直到它准備好帶領行者進入禅那。
進入禅那
禅相穩定且輝耀之時,行者正處于禅那的入口,他必須訓練自己耐心等候,靜止不動,直到進入禅那的因緣成熟,但在此階段,有些行者會因爲忍不住窺視禅相邊緣而犯下擾亂全程的錯誤。
一旦禅相穩定且明亮,禅修者肯那個會對它的形狀或尺寸感興趣,它是圓形還是橢圓形?邊緣是清晰地還是模糊地?它是小的還是大的?當它觀察邊緣時,念便失去了一境性。因爲邊緣是介于禅相中心與外界之間的二元地帶,二元性是一境性的對立面,若去觀察邊緣,禅相會變得不穩定,甚至可能消失。行者應該將正念保持在禅相的中心,遠離邊緣。直到所有關于邊緣的感知全部消失,並融入非二元性的一境性爲止。
此外,禅修者倘若試圖擴大或縮小禅相,他同樣可能會失去根本的一境性。若擴大與收縮禅相涉及有關尺寸的感知,由于又牽涉到禅相邊緣與外界的覺知,于是因爲這種無益的擴大與收縮,禅修者在此掉進二元的陷阱,並失去一境性。因此當禅相穩定且明亮時,必須安忍靜止不動,待喜樂與心一境性不斷增長,並累積起足夠的能量時,就會帶領行者進入禅那。
《增支部》中有一段常被引用且與此處討論有關的經文:
諸比丘,此心光明,但被雜染所汙,世俗凡夫未如實了知此事,故其心無法增上。
諸比丘,此心光明,並已解脫雜染,聲聞聖弟子如實了知此事,故其心得以增上。
在美麗且穩定的禅相階段,禅相輝耀,無比光明。一如先前所述,禅相是心的反射,行者體驗到如此的禅相,會認出其爲上述增支部經文所說的光明(或輝耀)心。這是因爲心已經解脫雜染(即五障),此事禅修者已然明了此禅相(解脫五障的光明心)是禅那的入口,于是真正了解了,心增上的意思。
禅相輝耀且穩定時,它的能量逐漸累積,變得更加安定,而當這種安定 增強到極致時,喜與樂也隨之增強,禅相的亮度也會增加。若此時行者能保持正念,專注于禅相的最中心,借此維持心一境性,則其能令可達到頂點,隨後便進入了禅那。
溜溜球禅那
毫無經驗的行者有時夜壺進入禅相,他的正念會被立即彈回起始處,類似玩具溜溜球。那不是真的禅那,因爲它並不持久,但已非常接近真的禅那,導致念被反彈的敵人是前面提到的興奮,這種反應不難理解,因爲在禅相終體驗到的喜悅已經超乎想象,……過去自己認爲無比美好的愛情和感官愉悅完全不足以比較。甚至在這種禅那消退後還會欣喜落淚。因此,禅修初學者初次體驗溜溜球禅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還要經過很多曆練,才能處理這種巨大而強雷的禅悅。但無論如何,那都是他修行過程中…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