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得的大獎之一。……即便如此,這種禅那還是很接近真正的禅那,因此我們不該輕視它,行者可以在其中體驗到不可思議的禅悅並欣喜若狂,它使人的心情保持長時間愉悅。這是禅修者一生當中最美妙的體驗,它將改變行者的生活。
之後,只要稍加練習並明智的觀想自己的體驗你就可以再次進入禅相或被它包圍而不反彈。那時,你便已經真正進入驚人的禅那世界。
第叁章 禅那3,禅悅極增上
禅那的特點
從進入禅那的那一刻起,禅修者將喪失控製力,無法如平常一般下命令。控製的意欲消失,塑造未來自我概念的我將……也隨之消失。
由于時間的概念會在禅那中停止,所以我接著該怎麼做的問題將不複存在,禅修者甚至無法決定何時離開禅那。那時,控製欲,時間都將徹底消失,禅那將安住,禅修者也將持續不斷地體驗到禅悅。在禅那中,禅修者無法思維,因爲圓滿的心一境性和正念的完全靜止,他的一切感知也是靜止、凝結非二元的,並融合成爲禅悅的體驗。這就像有人出示一張某個尋常物件的相片,但相片的拍攝角度極其特別,我們若無法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很難認出物件是什麼。當你不再思維時,理解也會隨之停止,因此我們在禅那中失去了時間感,也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禅修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處那一個禅那中,他只體驗到美妙的禅悅,靜止、不變、且不知時間流逝。
雖然在禅那中無法思維,但禅修者並非出于恍惚狀態,他的正念的敏銳程度已經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大幅度提升,其覺知力極強,只是念不動,被完全凍結于禅悅之中了。接著,當禅修者退出禅那時,正念解凍,心一境性減弱,思維能力逐漸恢複,心也能再次移動,于是禅修者恢複了日常的意識。
剛退出禅那的禅修者常常會回顧剛剛發生的事,並檢視自己對禅那的深刻體驗。禅修者在有生之年絕對忘不了自己在禅那中的經曆,他們能輕易地喚起鮮明的回憶,回味禅那體驗的每一個細節,也明白那是哪一種禅那,此外,自禅那中獲得的感知,則成爲使禅修者證悟的認知源泉。
另一個將禅那與其他所有經曆區別開來的奇異特質是,五入處在禅那中完全關閉,禅修者無法見、聽、嗅、嘗、觸,他聽不到鳥叫,甚至雷鳴,若有人拍他的肩膀,甚至把他舉起又放下,他都渾然不知。禅那中的心完全把五入處隔離在外了。
有位居士說,有次他在家禅修,偶然進入了深度禅那,他妻子以爲他生命垂危,在警笛長鳴中把他送進醫院,急診室中心電圖腦電圖都顯示停止,醫師對他進行電擊,後來,他在急診室退出禅那,身體完全無恙,同時對整個一切渾然不知。那段時間他處于禅那中,完全能覺知,但覺知的指示喜悅。
禅那的特點小結:
1、 不可能有思想
2、 不可能做出決定
3、 無時間感
4、 進入禅那的禅修者無從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
5、 雖然禅修者已然保持非常清晰地意識,但他只能意識到禅悅
6、 五入處完全關閉,只剩下第六根意根(意入處)還在運作。
因此,在深度禅修中,如果禅修者心中懷疑是不是禅那,那就一定不是。因爲在禅那中是不可能存在這種想法的。這些特點只有在禅修者退出禅那,心能移動後,進行回顧時才能辨識。
初禅
晃動(尋與伺)
所有禅那幾乎都屬于靜止的禅悅狀態,但在初禅中仍會有些難以辨識的活動,我稱之爲“晃動”。當禅修者覺知到美妙的禅悅時,由于它太美妙,可能會引起禅修者少許的執著,使心出于本能地執取禅悅。初禅的禅悅是由放下所推動的,因此心的執取將削弱禅悅。當發現禅悅被削弱,心會自動放下執著,禅悅的力量因而再次加強,而後心會再度執取、放下,這樣幾番反複,這種細微的非自主活動便造成了初禅的晃動。
這個晃動的過程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描述。當禅悅因心不自主地執取而變弱時,念會稍微偏離禅悅,接著心自動放下執著,念又被推回禅悅。
事實上,這種晃動代表了初禅的兩個禅支,尋與伺。尋事自動移回禅悅,伺則是不自主地執取禅悅。有些學者將尋與伺解釋爲初想與續想,通指爲思想。但像思想這樣粗疏的活動是不可能存在于禅那這樣精細的狀態中的,進入禅那之前,思想就早已停止了。尋與伺都在語言和思想之外,尋是心放下執著返回禅悅的活動,伺則是心執取禅悅的活動,這些心的活動在退出禅那後,常會給禅修者帶來思想甚至語言方面的影響。
一境性
初禅的第叁支是一境性,念精准地聚焦于目標的極小範圍內。它在空間上是一境,因爲禅修者只看見居于一點的禅悅,以及由初禅中尋與伺所造成的禅悅周圍的小範圍的晃動。它在時間上也是一境,因爲禅修者只感知當下,絕對精確,以致完全失去了一切對于時間的感知。它子啊現象上仍是一境,因爲禅修者只覺知一個對象,禅悅,而完全不在意五入處的世界與自己的身體。
空間上的一境性爲禅修者帶來了非二元對立意識的獨特經曆,這只有在禅那中才可能,禅修者于此完全覺知,對象只有一個,覺知角度只有一個,且毫無時間限製。由于意識完全集中于一件事,因此禅修者暫時失去了理解能力,只有在一境性消散退出禅那後,他才能完全明了初禅的這些特點。
時間上的一境性造就了初禅非凡的穩定性,讓它能輕松的維持許久。我們如果在初禅內只感知到當下,就無從掌握時間長短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無時間性,靜止的感知。現象的一境性造成禅悅不斷增上的特殊狀況,這在整個禅那期間維持不變。
一境性的巴利語ekaggata是複合詞,意思是一頂端,……因此其意思不僅指一境性,還有聚焦于崇高事物的意思。在初禅中,這個崇高事物(焦點)就是喜與樂的最高禅悅。
喜與樂
初禅的最後兩個禅支是喜與樂,由于這兩個禅支的關系密切,因此合並討論。事實上,只有進階到第叁禅時它們才能分開,喜消失而只剩下樂。因此,只有在第叁禅之後,禅修者才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得知何爲樂,何爲喜。
初禅的喜與樂是指念的焦點——禅悅,既是初禅經驗的核心,也是初禅的首要特色。所以禅修者退出禅那後,第一件憶起的事就是喜與樂。……按照佛陀的解釋,這只是出世間禅悅的第一層。雖然退出初禅後,行者可能無法想象後面更令人喜樂的經曆,但這條路確實還很漫長,很精彩。
禅悅的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滋味,即不同的特質,它可以使各個層次區別開來。這些不同的特質可以用禅悅的各種因加以解釋。就像陽光産生的熱與木材燃燒産生的熱有不同的特質一樣,由不同的因推動的禅悅也將會顯現出不同的特色。
初禅禅悅的獨到之處,由完全止息一切的五入處活動所推動。當五入處(包括表現爲思想的一切五入處反應)都關閉時,禅修者將放下對身體與物質(欲界),進入純粹的心的世界(色界)。這好比抛開了一個巨大的負擔,如同阿姜查所說,無始以來,你的脖子上就緊緊纏著一條伸縮,因爲時間太久,你已經習慣了,不再覺得痛苦,有一天,繩子突然解開了,束縛消除了,那種感覺便相當你體驗到的禅悅。重擔完全消失了,過去一直被你視爲世界的一切都消失了,這就是初禅的禅悅,這種關于初禅禅悅之因的洞見,是了悟佛陀四聖谛中“苦谛”的基礎。
初禅摘要
1、 尋與伺,覺知爲晃動,是進出禅悅的細微活動。
2、 一境性,覺知爲非二元、無時間概念,安定
3、 喜與樂,覺知爲勝過物質世界裏一切事物的禅悅,由完全止息一切五入處的活動所推動。
第二禅
晃動止息
當初禅深化時,晃動減少而禅悅增強,禅修者達到一種狀態,伺依然以最細微的方式執取禅悅,但不足以使禅悅喪失穩定性。
禅悅不會因伺而稍稍減少,而念看來也沒有偏離源頭,因爲禅悅很強大,伺無法中斷。雖然伺仍在活動,但已沒有任何尋得活動,心沒有移回禅悅源頭的動作,晃動已經消失,這便是經中所說有少許伺而無尋得禅那狀態,它非常接近第二禅,以致常被歸入此禅那中。
當禅悅增強至極穩定時,伺便無任何可執取的目標,此時心變得完全自信,能徹底放下,隨後,禅修者對與禅悅的穩定性産生強大的信心,于是伺消失,禅修者進入真正的第二禅。
此時,經中描述第二禅的第一個特色爲無尋,無伺。這意味著心將不再有晃動。而第二禅的第二個特色是,內等淨,這是指完全信任禅悅的穩定性,那正是伺止息的原因。
圓滿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第二禅的第叁個特色,也是最好辨認的特色。此時心停留在禅悅中,不再有任何晃動,就如同屹立不搖的磐石,比山更堅定,比鑽石更堅固,這就是後來被認知爲圓滿特質的叁昧。叁昧即等持,在第二禅中,行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靜止地保持在禅修對象上,連最細微的動搖也沒有,禅修者被固定、凍結,並被超級膠水黏住,根本無法動彈。一切擾動都消失了,心的安定莫過于此,這種特色叫圓滿的叁昧,它不只出現在第二禅,也出現在更高階的禅那中。
造作者完全消失
正是這圓滿的叁昧,賦予第二禅的禅悅全新的特點,因爲已斷除影響初禅的負擔(即移動的苦惱),一切事物都處于完全安定的狀態,甚至包括覺知者在內。在經中,第二禅的禅悅稱爲定生喜樂,這種禅悅非常強大,比從超越五入處的世界所産生的禅悅更令人感到舒暢,它超乎禅修者的預期,屬于極爲特別的層次。
在經曆過第二禅之後,了解了出世間禅悅的兩個稀有種類之後,禅修者就會很想了解前方是否還存在著另一種禅悅的層次。
第二禅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一切造作完全停止,連導致晃動的不自主活動也完全消失,造作者已死,禅修者只有在體驗過第二禅後,才可能完全領會造作者的意思,就如青蛙只有出此跳上幹燥的陸地並發現水消…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