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得的大奖之一。……即便如此,这种禅那还是很接近真正的禅那,因此我们不该轻视它,行者可以在其中体验到不可思议的禅悦并欣喜若狂,它使人的心情保持长时间愉悦。这是禅修者一生当中最美妙的体验,它将改变行者的生活。
之后,只要稍加练习并明智的观想自己的体验你就可以再次进入禅相或被它包围而不反弹。那时,你便已经真正进入惊人的禅那世界。
第三章 禅那3,禅悦极增上
禅那的特点
从进入禅那的那一刻起,禅修者将丧失控制力,无法如平常一般下命令。控制的意欲消失,塑造未来自我概念的我将……也随之消失。
由于时间的概念会在禅那中停止,所以我接着该怎么做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禅修者甚至无法决定何时离开禅那。那时,控制欲,时间都将彻底消失,禅那将安住,禅修者也将持续不断地体验到禅悦。在禅那中,禅修者无法思维,因为圆满的心一境性和正念的完全静止,他的一切感知也是静止、凝结非二元的,并融合成为禅悦的体验。这就像有人出示一张某个寻常物件的相片,但相片的拍摄角度极其特别,我们若无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很难认出物件是什么。当你不再思维时,理解也会随之停止,因此我们在禅那中失去了时间感,也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禅修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那一个禅那中,他只体验到美妙的禅悦,静止、不变、且不知时间流逝。
虽然在禅那中无法思维,但禅修者并非出于恍惚状态,他的正念的敏锐程度已经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大幅度提升,其觉知力极强,只是念不动,被完全冻结于禅悦之中了。接着,当禅修者退出禅那时,正念解冻,心一境性减弱,思维能力逐渐恢复,心也能再次移动,于是禅修者恢复了日常的意识。
刚退出禅那的禅修者常常会回顾刚刚发生的事,并检视自己对禅那的深刻体验。禅修者在有生之年绝对忘不了自己在禅那中的经历,他们能轻易地唤起鲜明的回忆,回味禅那体验的每一个细节,也明白那是哪一种禅那,此外,自禅那中获得的感知,则成为使禅修者证悟的认知源泉。
另一个将禅那与其他所有经历区别开来的奇异特质是,五入处在禅那中完全关闭,禅修者无法见、听、嗅、尝、触,他听不到鸟叫,甚至雷鸣,若有人拍他的肩膀,甚至把他举起又放下,他都浑然不知。禅那中的心完全把五入处隔离在外了。
有位居士说,有次他在家禅修,偶然进入了深度禅那,他妻子以为他生命垂危,在警笛长鸣中把他送进医院,急诊室中心电图脑电图都显示停止,医师对他进行电击,后来,他在急诊室退出禅那,身体完全无恙,同时对整个一切浑然不知。那段时间他处于禅那中,完全能觉知,但觉知的指示喜悦。
禅那的特点小结:
1、 不可能有思想
2、 不可能做出决定
3、 无时间感
4、 进入禅那的禅修者无从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5、 虽然禅修者已然保持非常清晰地意识,但他只能意识到禅悦
6、 五入处完全关闭,只剩下第六根意根(意入处)还在运作。
因此,在深度禅修中,如果禅修者心中怀疑是不是禅那,那就一定不是。因为在禅那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想法的。这些特点只有在禅修者退出禅那,心能移动后,进行回顾时才能辨识。
初禅
晃动(寻与伺)
所有禅那几乎都属于静止的禅悦状态,但在初禅中仍会有些难以辨识的活动,我称之为“晃动”。当禅修者觉知到美妙的禅悦时,由于它太美妙,可能会引起禅修者少许的执着,使心出于本能地执取禅悦。初禅的禅悦是由放下所推动的,因此心的执取将削弱禅悦。当发现禅悦被削弱,心会自动放下执着,禅悦的力量因而再次加强,而后心会再度执取、放下,这样几番反复,这种细微的非自主活动便造成了初禅的晃动。
这个晃动的过程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当禅悦因心不自主地执取而变弱时,念会稍微偏离禅悦,接着心自动放下执着,念又被推回禅悦。
事实上,这种晃动代表了初禅的两个禅支,寻与伺。寻事自动移回禅悦,伺则是不自主地执取禅悦。有些学者将寻与伺解释为初想与续想,通指为思想。但像思想这样粗疏的活动是不可能存在于禅那这样精细的状态中的,进入禅那之前,思想就早已停止了。寻与伺都在语言和思想之外,寻是心放下执着返回禅悦的活动,伺则是心执取禅悦的活动,这些心的活动在退出禅那后,常会给禅修者带来思想甚至语言方面的影响。
一境性
初禅的第三支是一境性,念精准地聚焦于目标的极小范围内。它在空间上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看见居于一点的禅悦,以及由初禅中寻与伺所造成的禅悦周围的小范围的晃动。它在时间上也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感知当下,绝对精确,以致完全失去了一切对于时间的感知。它子啊现象上仍是一境,因为禅修者只觉知一个对象,禅悦,而完全不在意五入处的世界与自己的身体。
空间上的一境性为禅修者带来了非二元对立意识的独特经历,这只有在禅那中才可能,禅修者于此完全觉知,对象只有一个,觉知角度只有一个,且毫无时间限制。由于意识完全集中于一件事,因此禅修者暂时失去了理解能力,只有在一境性消散退出禅那后,他才能完全明了初禅的这些特点。
时间上的一境性造就了初禅非凡的稳定性,让它能轻松的维持许久。我们如果在初禅内只感知到当下,就无从掌握时间长短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无时间性,静止的感知。现象的一境性造成禅悦不断增上的特殊状况,这在整个禅那期间维持不变。
一境性的巴利语ekaggata是复合词,意思是一顶端,……因此其意思不仅指一境性,还有聚焦于崇高事物的意思。在初禅中,这个崇高事物(焦点)就是喜与乐的最高禅悦。
喜与乐
初禅的最后两个禅支是喜与乐,由于这两个禅支的关系密切,因此合并讨论。事实上,只有进阶到第三禅时它们才能分开,喜消失而只剩下乐。因此,只有在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得知何为乐,何为喜。
初禅的喜与乐是指念的焦点——禅悦,既是初禅经验的核心,也是初禅的首要特色。所以禅修者退出禅那后,第一件忆起的事就是喜与乐。……按照佛陀的解释,这只是出世间禅悦的第一层。虽然退出初禅后,行者可能无法想象后面更令人喜乐的经历,但这条路确实还很漫长,很精彩。
禅悦的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滋味,即不同的特质,它可以使各个层次区别开来。这些不同的特质可以用禅悦的各种因加以解释。就像阳光产生的热与木材燃烧产生的热有不同的特质一样,由不同的因推动的禅悦也将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初禅禅悦的独到之处,由完全止息一切的五入处活动所推动。当五入处(包括表现为思想的一切五入处反应)都关闭时,禅修者将放下对身体与物质(欲界),进入纯粹的心的世界(色界)。这好比抛开了一个巨大的负担,如同阿姜查所说,无始以来,你的脖子上就紧紧缠着一条伸缩,因为时间太久,你已经习惯了,不再觉得痛苦,有一天,绳子突然解开了,束缚消除了,那种感觉便相当你体验到的禅悦。重担完全消失了,过去一直被你视为世界的一切都消失了,这就是初禅的禅悦,这种关于初禅禅悦之因的洞见,是了悟佛陀四圣谛中“苦谛”的基础。
初禅摘要
1、 寻与伺,觉知为晃动,是进出禅悦的细微活动。
2、 一境性,觉知为非二元、无时间概念,安定
3、 喜与乐,觉知为胜过物质世界里一切事物的禅悦,由完全止息一切五入处的活动所推动。
第二禅
晃动止息
当初禅深化时,晃动减少而禅悦增强,禅修者达到一种状态,伺依然以最细微的方式执取禅悦,但不足以使禅悦丧失稳定性。
禅悦不会因伺而稍稍减少,而念看来也没有偏离源头,因为禅悦很强大,伺无法中断。虽然伺仍在活动,但已没有任何寻得活动,心没有移回禅悦源头的动作,晃动已经消失,这便是经中所说有少许伺而无寻得禅那状态,它非常接近第二禅,以致常被归入此禅那中。
当禅悦增强至极稳定时,伺便无任何可执取的目标,此时心变得完全自信,能彻底放下,随后,禅修者对与禅悦的稳定性产生强大的信心,于是伺消失,禅修者进入真正的第二禅。
此时,经中描述第二禅的第一个特色为无寻,无伺。这意味着心将不再有晃动。而第二禅的第二个特色是,内等净,这是指完全信任禅悦的稳定性,那正是伺止息的原因。
圆满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第二禅的第三个特色,也是最好辨认的特色。此时心停留在禅悦中,不再有任何晃动,就如同屹立不摇的磐石,比山更坚定,比钻石更坚固,这就是后来被认知为圆满特质的三昧。三昧即等持,在第二禅中,行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静止地保持在禅修对象上,连最细微的动摇也没有,禅修者被固定、冻结,并被超级胶水黏住,根本无法动弹。一切扰动都消失了,心的安定莫过于此,这种特色叫圆满的三昧,它不只出现在第二禅,也出现在更高阶的禅那中。
造作者完全消失
正是这圆满的三昧,赋予第二禅的禅悦全新的特点,因为已断除影响初禅的负担(即移动的苦恼),一切事物都处于完全安定的状态,甚至包括觉知者在内。在经中,第二禅的禅悦称为定生喜乐,这种禅悦非常强大,比从超越五入处的世界所产生的禅悦更令人感到舒畅,它超乎禅修者的预期,属于极为特别的层次。
在经历过第二禅之后,了解了出世间禅悦的两个稀有种类之后,禅修者就会很想了解前方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禅悦的层次。
第二禅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一切造作完全停止,连导致晃动的不自主活动也完全消失,造作者已死,禅修者只有在体验过第二禅后,才可能完全领会造作者的意思,就如青蛙只有出此跳上干燥的陆地并发现水消…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