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0

  ..续本文上一页失时,才可能完全领会水的一般意义。不只是造作者消失,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情景也变成幻影或假象。

  第二禅摘要

  1、 无寻无伺、内等净,来自初禅的晃动已经止息,起因是禅修者对禅悦的稳定性有强大的信心。

  2、 心一境性,圆满的心一境性,起因是完全信任禅悦。禅修者通常将此觉知为如磐石般不动或圆满的三昧。

  3、 定生喜乐,这是第二禅禅那的焦点,意即由止息内心一切活动而产生出世间的禅悦。

  4、 停止一切造作,造作者已完全消失。

  第三禅

  当觉知者持续保持安定时,被觉知对象也会更加安定。切记,被觉知的对象在禅那中是心的镜像,而心是觉知者,所以,首先是觉知者安定,然后才是镜像逐渐安定。

  在前两个禅那中,心的镜像被认知为禅悦,我们一直称之为喜与乐。然而在第三禅中,心的镜像已进入下一个安定的层次,到达一种完全不同的禅悦境界。

  喜消失了

  在第三禅之前,一切禅悦都有共同之处,尽管它们由于不同的因而各有特色,那个共同之处是喜与乐的结合,因两者总是在一起,犹如连体双胞胎,所以试图分开它们的做法既无意义,也不可能。正是这种结合,才使其成为第三禅之前的一切禅悦的共同特质。

  如今在第三禅总,喜消失而只剩下乐,因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禅悦。只有在体验过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可能知道乐事什么,并进而得知喜是什么。

  正念、正知、等舍

  一切禅那的体验都是都是难以言传的,层次越高,体验越深刻,也难以描述----那些状态多是超凡脱俗的。如果非要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只能说第三禅的禅悦(即乐)。有更大的舒适感,更宁静且更祥和。在佛教经典中,第三禅的乐常伴随正念、正知、等舍出现。然而根据《不断经》所说,所有的禅那中都会出现这些特质,因此我认为,第三禅之所以强调这三种特色,是为了指出在这个非常深入的禅那中,禅修者非常的正念、正知且安定,能保持静止的观察,这就是“等舍”的根本意涵。

  依然如磐石般安定

  第三禅能够保持圆满的三昧,如磐石般安定,无造作者以及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于是禅悦的本质提升至新的层次,从而与第二禅区别开来,成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禅悦。因此,佛陀所描述的第三禅便是住于禅悦中,正念、直观。

  第三禅摘要

  1、 禅悦已分家,喜,这个比较粗糙的部分消失了。

  2、 留存的禅悦,乐,呈现正念、正知、等舍的特质。

  3、 一如第二禅,如磐石般绝对安定,且无造作者。

  第四禅

  当觉知者的安定使被觉知对象静止时,禅悦前三禅的核心特色,在禅修者进入第四禅时将会再次发生变化,这次变化更彻底——乐完全消失,只剩下觉知者维持正念于绝对的安定之中。

  从第四禅的观点来看,此前禅那中的禅悦其实是乐的残存,而当那些禅悦消退后,只剩下深刻的安定时,就标志着第四禅的到来。在第四禅中,禅修着感受不到乐或苦,其内心最深处感到完全静止,完全平衡,就像处于宁静的暴风眼中,无任何事物在旁边扰动,此时禅修者会产生圆满的安定与觉知,佛陀称此为舍念清净。

  第四禅的安定,完全不同于世上可感知的其它安定,它只有在经历过前三种禅那之后才可能被觉知。事后要证实禅修者所觉知的静止与安定确实属于第四禅,唯一的方式即先经历前三禅。此外,禅修者在第四禅中的状态实在是太安定了,以致他可以维持这种状态达数小时,而且体验的时间不可能缩短。虽然在第四禅中,喜与乐已止息,只剩下圆满的安定,但事后当禅修者回顾这种经历时,却会感到无比愉悦,它被视为最棒的禅悦,是无上禅悦之禅悦。

  第四禅摘要

  1、 乐消失

  2、 极为持久且不变,禅修者感觉到圆满的安定(只有经历过前三禅才可能达成)。

  3、 与第二第三禅相似,如磐石般安定,且无造作者。

  4、 完全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以及对身体的感知。

  佛陀对四种禅那的比喻

  佛陀对四种禅那有生动的比喻,这里常用的一个巴利语关键词是kaya。它的意思与身相当,也指除身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心关于身体方面的感知——名身,在禅那中,五入处都不运作,那意味着已经没有了身体方面的感知。因此,当佛陀在这四个比喻中说“他全身没有一个部分不被喜乐等覆盖,便可截石位他全部的名身经历,没有一个不被喜乐等覆盖。

  初禅好似泥球,相当于肥皂,浸泡泥球的水适量,不多也不少。泥球意味着强大的心,其中正念已局限在由晃动,寻与伺,创造出来的区域内。这里的水相当于彻底远离五入处世界的禅悦,泥球完全被水覆盖,象征着心已感受到强大的禅悦。正如水一样,禅悦与禅悦是彼此相续,不会间断的,水不过量,因此不会外漏,这是形容禅悦一直笼罩着心并融入心,且永远不会从心的领域外泄至五入处的世界。

  第二禅好似一池泉水,只有内在的涌泉注入,无外来水进入。池子代表心,没有外来水进入,指心远离外界的影响,连造作者也无法进入此禅那,这种密闭性是第二禅如磐石般安定的因。内在涌泉注入水池,代表内等净,即内在对于第二禅禅悦的信心,它使心完全放下,清凉入定,不再做任何移动。清凉代表禅悦本身,它从三昧生起,入定,进而遍布整个心灵,且整个禅那期间皆不变。

  第三禅好似莲花在水池中茁壮成长,水象征禅悦,莲花代表禅那中的心,水可以使莲花的花瓣和叶子感到清凉,但永远无法渗入莲花中。因为所有水珠都会滚落。清凉代表乐,滋润代表喜。就如莲花浸在水中一般,第三禅中的心只觉知乐(清凉)而喜(湿润)不会渗入。第三禅中,心持续经历如磐石般的安定,永远不会向外移动,就如莲花永远浸在水中一样。如同池水使莲花茁壮成长,第三禅的禅悦支撑着位于其中的心,此外,如同莲花从头到尾彻底浸润在池水中一样,第三禅独一无二的禅悦也始终遍布其中。

  第四禅好比人从头到脚盖上一块干净的白布,人代表心,布代表完全清净的舍与念,他么是第四禅的标记。第四禅的心是无垢的,如白布般洁净——完全安定与等舍,毫无瑕疵。这种绝对的清净与安定,始终遍布全身,就如白布从头到脚完全覆盖人的身体一般。

  禅那间的移动

  如先前所说,行者在禅那中完全无法移动,他无法让自己从这个禅那进入下一个,甚至无法让自己出定,他的一切控制力皆已短处。此外,禅修者的理解力也已经在深入的禅定总完全凝结,他根本无法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以后回顾时才能辨识出那是禅那。因此,在禅那中,禅修者非但无法移动,而不只自己身在何处,更遑论去处了。那么,禅那之间的移动是如何发生的呢?

  例如一座有一连串四个房间的住宅,地板很滑,禅修者小心翼翼的滑进去,他无法做出任何多余的动作,所以,假如他只以细微的动作滑入房间,滑到第一个房间就会停住。如果动作大一点,就可能滑到第二、三、四个房间。这比喻说明了在禅那间移动的实际情况。禅修者在禅那中不做任何控制,他若以很小的动作进入禅那,就只能停留在初禅,若动作大一些,则可能到达二、三、四禅。禅修者只能在禅那之外决定动作幅度的大小。

  此处的动作是指放下。禅修者应在进入禅那之前修习放下,知道成为心的自主意向或自然趋势。若他放下一点点,则会停留在初禅,若放下更多,便能到达二三四禅。但如果他在禅那中,就无法提高放下的动作强度。

  禅修者可通过回顾禅悦的经验,或通过辨识所谓执著的障碍,在禅那之外修习放下。在心发现放下的美妙时,放下的意向会增长。有时我会观想,瞧,心,瞧,放下时还会有更多的禅悦。我借此教导自己顽固的心。心将因此学会更坚定的放下,或可能认出使禅修者无法体验更深刻禅悦的障碍(各个层次的执著)。这样心放下的意志力将会提升。

  另一个了解禅修者怎样在禅那之间移动的方法是回想千瓣莲花在阳光下开放。初禅可比喻为很接近中心的一层花瓣,阳光温暖它们,使他们绽开,露出里面更芬芳的一层花瓣。同样,安定的念给予初禅以温暖,使之绽开,露出更令人愉悦的第二禅,依次类推。

  禅修者拥有更多禅那经验后,就可以做到有计划的在禅那之间移动,开始禅修时,他可以依照预定的时间进入特定的禅那,当然这种做法只适合熟悉目标且通晓路径的资深禅修者。然而,即使是老练的禅修者,也要依循一定的路径方可进入特定的禅那。例如进入第三禅,必须依次通过初禅二禅,只不过他的行进速度可能快很多。

  无色定

  在千瓣莲花的比喻中,最内层的花瓣中有四排代禅那,第八排是初禅,第七排是二禅,第六排是三禅,第五排是四禅,你可能会好奇,第一到四排代表什么?它们代表四无色定。佛陀从来不曾在经典中称这些无色定为禅那。

  四无色定包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延续了禅那所具有的以下特色,

  1、 心持续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以及对身体的一切认知

  2、 心持续长时间地如磐石般安定,无法形成任何思想或计划。

  3、 理解力被冻结,以致禅修者彼时很难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后才能恢复理解力。

  4、 第四禅清净的舍与年,同样是每个无色定的基础。

  前三禅皆以不同的形式的禅悦为觉知对象,第四禅以纯净安定的殊胜状态为觉知对象,而各无色定均以纯净的,对心的感知为觉知对象,我称其为“心的基地”(即意处),因为它们是无色定安住的心理平台。无色定越深入,这些静止的心的基地就变得越发细微和空寂。

  第四禅的念强大且稳定,只关注远离五入处世界的心一境性的圆满安定。在心一境性的状态中,出世间的感知已取代了世俗概念。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