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1

  ..续本文上一页  例如,当处于早期阶段的禅修者变得完全专注于当下,感知到时间的一境性时,出世间的时间感知将取代世俗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他完全专注于当下时,一方面感到时间消失,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掌控了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在当下,时间是无边的,也是不确定、空盒无量的。我们只有先明白此理,方能理解无限与空是无色定的两大内涵。

  空无边处

  从第四禅起,心能洞见圆满的安定,从而感知空间的绝对一境性,这是如实审视第四禅的一个要点,也是进入无色定的必经之道。在绝对一境性中,心所感知的空间是无限与空,类似某种无空间的状态,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空间——色,因此它与此后的禅定都称为无色定。

  识无边处定

  在空无边处,空间已经毫无意义,空间消失了,对识得绝对一境性的感知取代了对空间的绝对一境性的感知。意识被同事感知为无限与空、无量与无边界,禅修者已经进入第二无色定,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在识无边处,意识渐渐变得毫无意义,心在第二无色定专注于这一点时,对于意识的感知消失了,对空间的感知也早已消失,只剩下无所有的一境性,禅修者已进入第三那无色定,无所有处。对无所有的感知将完全充满内心,并同样无间断地持续更久。

  非想非非想处

  在无所有处,渐渐地连无也不存在了。若心能细微地觉知这一点,则无所有的感知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想非非想,若要具体描述这四无色定,我们只能说它是没有感知。在千瓣莲花的比喻中,这种状态代表最内排花瓣仍然封闭,而其它花瓣经完全展露,最中心的花瓣是最细微和最珍贵的,那就是著名的莲花心中的珍宝,涅槃。

  涅槃,灭一切想

  在非想非非想处,关于想的一切感知均以结束,意即一切觉受与感知均告灭尽,(涅槃),若心注意到这一点,它就会止息。当心再次开始觉知时,禅修者就已达到阿罗汉果或不来果。

  一切皆空

  另一个看待四种禅那与四无色定的方式,是观想他们的息灭顺序。进入初禅之道,是五入处的世界以及社体与一切造作者的息灭,初禅到第四禅之道,是可辨识乐与苦的那一部分心的息灭,第四禅到地四无色定之道,是心的其余活动(即觉知)几乎息灭,最后一步则是最后残余觉知的息灭。通过四种禅那与四无色定,禅修者先放下身体与五入处的世界,然后依次放下造作者、乐与苦,空间与意识等。放下一个对象时,该对象就会消失,息灭,若没有消失息灭,则表示他并未真正放下。通过放下一切可被觉知的对象,觉知者会止息,一切事物均息灭,心亦息灭。此处意识不再显现,地水火风都无法立足,名与色也完全摧毁。空、灭、涅槃,莲花心中的珍宝开始显现。

  本章禅那的探索,带领你踏上了从理论迈向修行的旅途,登上了高山的封顶禅那,又攻上了最高峰的无色定。这趟旅程似乎和今天的你毫不相干,但明天你会发现自己正向这条道路迈进,因此,今天就好好研习这张地图吧,(探索禅那的征程),对将来的你会很有帮助。

  这些禅那就好似丰富的金矿,只不过其中蕴含的是珍贵的智慧而非贵重金属,他们会提供原料,使人们开启慧眼,洞见涅槃,禅那时庄严佛教的珍宝,是不可或缺的觉悟。

  第四章 深观的本质

  观,常见,深观,罕见,观,令人欣慰,深观,充满挑战,有时甚至令人害怕。观,对于人们的个性有少许影响,深观,则会改变人们的生活。

  ……一位僧人告诉我,他在家修行时曾有过一次充满深刻禅悦的禅修经历,当时,他的心觉知身体消失,一切事物都静止不动,那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不仅挑战并颠覆了他先前对快乐的理解,还挑战了他的整个人生观,于是他出家求道。

  十正道

  十正道的作用在于教导我们禅修的道路与目标,其中包括增支部中著名的八正道,代表修行的过程,而另外两支,正智与正解脱,是指目标(修行的结果)。

  深观即正智,增支部明确指出,深观或正智的目标是禅那,正定。深观的结果必然是正解脱,也就是正觉。

  正智,如实智见

  在佛教经典中,正智或深观常被称为如实知见。许多人声称已经获得观并如实知见。但对于如实知见的内涵,他们之间却很少大臣共识。事实上,世间有许多宗教,而各宗教又有许多派别,各派都声称自己是如实知见,别派则否。甚至坚持无宗教信仰者也相信自己如实知见。

  为何观会引发如此争议呢?问题在于,只有少数人真的如实知见,而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便认为是观,是真理。请小心,即是你已经清楚地觉知,可是通过五根而觉知的事物也已是为取悦你而改头换面、修饰一新的了。

  ……我们每个人的视觉区域里都会有空洞,即盲点。我们是看不到这个空洞的,但心会以虚拟的事物填补它,只是我们看不到它这么做而已,所以,即便是真真切切被我们观察到的,也未必就是事物的实相。

  每当我们被贪欲诱惑或怒火中烧时,盲点便会瞬间出现,只是我们不自知。我们常常因为贪欲或期望而歪曲实相,以迎合自己的喜好。

  我们在愤怒时,同样可能只看见他人、伴侣甚至狗儿的过错。对于愤怒的心而言,事情的真相就是,我们的痛苦源自别人的过错。在佛教里,愤怒被称为暂时性发疯,它是危险地疾病,患病的我们自以为看到了事实真相,到那事实是自己的见解被扭曲了,我们所觉知的实相时经过修饰的。

  我们的自我总是与见解密不可分,以致若改变见解,承认自己的错误,自我就会感到受到威胁。因此我们愿意否认实相并扩大心中的盲点,反之,若要如实知见,则必须付出更大的勇气,放下自己珍爱的诸多见解,简言之,要洞见法,我们就必须放下最珍爱的观念,我见。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如实知见呢?又如何辨识深观与妄想的不同呢?答案就是抑制五障。

  五障与深观

  五障阻碍我们如实知见。五障指的是,贪欲、嗔念、昏眠、掉悔、疑。

  贪欲会扭曲实相以迎合我们的喜好。例如我第一次喝啤酒,觉得简直是令人作呕,但因为社会上的男性对啤酒几近崇拜,因此我很快便爱上了啤酒,啤酒的味道并未改变,只是我为了迎合自己的期望,改变了对味道的感知。性也是如此,随着社会潮流,性爱显得如此欢愉,但究竟性欢愉是食物的实相,还是贪欲的假造而使其看似这样呢?阿难尊者说,欲爱只不过是颠倒的感知(颠倒想)。

  第二障嗔念,是躲在否定背后的力量。我们讨厌老病死,因而抗拒他们,认为它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拒绝如实知见这身体的实相,而代之以谎言。我们憎恨与所爱者分离的现实,更愿意沉浸在他们始终与我们同在的幻想中。我们不喜欢知道实相,更愿意粉饰事实来欺骗自己。总之,实相往往不被我们接受,因此干脆下意识的排斥它,于是就形成嗔念,成为阻碍我们如实知见的主要障碍。

  第三昏眠,包括睡眠和昏沉,即身体上的嗜睡与心理上的昏沉。我们对它的感受犹如行走在黑暗中,一切事物皆模糊不可见。正如夜晚扭曲了事物的真相,昏眠的暗淡无光也同样扭曲了诸法实相。

  掉举和后悔,让我们无法完全地如实知见——心快速移动时,觉知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例如我的寺院坐落在山顶上,我一向驾车下山,一次,我决定步行下山,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过的熟悉而美丽的山坡和溪谷。过去被我疏忽的精美细节,一一呈现于眼前,清晰完美,令人愉悦。

  通过移动的车子向外张望,眼睛只能看见窗外风景的片段,而无法看到全景。而在慢步行走时,就有更多闲暇仔细欣赏身边的景致。同理,只有在心静止不动时,我们才能如实知见完整的实相。

  疑,佛陀将之比喻为在沙漠中迷路,没有路标也没有地图。疑阻碍如实知见,只因为人们不知该向哪儿看或该怎么看。于是,佛陀给了一份指示道路的地图,法,并将之记录在经典中世代流传。

  总之五障会导致妄想和无明,它阻碍人么如实知见,使人们只能看到被世俗见解扭曲的事物。我们多半看不到五障的运作方式,所以它才被称为无明。而当五障运作时,人们无法确定所觉知的对象是否实相,而只有暂时抑制了五障后,人们才可以信任观。因此若要实现一切有意义的观,尤其是深观,其先决条件就是长时间持续的去除五障。

  近行定——禅那的近邻

  通过禅那可以去处五障,但人们却无法再体验禅那时获得深观,因为禅那状态太安定,以致观的心理活动无法发生。然而,禅那经验有助于禅修者在退出禅那后,长时间有效抑制五障,使深观成为可能。

  退出禅那后,紧接着出现的禅修状态称为近行定。即禅那近邻的意思。在此状态中,五障已经完全沉滞达数小时,甚至更久。念超强,易于集中且无所畏惧,这是因为丧失了力量的五障遭到抑制。以佛陀的话来说,此时,心清净、明亮、离染、无瑕、顺服、敏捷、稳定,且趋于沉着。因此深观才有可能发生。

  即将进入初禅之前的阶段也是近行定,禅修者在此阶段处于临近初禅的状态,通常会感知自己能够长时间轻松的维持很美很安定的禅相,此时五障也已经被抑制。然而,禅那之前的近行定,其稳定性显然不如禅那之后的,因为禅那之前五障只是轻微的受到抑制,它们仍能轻易地溜回来,如果禅修者于此时随观法,将会失去近行定,五障也将重返,所以佛陀说此时不适合随观法。

  如佛陀在那罗伽波宁村经中所说,只要禅修者尚未达到初禅或更高的禅那,不满于厌倦就会伴随五障侵袭其心并驻留,但当他达到至少初禅的境界时,五障不满和厌倦就会渐渐消退,由此可见,深观需要抑制五障,深观也需要禅那。

  两位使者的故事

  该比喻记载在《紧叔迦经》……禅那排除了五障,而非观。禅那使心保持长时间的安定之后,紧随其后的近行定使观发…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