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0

  ..續本文上一頁失時,才可能完全領會水的一般意義。不只是造作者消失,那些看似顯而易見的情景也變成幻影或假象。

  第二禅摘要

  1、 無尋無伺、內等淨,來自初禅的晃動已經止息,起因是禅修者對禅悅的穩定性有強大的信心。

  2、 心一境性,圓滿的心一境性,起因是完全信任禅悅。禅修者通常將此覺知爲如磐石般不動或圓滿的叁昧。

  3、 定生喜樂,這是第二禅禅那的焦點,意即由止息內心一切活動而産生出世間的禅悅。

  4、 停止一切造作,造作者已完全消失。

  第叁禅

  當覺知者持續保持安定時,被覺知對象也會更加安定。切記,被覺知的對象在禅那中是心的鏡像,而心是覺知者,所以,首先是覺知者安定,然後才是鏡像逐漸安定。

  在前兩個禅那中,心的鏡像被認知爲禅悅,我們一直稱之爲喜與樂。然而在第叁禅中,心的鏡像已進入下一個安定的層次,到達一種完全不同的禅悅境界。

  喜消失了

  在第叁禅之前,一切禅悅都有共同之處,盡管它們由于不同的因而各有特色,那個共同之處是喜與樂的結合,因兩者總是在一起,猶如連體雙胞胎,所以試圖分開它們的做法既無意義,也不可能。正是這種結合,才使其成爲第叁禅之前的一切禅悅的共同特質。

  如今在第叁禅總,喜消失而只剩下樂,因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禅悅。只有在體驗過第叁禅之後,禅修者才可能知道樂事什麼,並進而得知喜是什麼。

  正念、正知、等舍

  一切禅那的體驗都是都是難以言傳的,層次越高,體驗越深刻,也難以描述----那些狀態多是超凡脫俗的。如果非要用語言來形容,我們只能說第叁禅的禅悅(即樂)。有更大的舒適感,更甯靜且更祥和。在佛教經典中,第叁禅的樂常伴隨正念、正知、等舍出現。然而根據《不斷經》所說,所有的禅那中都會出現這些特質,因此我認爲,第叁禅之所以強調這叁種特色,是爲了指出在這個非常深入的禅那中,禅修者非常的正念、正知且安定,能保持靜止的觀察,這就是“等舍”的根本意涵。

  依然如磐石般安定

  第叁禅能夠保持圓滿的叁昧,如磐石般安定,無造作者以及遠離五入處的世界,于是禅悅的本質提升至新的層次,從而與第二禅區別開來,成爲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禅悅。因此,佛陀所描述的第叁禅便是住于禅悅中,正念、直觀。

  第叁禅摘要

  1、 禅悅已分家,喜,這個比較粗糙的部分消失了。

  2、 留存的禅悅,樂,呈現正念、正知、等舍的特質。

  3、 一如第二禅,如磐石般絕對安定,且無造作者。

  第四禅

  當覺知者的安定使被覺知對象靜止時,禅悅前叁禅的核心特色,在禅修者進入第四禅時將會再次發生變化,這次變化更徹底——樂完全消失,只剩下覺知者維持正念于絕對的安定之中。

  從第四禅的觀點來看,此前禅那中的禅悅其實是樂的殘存,而當那些禅悅消退後,只剩下深刻的安定時,就標志著第四禅的到來。在第四禅中,禅修著感受不到樂或苦,其內心最深處感到完全靜止,完全平衡,就像處于甯靜的暴風眼中,無任何事物在旁邊擾動,此時禅修者會産生圓滿的安定與覺知,佛陀稱此爲舍念清淨。

  第四禅的安定,完全不同于世上可感知的其它安定,它只有在經曆過前叁種禅那之後才可能被覺知。事後要證實禅修者所覺知的靜止與安定確實屬于第四禅,唯一的方式即先經曆前叁禅。此外,禅修者在第四禅中的狀態實在是太安定了,以致他可以維持這種狀態達數小時,而且體驗的時間不可能縮短。雖然在第四禅中,喜與樂已止息,只剩下圓滿的安定,但事後當禅修者回顧這種經曆時,卻會感到無比愉悅,它被視爲最棒的禅悅,是無上禅悅之禅悅。

  第四禅摘要

  1、 樂消失

  2、 極爲持久且不變,禅修者感覺到圓滿的安定(只有經曆過前叁禅才可能達成)。

  3、 與第二第叁禅相似,如磐石般安定,且無造作者。

  4、 完全遠離五入處的世界以及對身體的感知。

  佛陀對四種禅那的比喻

  佛陀對四種禅那有生動的比喻,這裏常用的一個巴利語關鍵詞是kaya。它的意思與身相當,也指除身體之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心關于身體方面的感知——名身,在禅那中,五入處都不運作,那意味著已經沒有了身體方面的感知。因此,當佛陀在這四個比喻中說“他全身沒有一個部分不被喜樂等覆蓋,便可截石位他全部的名身經曆,沒有一個不被喜樂等覆蓋。

  初禅好似泥球,相當于肥皂,浸泡泥球的水適量,不多也不少。泥球意味著強大的心,其中正念已局限在由晃動,尋與伺,創造出來的區域內。這裏的水相當于徹底遠離五入處世界的禅悅,泥球完全被水覆蓋,象征著心已感受到強大的禅悅。正如水一樣,禅悅與禅悅是彼此相續,不會間斷的,水不過量,因此不會外漏,這是形容禅悅一直籠罩著心並融入心,且永遠不會從心的領域外泄至五入處的世界。

  第二禅好似一池泉水,只有內在的湧泉注入,無外來水進入。池子代表心,沒有外來水進入,指心遠離外界的影響,連造作者也無法進入此禅那,這種密閉性是第二禅如磐石般安定的因。內在湧泉注入水池,代表內等淨,即內在對于第二禅禅悅的信心,它使心完全放下,清涼入定,不再做任何移動。清涼代表禅悅本身,它從叁昧生起,入定,進而遍布整個心靈,且整個禅那期間皆不變。

  第叁禅好似蓮花在水池中茁壯成長,水象征禅悅,蓮花代表禅那中的心,水可以使蓮花的花瓣和葉子感到清涼,但永遠無法滲入蓮花中。因爲所有水珠都會滾落。清涼代表樂,滋潤代表喜。就如蓮花浸在水中一般,第叁禅中的心只覺知樂(清涼)而喜(濕潤)不會滲入。第叁禅中,心持續經曆如磐石般的安定,永遠不會向外移動,就如蓮花永遠浸在水中一樣。如同池水使蓮花茁壯成長,第叁禅的禅悅支撐著位于其中的心,此外,如同蓮花從頭到尾徹底浸潤在池水中一樣,第叁禅獨一無二的禅悅也始終遍布其中。

  第四禅好比人從頭到腳蓋上一塊幹淨的白布,人代表心,布代表完全清淨的舍與念,他麼是第四禅的標記。第四禅的心是無垢的,如白布般潔淨——完全安定與等舍,毫無瑕疵。這種絕對的清淨與安定,始終遍布全身,就如白布從頭到腳完全覆蓋人的身體一般。

  禅那間的移動

  如先前所說,行者在禅那中完全無法移動,他無法讓自己從這個禅那進入下一個,甚至無法讓自己出定,他的一切控製力皆已短處。此外,禅修者的理解力也已經在深入的禅定總完全凝結,他根本無法覺知自己的經曆,只有在出定以後回顧時才能辨識出那是禅那。因此,在禅那中,禅修者非但無法移動,而不只自己身在何處,更遑論去處了。那麼,禅那之間的移動是如何發生的呢?

  例如一座有一連串四個房間的住宅,地板很滑,禅修者小心翼翼的滑進去,他無法做出任何多余的動作,所以,假如他只以細微的動作滑入房間,滑到第一個房間就會停住。如果動作大一點,就可能滑到第二、叁、四個房間。這比喻說明了在禅那間移動的實際情況。禅修者在禅那中不做任何控製,他若以很小的動作進入禅那,就只能停留在初禅,若動作大一些,則可能到達二、叁、四禅。禅修者只能在禅那之外決定動作幅度的大小。

  此處的動作是指放下。禅修者應在進入禅那之前修習放下,知道成爲心的自主意向或自然趨勢。若他放下一點點,則會停留在初禅,若放下更多,便能到達二叁四禅。但如果他在禅那中,就無法提高放下的動作強度。

  禅修者可通過回顧禅悅的經驗,或通過辨識所謂執著的障礙,在禅那之外修習放下。在心發現放下的美妙時,放下的意向會增長。有時我會觀想,瞧,心,瞧,放下時還會有更多的禅悅。我借此教導自己頑固的心。心將因此學會更堅定的放下,或可能認出使禅修者無法體驗更深刻禅悅的障礙(各個層次的執著)。這樣心放下的意志力將會提升。

  另一個了解禅修者怎樣在禅那之間移動的方法是回想千瓣蓮花在陽光下開放。初禅可比喻爲很接近中心的一層花瓣,陽光溫暖它們,使他們綻開,露出裏面更芬芳的一層花瓣。同樣,安定的念給予初禅以溫暖,使之綻開,露出更令人愉悅的第二禅,依次類推。

  禅修者擁有更多禅那經驗後,就可以做到有計劃的在禅那之間移動,開始禅修時,他可以依照預定的時間進入特定的禅那,當然這種做法只適合熟悉目標且通曉路徑的資深禅修者。然而,即使是老練的禅修者,也要依循一定的路徑方可進入特定的禅那。例如進入第叁禅,必須依次通過初禅二禅,只不過他的行進速度可能快很多。

  無色定

  在千瓣蓮花的比喻中,最內層的花瓣中有四排代禅那,第八排是初禅,第七排是二禅,第六排是叁禅,第五排是四禅,你可能會好奇,第一到四排代表什麼?它們代表四無色定。佛陀從來不曾在經典中稱這些無色定爲禅那。

  四無色定包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定。四無色定延續了禅那所具有的以下特色,

  1、 心持續遠離五入處的世界以及對身體的一切認知

  2、 心持續長時間地如磐石般安定,無法形成任何思想或計劃。

  3、 理解力被凍結,以致禅修者彼時很難覺知自己的經曆,只有在出定後才能恢複理解力。

  4、 第四禅清淨的舍與年,同樣是每個無色定的基礎。

  前叁禅皆以不同的形式的禅悅爲覺知對象,第四禅以純淨安定的殊勝狀態爲覺知對象,而各無色定均以純淨的,對心的感知爲覺知對象,我稱其爲“心的基地”(即意處),因爲它們是無色定安住的心理平臺。無色定越深入,這些靜止的心的基地就變得越發細微和空寂。

  第四禅的念強大且穩定,只關注遠離五入處世界的心一境性的圓滿安定。在心一境性的狀態中,出世間的感知已取代了世俗概念。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