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不可思议,禅修者往往会纳闷,我是否可能具备如此强大的力量,来接受这样巨大的喜悦?但这确实是可能的,他完全可以领受无限的禅悦。接着,禅相爆炸,使人沉浸在更大的禅悦中,或潜入光芒四射的狂喜中心,若禅修者能够持续呆在那里,便已经进入禅那。
使禅相发亮
……禅相是内心影像的反射,当其模糊甚至出现污秽时,意味着禅修者的心是模糊或污秽的,原因可能是他进来嗔怒或骄慢,以致犯了戒。
在此禅修阶段,行者直接观察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自欺的机会。行者总是可以如实的照见自心,因此禅相若出现模糊或垢染,就表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戒净化自己的行为,只说慈悲之言修习布施且无私利他,从禅相出现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持戒是禅修成功的必要元素。
最容易进步和禅修成果卓著的人都是心灵纯净的人。他们是喜欢布施者,绝不容许自己伤害他人,他们总是轻声细语,音调柔和快乐,纯真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拥有美丽的心境,当他么达到此禅修阶段时,禅相就会呈现在他们心中,而后轻松的带领他们达到禅那。
生活骄纵与堕落的行者是不可能轻易完成禅修的。与之相反,修习净戒与增长悲心者则可轻松完成禅修。因此,使模糊污秽的禅相发亮的最佳做法是,净化禅修之外的行为。
然而,如果禅修者的日常行为布施太逾越规矩,那么在禅修当中污秽的禅相就可以自行发亮。禅相的大部分领域可能比较模糊晦暗,但最总信的部分总是最明亮和最纯净的,而且,尽管禅相的其他部分既僵硬又难以接触,中心部分确实柔软的。当行者专注于中心,中心部分就会像气球般膨胀开来,形成第二个更纯净更明亮的禅相。当再度深入第二个禅相的中心,又会膨胀出比前一个更纯净明亮的第三个禅相。如此凝视中心,可以有效擦亮禅相,行者理应如此持续,直到禅相变得光辉灿烂。
行者如在生活中养成挑剔之心,惯于到处挑毛病,便很难觅得模糊禅相的美丽中心并专注其中。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挑出诸事的缺失。若要他忽略禅相终所有污秽及模糊地部分,而只专注与美丽的中心,便违背了他的习气,这再次说明生活中的不良态度对达到禅那的阻碍有多大,当禅修者渐渐变得宽容时,才能做到既不消极迷茫也不激进亢奋,而是平和地接受,也才能在模糊与污秽的禅相终看见中心部分的美丽。
要想进入禅那,一定得先看到光明辉耀的禅相,模糊与污秽的禅相就如同中途抛锚的破旧老爷车。如果你不去擦亮模糊地禅相,它通常会很快消失。
因此禅修者倘若无法使禅相发亮,就得回到美丽的呼吸阶段,在那里积累更多的能量,产生随着呼吸而来的更大的喜悦,随后,在下一次呼吸消失时生起的禅相将不再是模糊地。
使禅相稳定
当禅相非常明亮时,它往往会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其至美,无论禅相的颜色如何,它都比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丰富千倍,如此惊人的美将会俘获禅修者的注意力,使禅相得以维持。禅相越美,它就越可能稳定而不变动。
因此,依照上一节的解释,稳定禅相使其长久安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使它发亮。然而有些明亮的禅相依然无法持久,就如清朗夜空中的流星般光耀一瞬。这些禅相有力量,却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为了稳住这类禅相,禅修者最好能明确分散禅相光辉的两个敌人是恐惧或兴奋。在这两个敌人当中,恐惧更为常见,那是禅修者在发现某事物比自身更强大后的本能反应,而禅相所呈现的巨大力量和美丽也常会让人感到害怕,禅修者会因害怕在禅相面前丧失自我而感到惊慌。然而只要行者能放下自我并信任禅相,就能充满喜悦的悠游其中。此时会体验到超俗的禅悦,对于自我的执着则会消失,最后只留下真实的解脱感。
那些了解佛陀无我教法的人,将会比较容易超越恐惧而接受禅相。他们知道没必要保护什么因而能放下控制,以无我的心态享受禅相的美丽与力量,禅相因此得以安定,此外,那些无法体会无我真谛的人,则可通过觉知更有力的禅悦来克服这种恐惧。
我们可用小孩子和游泳池的比喻来解释上述观点,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第一次看到游泳池当然会感到害怕,因为那对他是陌生的。但是当他试探性的和水接触,尝试在水中玩耍后,就会发现其实很安全,甚至会很喜欢在水中游戏。同样,当恐惧随着强大的禅相生起,行者应在禅相终稍微停留一会儿,然后回想那种感觉。当然,身处美丽禅相中的感觉很好,而且下一次体验到这种禅相的感觉会更好,这样行者必然停留更长时间,而经过逐步尝试,行者的自信心会增强,喜悦的期盼渐渐取代了恐惧,此后当禅相生起行者便会立刻跳入并沉浸其中,甚至乐不可支。
在此阶段克服恐惧的另一个方法是举行一个给予信心的心灵小仪式(最好在恐惧感还不是太强的时候举行)。这就好比到目前为止,禅修者一直是自己的禅修之车的驾驶者,但此刻之后开始将控制权转交给禅相。可以观想自己向强大的禅相递交一串钥匙,就好像让信任的朋友接手开自己的车子一样,通过观想递交钥匙的姿态,行者将实现控制权的转移并赋予禅相完全的信任。这种信心的转移,使禅相与其后续的深化禅修更为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贯通整条禅修之道的主轴便是,禅修者再一次给予觉知者信任,而不再相信造作者。禅修者从一开始就修习被动的觉知,即维持郑奶奶,清楚地觉知禅修对象但对其完全不干预。随着禅修的不断精进和信心的逐渐提升,造作者消失,觉知者的能量则不断增强。
当禅修者学会观察如呼吸之类的普通现象二不加干预时,接下来的观察对象便会更吸引人(如美丽的呼吸),禅修者所修习的被动的觉知如果通过了这个考验,接下来最艰巨的挑战对象,禅相便会出现在面前,那是最后一关考验。假如禅修者干预禅相并试图控制,无论干预程度如何轻微,都无法通过最后的考验,只有回到美丽的呼吸阶段重修。
禅修的经验越丰富禅修者就越能领会觉知时要放下一切造作,当此技巧纯熟时,他就很容易通过最后的考验,以美的被动觉知稳住禅相。
镜子的比喻同样适用于此处,当你观察镜中的影像时,影像在移动,那是因为你并未静止,想靠固定镜子来稳住影像是无效的,如果你尝试这么做,镜中的影像反而会动的更厉害。只有观者静止,影像才会静止。
同理,禅相是心的反射,是觉知者的影像,当禅相移动,那是因为觉知者在移动,当行者了解到这一点,就会专注于觉知者,让它静下来,觉知者不动,禅相也随之不动。
禅相不稳定的另一个敌人是兴奋,亦即我所说的哇的反应。禅修成功时,有惊人的事物出现,行者会感到兴奋,尤其当比太阳更亮,比奇花美的美妙禅相初次出现时,心经常会发出哇的惊叹。但美丽的禅相一旦受此惊扰,便会立即退离且久久不肯返回。……因此,切记此时念一定要保持平静,只有这样当美丽的呼吸与喜乐结束在心中的活动时,美丽的禅相才会小心翼翼的进入心中嬉戏。记住,当强大美丽的禅相出现时,请试着像阿姜查那样,绝对静止的坐在远处观察。随后,行者会看到奇异美妙的禅相在心中嬉戏,直到它准备好带领行者进入禅那。
进入禅那
禅相稳定且辉耀之时,行者正处于禅那的入口,他必须训练自己耐心等候,静止不动,直到进入禅那的因缘成熟,但在此阶段,有些行者会因为忍不住窥视禅相边缘而犯下扰乱全程的错误。
一旦禅相稳定且明亮,禅修者肯那个会对它的形状或尺寸感兴趣,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是清晰地还是模糊地?它是小的还是大的?当它观察边缘时,念便失去了一境性。因为边缘是介于禅相中心与外界之间的二元地带,二元性是一境性的对立面,若去观察边缘,禅相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可能消失。行者应该将正念保持在禅相的中心,远离边缘。直到所有关于边缘的感知全部消失,并融入非二元性的一境性为止。
此外,禅修者倘若试图扩大或缩小禅相,他同样可能会失去根本的一境性。若扩大与收缩禅相涉及有关尺寸的感知,由于又牵涉到禅相边缘与外界的觉知,于是因为这种无益的扩大与收缩,禅修者在此掉进二元的陷阱,并失去一境性。因此当禅相稳定且明亮时,必须安忍静止不动,待喜乐与心一境性不断增长,并累积起足够的能量时,就会带领行者进入禅那。
《增支部》中有一段常被引用且与此处讨论有关的经文:
诸比丘,此心光明,但被杂染所污,世俗凡夫未如实了知此事,故其心无法增上。
诸比丘,此心光明,并已解脱杂染,声闻圣弟子如实了知此事,故其心得以增上。
在美丽且稳定的禅相阶段,禅相辉耀,无比光明。一如先前所述,禅相是心的反射,行者体验到如此的禅相,会认出其为上述增支部经文所说的光明(或辉耀)心。这是因为心已经解脱杂染(即五障),此事禅修者已然明了此禅相(解脱五障的光明心)是禅那的入口,于是真正了解了,心增上的意思。
禅相辉耀且稳定时,它的能量逐渐累积,变得更加安定,而当这种安定 增强到极致时,喜与乐也随之增强,禅相的亮度也会增加。若此时行者能保持正念,专注于禅相的最中心,借此维持心一境性,则其能令可达到顶点,随后便进入了禅那。
溜溜球禅那
毫无经验的行者有时夜壶进入禅相,他的正念会被立即弹回起始处,类似玩具溜溜球。那不是真的禅那,因为它并不持久,但已非常接近真的禅那,导致念被反弹的敌人是前面提到的兴奋,这种反应不难理解,因为在禅相终体验到的喜悦已经超乎想象,……过去自己认为无比美好的爱情和感官愉悦完全不足以比较。甚至在这种禅那消退后还会欣喜落泪。因此,禅修初学者初次体验溜溜球禅那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还要经过很多历练,才能处理这种巨大而强雷的禅悦。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他修行过程中…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