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7

  ..续本文上一页美的画面。放下已产生许多快乐,以致禅修者能超越本能的厌恶,看到了充满喜乐的画面。

  若喜与乐并未生起,那可能是因为哦我们过于急躁,不够知足,结果欲速不达。此时我们应该观想五障的前两支,贪欲使注意力转移到贪爱的对象,因而偏离呼吸,陈晖则会挑剔呼吸的经验,这种不满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呼吸。知足便是介于贪欲和嗔念之间的中道,它使正念可以在呼吸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生起喜与乐。

  定之道

  定是指不动,由于意志会造成心的移动,因此要体验定,我们必须去除一切意志、造作和控制。当你抓住一片树叶,尽全力让它保持静止,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无法成功。然而,当你不碰树叶,只是保护它不受风吹,那么树叶自会达到安定。你同样无法再意志力的钳制下抓住心而借此达到定,但若去除心中移动的因——意志,心很快自会安定。

  因此我们无法凭借意志让心定下来,定之道在于放下,并通过放下产生喜与乐,一旦美丽的呼吸伴随着愉悦出现,意志就会变得多余和毫无意义,以内念喜欢与美丽的呼吸同在,此时心自然会安定。

  定的出现会增进喜与乐,喜与乐的加深反过来会更轻松的增强定,这过程只要持续不中断,就会一直发展到禅那境界,彼时定是深奥的,喜与乐也是极强的。

  第二章 禅那2,禅悦增上

  禅相,进入禅那之前的最后阶段

  当呼吸消失且内心充满愉悦时,禅相通常会出现。此前我们曾简短讨论过禅相极其特征,这里将深入探讨。在禅修的脉络中,禅相是指心中出现美丽的光。需要先声明的是,禅相并非外在之物,并非眼根可见,在此禅修阶段,眼根并无运作,禅相实为纯净的心理现象,为意根所觉知,不过它们通常被感知为光。

  感知努力想要诠释禅相这类纯净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的感知只能以我们能够了解的词汇来诠释这种经历,它非常依赖于比较,只有借用先前类似的经历来诠释这种新的经历。

  只不过,纯净的心理现象是难得一遇的,以致感知很难找到任何可以与这种全新的经历相比的事物。这就是禅相看起来和奇怪的原因——我们从未体验过禅相,但在我们过去的经历中,最接近禅相的现象就是光,例如黑暗中的手电筒、夜空的满月等。这些比喻虽不圆满,当你多少有些相似,于是被感知所接受,禅相终被诠释为光。

  所有体验过禅的人都有相同的觉受,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发现。不同的恶知识禅修者诠释那段经历的方式,有人看见纯净的白光,有人认为是金黄色或深蓝色的,有人看见一个圆圈或椭圆形,有人看见清晰地轮廓,有人则看到模糊地边缘。

  其实禅相可能是任何形状的,一般人都会根据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赋予禅相特定的颜色与形状。

  当禅相太早出现时

  有时禅修者在很早的禅修阶段就能觉知光一般的禅相。然而,除了造诣深厚的禅修者,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禅相都很不稳定,而且出现得不合时宜,我们若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就会一事无成。最好是将之忽略,继续专注于早期禅修阶段的主要任务。

  当禅相在美丽的呼吸阶段出现时,呼吸尚未消失,这时的禅相同样是不稳定的,它将扰乱禅修者,使其无法持续专注的觉知美丽的呼吸。我们若在此时把注意力转向禅相,通常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因为心尚未精细到可以持守细微的禅相。所以,此时最好忽略禅相,并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美丽的呼吸上。我们这样做后,禅相通常都会再度出现,而且更强、更亮。请再次忽略它,当它第三度返回时,会更加强大更明亮,还请继续忽略它,重新专注于呼吸,这样修行,最后必然会有极为强大且明亮的禅相闯入你的觉知,此时你便可仔细观察。

  事实上,足够强大的禅相很难被忽略,它通常会带领你进入禅那。上述情况类似有访客瞧你的们,你不搭理,它会暂时走开,但有时他会再度敲门,更大声、更持久,你仍然不搭理,过一会,他会更大声更猛烈的敲门,这时,你便可以确定那是你的好友,于是你打开门和他共度欢聚的时光。

  以下忠告只适用于禅那经验丰富的人,为了教学的完整性列在这里:当你进入禅那的技巧已经纯熟,且最近刚体验过禅那时,心会非常平静且强大,甚至在开始禅修前,便可跳过很多障碍,因此几乎能在开始禅修后立即觉知禅相,这时的心很熟悉禅相并热衷于持守它们,于是可以直接跃入禅相并安住其中,达到禅那。对于这种情况,禅相越早生起越好。

  当禅相不出现时

  在某些禅修中,呼吸消失后并未出现禅相,心中没有出现光,取而代之的是安定、空和无的深刻感受,这可能是很有益的状态,不该忽视它。此外,这种状态虽然精妙,却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它是个死胡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跳过此阶段,最终生起禅相,并趋入禅那。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态,是因为行者并未感受到通常会伴随着呼吸而来的喜与乐,自然无法产生清晰地美丽心境,念也就无法依止。明白此理后,行者只需在觉知呼吸时注意捕捉喜与乐,并努力强化,直到它增长为强烈的美感为止。例如,你可以将呼吸看做曾共度美好时光的亲密老友。回想那些快乐时光会带给你喜悦,而喜悦会让你觉得呼吸很美。无论禅修者用何种方法,只要明确无误地专注于随着呼吸而来的美丽心境,禅相就会自行出现,并且逐渐变得明亮。别畏惧禅修中的愉悦,它很重要!你理应欣喜,对美丽的呼吸欣喜是禅修之道的精华部分,因此当愉悦伴随呼吸生起,请像对待珍宝般珍惜保护它。

  另一个禅相不生起的原因是,行者未向觉知者投入足够的能量,如前所释,愉悦是通过使能量流入觉知者而产生的。我们大多数的能量都流失在造作中——计划回忆控制和思想。若行者将能量从造作者中抽出,并全部导入觉知者或自己的观察力中,心就会亮起来,充满喜悦的能量。在呼吸消失后,当禅修者感到非常愉悦或拥有强大的喜乐时,禅相便会出现。

  然而,若呼吸消失而依然无任何禅相生起,此时禅修者必须小心,注意别让自己陷入不满。不满会削弱既存的喜与乐,并令心陷入掉举,使禅相的生起更加困难。所以禅修者必须安忍知足,并注意始终保持知足之心,届时愉悦便会生起,当愉悦的力量增强时,禅相便会出现。

  当呼吸消失时另一个生起禅相的有效方法是,更敏锐的专注当下。觉知当下是这套禅修方法的第一个阶段,应在一开始便安立。但在修行中,随着禅修的进步,行者会转而注意其他事物,对当下的觉知可能会变得有点松懈。这时,禅修者的正念可能变成散布于当下而非准确地集中于一点。只要觉察出此问题,禅修者很容易就能做出调整,并精准地将正念维持在焦点处,就如调整透镜,原本有点模糊的影像就会立即变得清晰。当正念准确地集中于当下时,它会更有力量。喜与乐随之出现,禅相也随之而来。

  辨识无用的禅相

  以感知光的方式修习禅相很有效。这些光禅相是引领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佳工具,而使用受禅相有可能进入禅那,但很难。这里所说的受禅相,是指某些禅修者未看到光,而只是感受到心中的禅悦。我们必须谨记,此时这种禅悦 已超越触入处(五外入处的最后一个),其感受完全是由意根(意入处)生起的心理觉知对象,却被感知为类似身体触感的觉受。这虽然是真实的禅相,但我们很难运用这类禅相达到禅那。建议禅修者们,若想达到禅那最好能辨识这些无用的禅相,以免浪费时间,并专注修习光禅相。

  第一种禅相,有时我们心中会清楚呈现完整的景象,可能是风景建筑熟人或陌生人,这些画面也许相当吸引人,到那它们既无用处也无意义,行者不应误认为这就是实相。据我的经验,这各阶段生起的画面是故弄玄虚且全不可信的,只是错综复杂的心的反射而已。若时间充足,行者可稍事停留,但最好不去理会那些画面,重新回到美丽的呼吸。在呼吸消失之前,心应该安静下来,回归单纯的境界。禅修者持续观察美丽的呼吸并保持长时间不受干扰,就是在单纯境界中修行。当呼吸消失,能够引导你进入禅那的禅相就会出现。

  第二种禅相,可称为烟火禅相,它虽然没有那么精巧,到那仍然很复杂,顾名思义,由很多闪烁的火光构成,但不会持久,而且在同一时间内可能会有五颜六色的火光出现,令人烟火缭乱。这烟火禅相同样是心依然杂乱且不稳定的征象,行者同样应尽快重新专注呼吸,并增长一境性与止。

  第三种禅相被称为害羞的禅相:就好像一道电光快速闪现又随即消失,片刻后在此闪现,每次都只持续一两秒。这种禅相能激励人心,它显示了心的一境性,是喜乐变得强大的征象。但假若电光无法持续闪现,则表明止的程度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行者无需立即返回美丽的呼吸阶段,而是应耐心等待,以增长更多的止,让心更能接受非常害羞的禅相。害羞的禅相之所以消失,通常是因为心兴奋或恐惧而对这种禅相的到来反应过度。只要你修的止足够稳固,并自信完全不会反应过度,害羞的禅相就会回来,最终欣然被止心接纳,并维持较长的时间。

  第四种禅相是点禅相,宛若单纯有力而细微的光点,可以持续许多秒。这种禅相可能会很有用,它显示出极佳的一境性,止也足够,但还欠缺一些喜乐,此时行者只需温和的深入观察它,在它扩大的过程中,行者应持续专注于禅相的中心,而非其边缘或边缘之外。只要将正念准确地聚焦于点禅相的中心,观察力便会增强,喜与乐也会增长,很快,就会展现出最佳的禅相。

  最佳的禅相(最接近禅那)者,类似清朗夜空中的满月,当美丽的呼吸缓缓消失时,它便优雅的生起,起初的三四秒钟内,它渐渐地现身,而后安住,对心展现出纯净美丽的光芒。它在安住后会逐渐变得光亮,很快便会比正午的太阳更明亮辉耀,并散发出禅悦之美,成为你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东西——美到让你觉…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