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16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由于你别无选择!你只是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做此事出于自由意志,实际上,意志不是个人的行动,而是过程的最后产物。

  当超强念以最近的禅那体验为对象时,你将看见意志,即造作者在禅那中完全止息。它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随观一个不为个人意志左右但你又完全能够觉知的状态,将让你明白意志并非我、我的、或自性。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

  当我这么说时,有人会感到害怕,这种害怕是一种迹象,表明你很担心意志被取消。你肯那个会抗议,若没有自由意志,那人们怎么还会为证悟而精进呢?答案仍旧是,你别无选择。

  只有超强念有能力穿透恐惧所竖起的障碍,并如实地随观意志。如同千瓣莲花,代表了造作者的内层花瓣打开的那一刻,你惊讶的发现,此中并无人在造作这一切。意志是无我的,渴爱于此开始消散。

  随观情绪

  最后一个法是情绪。情绪是心的纹理,包括沮丧或兴奋,罪恶或宽恕,忧虑或平静,慈悲或憎恨等。情绪也是心的观察对象,是呈现在意识屏幕上的事物,且是这第四念处的一部分。

  ……

  当你被情绪蒙蔽时,会认为自己所追求的情绪是重要的、真实的,我的,你会沉浸其中,即使你所感受到的只是悲伤痛苦的情绪。为何人们明明知道那只是煽情的电影,却还要带着面巾纸却观看?因为他们执着于情绪,不想解脱。

  超强念集中于情绪之上,无论你是否想解脱,实相都会被揭开。你将认出自己喜好的情绪其实只是诱人上当的女妖。实际上,情绪只不过是心的观察对象,与你无关,你只有看清实相,才能摆脱情绪的专横统治。

  无论是五障、思想还是意志或情绪,只要它是心的对象,只要它出现在意识的屏幕上,便都能放在超强念的不间断且具有穿透力的光束下。你将会有完全超乎预期的领悟,并洞见到佛陀在菩提树下之所见。你将因而明白,意识屏幕上的这一切事件都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并非由谁来控制或操纵。这些心的对象是空、无我的,你若看穿这些假象,便已解脱,不再受任何心的对象的影响。

  佛陀承诺任何努力修习四念处者,都将会在七天之内达到不来或阿罗汉果。不妨试试看吧,按照佛陀的指示认真修习,努力增长有禅那产生的超强念,这样你就会直到普通的念诗多么微弱。请把心(觉知者)或思(意志、造作者)放在超强念的聚光灯下,勇敢地走出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等待不可预期的事情发生,但不必预测实相。耐心等待,直到千瓣莲花完全打开,露出核心,那将是无明的尽头,轮回的结束和念处的终点。

  

  第二部 禅悦与解脱

  第一章 禅那1,禅悦

  在原始佛教典籍中,用来表示禅修的词只有一个,就是禅那。……在禅那中,行者的心不动诸想,远离一切五入处,且焕发着超俗的禅悦之光。简而言之,若无禅那,就无佛教的禅修,也许这就是佛陀将正定(包括四种禅那)列为八圣道中最后一支的原因。

  佛陀的发现

  ……佛陀发现了禅那。禅那在佛陀出世之前并不为人所知,如果阿罗逻珈摩罗和郁陀珈罗摩梭教导佛陀的是真正的禅定,为何太子会发现这种方法无法达到涅槃,而放弃后重新寻找方法呢?

  另外,禅那在佛陀出世前不为人知的另一个理由是禅那的因,中道修行并不为人知。佛陀发现了中道,也就是八圣道,就如同发现了一条消隐多年的通往古城的道路。……八正道的最后阶段是正定,可见,佛陀发现的这条道路的最后阶段,至少有部分属于禅那。而无诤分别经中认为中道修行等同于追求禅那。行者不应追求苦行或五根之乐,而应追求中道。若修行者不追求苦行或五根之乐(欲乐)则必然是中道。这部经典又说,佛陀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快乐,而且他还将其定义为追求四种禅那。而最后的结论是,中道即追寻禅那。

  ……

  不应畏惧禅那

  ……

  即使到今日,仍有些禅修者认为,禅那这类会给人带来极大愉悦的事物是不可能导致苦灭的,因此依然畏惧禅那。然而,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反复提及,应该追求禅那的乐趣,而不是畏惧它。

  有些人劝导学生,不要追求禅那,理由是人们可能会执著于禅那,从而永远无法觉悟。

  在此必须指出,佛陀表述执著,用的词语是upadana,仅指对五入处世界的享乐或各种邪见(如我见)的执着,而不死指对于禅那善法的执着。

  简而言之,禅那时放下的状态,我们无法执著于放下,正如自由无法囚禁我们一样。我们可以沉浸于禅那中,沉浸于放下的禅悦中,受到误导的人么认为这就是执著,浴室大感到恐惧。

  佛陀在清净经中说,沉浸于禅那乐趣者,只会得到四种结果,入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也就是会得到四种解脱果位,因此,人们不应畏惧禅那。

  对一些禅修者来说,禅那似乎和自己的现实状况相距甚远,因而觉得和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如在地图上表示目的地一般,讨论这些高阶禅修状态会激励行者,更重要的是,让人事先了解遇到某些状况时该怎么做。而且,它能让人深入了解法,尤其是第三圣谛,苦灭。因此即使看似很遥远,讨论禅那也是值得的。

  对于禅修经验丰富的读者,这将有助于他们完成进入禅那的最后一跃。此外,当禅修者身处深奥的禅修状态时,他们会想要真正了解这些状态,印证佛陀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因此,鞥正确识别禅修阶位是很重要的。

  适当鼓舞自己也很重要,这种正面的情感可以鼓励修行者进一步放下。提前知道美好深奥的禅修状态,对于证悟也有助益。

  阅读了关于禅那的讨论,会在你的心田种下种子,终有一天,到了适当的实际,它会结果的。心知道它该怎么做。例如禅相生起时,心立即知道该如何做,事后回想,何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答案是,因为禅修者阅读过有关此类讨论的文字。

  因此,请别以为自己尚未达到禅那就觉得这些讨论无用,不论最终你达到那种程度,你都会感到此时的讨论内容是多么重要。

  美丽的呼吸:禅那之旅的起点

  以美丽的呼吸为起点,来展开这趟禅那之旅是最合适的,达到此阶段之前,心的觉知能力或稳定程度都还不够,不足以支持心进入更高层次的意识状态。但当你能不间断且长时间轻松的维持入出息念而感觉愉悦时,心便具备了强大的正念,此时你已经可以展开禅那之旅了。

  别畏惧禅修中的愉悦,这种快乐很重要。因此,当愉悦伴随呼吸生起时,请像对待珍宝般地珍惜、保护它。

  在美丽的呼吸阶段生起的愉悦,是把正念固定在呼吸上的粘着剂,它能使修行者维持正念,持续专注的观察呼吸,使正念自动停留在呼吸上,不再游走他处。

  若无愉悦的体验,心就会有一些不满,从而在修行者达到美丽的呼吸阶段之前就抽离正念,不再专注呼吸。此时,修行者保持入出息念的唯一方式,是努力维持意志,一旦进入美丽的呼吸阶段,心的不满就会消失,正念仍会持守,此时修行者便可放松控制,放下努力。

  就如汽油是推动汽车前进的燃料,不满则是推动心离开的燃料。当汽油用尽时,汽车缓缓停止,根本无需踩刹车。当不满的情绪耗尽时,美丽的呼吸生起,内心同样会缓缓地停驻,无需修行者使用意志力来刹车,心自然能达到定的境界。

  喜与乐

  在巴利语中,复合词piti-sukha是指喜与乐的结合。这些词可用于多种场合。但在禅修中,它指的是通过放下所产生的喜与乐。

  如同能通过燃料来区分不同的火,例如燃烧木材的火、燃烧油的火或野火,我们也可通过快乐的各种因来区分喜与乐。美丽的呼吸产生的喜与乐是因为放下过往的一切而带来的愉悦,因而不可能造成执着——我们不可能同时做到执着于放下。由美丽的呼吸产生的愉悦,其实已经有些脱离执着的明显迹象。

  生起喜与乐的缘由肯恩根识感官上的欢愉,个人成就或者放下,但这三种快乐的本质不同。

  有感官欢愉产生的快乐时热烈而刺激的,却会逐渐消退。由个人成就所产生的快乐是温暖充实的,但也会很快消退,最终只留下空洞虚无之感。由放下所产生的快乐则是清明而持久的,是真正的解脱。

  此外,有感官刺激产生的快乐会造成更强烈的欲望,使得快乐变得浮躁且专横,由个人成就产生的快乐会使人更加执着于控制,执着于追求个人权力,快乐也终将被这种执着扼杀。至于由放下产生的快乐,则会鼓励人们顺其自然,放下更多,清净无为,少去干涉,所以这种快乐是稳定且轻松的。

  若要禅修成功,认清快乐的不同类型相当重要。若入出息念所产生的快乐是属于感官欢愉的类型,例如肉体上波浪式的快感流过身体,但当你放松努力时,它便会迅速消失,只剩下疲倦和沉重。若快乐和成就感有关,哇,我终于获得一些禅修成就。它通常会衰变,会被造作者破坏,或被喜欢干涉他物的自我摧毁,但如果这是随着美丽的呼吸生起的快乐,是由放下所产生的,那么你会觉得根本不必为此说什么或作什么。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这种快乐的兄弟是解脱,姐妹则是安定。它的强度会以惊人的方式自性增长,宛如禅那花园中的花朵一般绽放。

  除了美丽的呼吸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禅修对象,包括慈、、身至念、遍等,此外,无论修习何种禅法,只要是以禅那为目标,都一定要经历从放下所产生的喜乐阶段。例如,禅修者修慈时,感受到全宇宙极美妙与无条件的爱,其内心会充满甜美的喜悦,这种喜与乐即生起于放下之时,此时的禅修者处于美丽慈心的阶段。有些禅修者专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通常是头盖骨,当深入到一定程度,正念停留在内心关于头盖骨的画面上时,头盖骨的画面会开始变白,直到发出极亮的白光,成为美丽的头盖骨。此时,由于放下,禅修者将感受到喜与乐,即便是某些修不净观的行者,如观察死尸的比丘,也能将原本令人厌恶的尸体,变成最…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