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你此生最快樂的體驗。
……
例如,當你終于償清買房貸款之後,爲了還債而必須經年累月努力工作的痛苦消失了,你也會因此感到無比高興。可見,人們體驗到的快樂常常源于先前所承受的痛苦的消逝。
步驟十六,觀舍遣
入出息念經的最後一步是隨觀舍遣。舍遣,在本文中是指舍棄此處的,而非彼處的。人們通常認爲佛教是出世的,但舍遣卻是舍棄內在的世間,舍棄造作者,甚至舍棄覺知者。你若非常仔細的觀察,將會發現在禅那中所發生的事,不只與外在世間無關,同時也和內在世間無關,尤其是脫離了造作者、意志、控製者。這樣觀見,你將體驗到快樂清淨解脫禅悅,即已找到滅苦之道。
以上所述是佛陀教導的修習入出息念的集中方法,這是一個完整的修行法門,從最簡單的于僻靜處舒適坐下開始,然後系念在前,且單純的觀察呼吸……一步接一步,都是你有能力付諸實踐的步驟,最後你將達到禅那的深奧禅悅境界。
當你退出禅那時,有四件事要注意,事物的無常或不確定性,事物的消逝,自我的息滅,以及舍遣此處的一切。你若在體驗禅那之後隨觀這些事物,有些事情就會接著發生。禅那是*而隨觀是火柴,當你把兩者湊在一起時就一定會燃起火焰。
希望你們都能體驗到這些所謂覺悟的美麗火焰。
第六章 四念處
這一章將解釋四念處,念的四個焦點,極其與先搶所說的禅修的關系。
首先,有些人宣稱修行念處是證悟的唯一道路,其實不然。根據佛陀的說法,證悟的唯一道路是通過八聖道,念處則是八聖道的第七支,如果只是修習一支,而忽略其它,不可能能證悟。正如烘焙蛋糕卻只用面粉一樣原料,那就等著餓肚子吧!
基于上述理由,本章解釋念處時,會把它放在八聖道的脈絡中,以說明對修習念處而言,八聖道中的其他七支是如何不可或缺和相輔相成的。
某些著作還宣稱念處修法乃是佛教首創,是佛陀第一無二的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念處是把念集中在身受心法等事物上,不論任何民族和宗教,總有智慧者明白要深入了解諸事物,必須先集中心念于該事物的各個層面上。
佛教首創的見解事修習禅那,以此來強化並大幅度提升正念。禅那的修習離不開微妙平衡的生活形態,此平衡成爲中道。中道常遭到苦行者與世俗之人的排斥。
修習念處的准備工作
英文中,念處通常譯爲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但更精准的翻譯應該是focuses of Mindfulness(念的焦點)。念處法直到禅修者應把念置于何處,念處則爲禅修者揭示應該觀照哪裏才能真正覺悟。
在現存的念處經版本中,佛陀說,若人這樣修習念處七日,將能證悟阿羅漢或不來果。然而許多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雖然已完成多次閉關,但卻依然沒有證悟。原因是並未使用正確的方法來修習。
佛陀共教導了兩種念處,第一種是在禅那的支持下,快速的達到證悟,第二種是尚未進入禅那,而直接生起寶貴的洞見,尤其是那些能讓你放下並趨近禅那,但還未得到正覺的洞見。本章主要講述第一種念處的修習。
修習念處先體驗禅那
經上說,修習念處者需要先“去除世間的貪愛與憂愁”,這是對于巴利語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這句話的常見翻譯。實際上,我認爲參考其他書籍再聯系上下文,可知這句話是指暫時去除五障。也就是說,修習念處的先決條件是去除五障。暫時去除五障是禅那的功能,凡是體驗過禅那的人都知道,退出禅那後正念是很強而且很容易維持的,這是五障不再幹擾的結果。
……
微弱的正念就如同在夜間出遊,你無法看的清楚。但有些人偏偏喜歡微弱的正念,因爲正念會揭露一些他們不想面對不想看清的真相。這喜人甯可沈迷在幻想中,以毒品麻醉自己,或借著忙碌來逃避清醒,只有極少數誠實的人有勇氣保持警醒。
念的力量
如果念有如光,則禅修會讓那光輝耀四方。當我還是泰國東北部國際森林寺的僧人時,曾在禅堂很平靜的行禅,目光停留在兩米前的水泥地上。後來,原本暗淡無光的水泥地表面竟然出現了極美的畫面,各種投影與紋理呈現出我所見過最美的圖案,真是令人難以置信,我真相切下那個斷面送去倫敦的泰特美術館,那可是件藝術品,但一兩個小時後,它再度恢複爲平凡無奇的水泥地。
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事,在強念中,心猶如百萬瓦特的探照燈,能讓人更深入照見當下所觀察的事物:普通水泥地成爲一件傑作,一片青草則散發出令人愉悅而閃亮的熒光綠暈,一根細枝則變成具有形狀顔色和結構的無窮宇宙。在強念的光照下,瑣碎變得深奧,凡俗化爲天堂。
去除五障即是如此。經書上說,五障削弱智慧,當五障消失時,那種體驗就如同透過已經清除汙垢和灰塵的擋風玻璃看東西,或用已經清除汙垢的耳朵聽聲音,或用已經消除疑惑的心去反省。當你親身體驗強念和弱念之間的差別時,你就會明了禅那對于念處的必要性。
禅那可以産生超強念,如果強念如同百萬瓦的探照燈,那麼禅那所産生的超強念就如同上兆瓦的太陽。假如你的目標是證悟,那麼超強念就是你所需要的工具,任何有過禅那體驗者,都會明白這個道理。弱念猶如以湯勺挖洞,強念便如同用鏟子挖洞,而超強念則類似用大型挖土機挖洞,運作一次就抵得上你用湯勺挖上好幾年。
千瓣蓮花
在此重提千瓣蓮花的比喻,是爲了說民該如何通過維持正念來揭露你的本質:你的心與身的本質。
回想一下,蓮花在夜晚合上所有的花瓣,直到清晨,第一道陽光開始溫暖花瓣,這是觸發蓮花張開花瓣的機製。溫暖的陽光持續照射,當第一層花瓣得到足夠的溫暖後,才能完全展露,一旦第一層打開後,陽光才能照到下一層,而隨著溫度的累積,下一層才能打開。以此類推,蓮花有多層的花瓣,因此完全開放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千瓣蓮花的開放,不僅需要很強的陽光提供高度的溫暖,還需要持續照射很長的時間,菜足以打開每層花瓣,直到露出核心處的名貴珍寶。
在此處,千瓣蓮花是對于這個身心,亦即你,或正坐在某處閱讀本書者的比喻。陽光猶如正念,你必須在身心上維持長時間,高強度的正念,才能讓最深層的花瓣打開,而五障就像烏雲或濃霧,如果他們存在,陽光就無法給予蓮花足夠的溫暖,你也就無法洞見身心的真相。
如果能生起強念,並將之保持在身心上,實相便開始顯現,你將看見完全不同的景象。過去你一直自以爲直到你是什麼,到那如今你才了解自己錯的太離譜,懂得太少,繁殖,如果無法生起強念,你就只能看見最外層的花瓣。
當你以此方式禅修時,所有的舊標簽都將消失,所有的舊觀念——過去你對自己的看法,別人對你的看法——都是外層的花瓣,是膚淺的,這些花瓣打開後會露出更深層的實相,你將看見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擁有從未有過的經驗,其內涵經超越你過去的所有認知。
我們此前的多數認知都來自學校或家人的教育,如,牛、狗、僧人、警察、思想、感受、意識等等,這些都是表面化的標簽與觀念,實相掩藏在這世俗認知的背後。
把它比喻爲千瓣蓮花,是因爲其中大約有千個實相,禅修者需花很多時間打坐,以揭開關于自己與世間的許多妄想和誤解。
佛陀教導說,痛苦的根源是無明,但並未說它很容易被揭開。禅修者需要以正念層層揭開無明的真實情況,就如陽光令蓮花花瓣綻放一樣。
禅修中營警惕一個危險,那就是高估自己的成就。有時維持身心的強念時,或許陽光已打開了蓮花的四十九瓣,你看見了第五十瓣。你心想,哇,這就是了,我終于證悟了蓮花的核心秘密。抱歉,還有九百五十瓣花瓣有待開啓呢!所以請小心,別輕易認爲自己完全證悟。
當第一千瓣花瓣打開,你將看見蓮花核心的珍寶,你知道那是什麼?它是空性,你在身心的核心看到了無價的空性珍寶,那完全超乎你的預期。空性的本質和任何其他所有的事物完全不同,它一無所有。要達到如此深入地階段,通常需要長久的維持在超強念的焦點上。
念處的目的
了解任何一種修行的目的,都有助于幫助自己修行成功。當你對目標有了清晰地了解,就更有可能成功。
修習念處的目的爲何?是看見“無我”,沒有自性,沒有我,也沒有任何事物屬于我,從而洞見無我,或蓮花心中的空性。謹記修習念處的目的,便能更清楚地掌握修習的方法。
小結
以下所列,便是成功修習念處所要做的准備工作
一, 除世貪憂,先通過修習禅那,去除五障。
二, 極念,擁有由禅那産生的超強念。
叁, 熱,維持超強念于念處。
四, 正知,謹記修習念處的目的是了悟無我。
接下來逐一介紹四念處的每一支。
身隨觀
念處經中一共提到14個關于身體的念處,分六大類,一,入出息,二,身體姿勢,叁,身體活動,四,身體組成,五,四界觀,六,屍體九觀。以下介紹除第五類之外的所有身念處。
入出息
……呼吸,在古代被視爲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幾乎等于自我或靈魂。
通過將超強念集中于呼吸,我們可以從中體驗到空,即不存在實體,只剩下純淨的呼吸。此外,在深度禅那中,我們可能經曆呼吸完全消失的階段,但不會危及生命。
我的老師阿姜查生病期間,常停止呼吸。新來的一個看護總是驚恐不已,陪護的比丘則請他放心,說那只是禅那的征象。在阿姜查停止呼吸的極端,他常抽血檢驗血氧濃度,發現他的血氧濃度總是維持正常值。實際上,在禅那中,禅修者體內的新陳代謝變得很慢,幾乎不消耗能量,因此短暫的停止呼吸並無關系。
你對呼吸的執著超乎自己的理解,念處將揭…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