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4

  ..续本文上一页沙粒的比喻中,禅修者不只看见沙滩是由彼此并无接触的个别沙粒所构成,还看见沙粒留在沙滩上的因果关系,他明白海洋是如何使沙粒沉积并带走它们,又如何使沙粒平整的遍布沙滩。

  当禅修者仔细观察清净心时,他也同样会看出造成心的因果关系,而了解渴爱与其同伴,思(意志)如何使个别心(刹那心)生起并带走它们,又如何染污心并使其填满每个空虚的空间,产生连续与永恒的假象。

  亲身洞见之后,禅修者将了解到,即是是清净心,也是因缘与无常的,它并非独立恒存的实体,也非无因而生。由此,禅修者已深观觉知者(心)不会永远留存。当维持刹那心的因停止时,意识流就会枯竭,它将完全止息,这就是般涅槃——完全寂灭。

  不必问清净心去了哪儿

  当云游僧婆蹉种问佛陀,阿罗汉死后他的清静心会怎样时,佛陀以火作比喻加以解释。火依赖燃料而燃烧,也就是因缘而起,当燃料耗尽,火就熄灭,那么火去了哪里?同样,阿罗汉入灭后,清净心去了哪里,这也是个无意义的问题。

  如我们先前所说,著名的比丘尼们是在看到油灯熄灭时才获得完全正觉的洞见。她们看见火与心的相似本质,都是因缘而生,就如火焰熄灭一般,心野必然涅槃。

  阿罗汉的清净心可以比喻为流星,千百万来,一块宇宙间的岩石或冰块一直绕着太阳系转,在或明或暗的洞见沿着轨道运行,就像识流(觉知者与造作者)一样千百万世地一直在流转。然后那块岩石或冰块撞到地球,进入大气层而成为明亮纯净的流星,放射光芒,燃烧后永远熄灭。就如我们所称的人遭遇真实法——深观造作者与觉知者的空性,心在光明辉耀中炽燃,散发某种智慧,然后迅速熄灭,永远熄灭。

  深观与念处

  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既是我们进入禅那的资粮,也是深观无我的方法。体验过禅那才能洞见无我,这正是为何在休息每一念处前都要去除五障的原因。如前所说,停止五障侵扰心并留驻是进入禅那的前提之一。禅修者需要借助禅那以增强正念,以便让深观生起。

  修行念处时,禅修者在随观诸现象的缘生缘灭后,将了解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过程,任何法都不应视为我、我的或者我自己。换言之,念处的功能是获取无我的洞见。

  本章特别注重第四与第三念处,因为这是最中心与最难进入的无明的巢穴,也是造作者与觉知者的住处。在第四念处可观照造作者缘起与性空的本质,而在第三念处则可深观觉知者无常与缘起的性质。

  阿姜查的总结

  ……一次,阿姜查洗完了蒸气浴,我恰好刚刚退出美妙的禅定,我在路上遇到他。他以成功的禅修者才有的眼神看着我,我猜他已察觉我放松的姿态和笑容,并推知我刚从禅那中出来,因此打算点化我。

  布拉姆,他问,声音如同利剑一般刺来,“为什么?”

  我犹豫了,我明白他在问什么,但我不知道答案。

  因此我答,我不知道,老师

  阿姜查严肃的表情松弛下来,他笑了

  这就是答案,他说,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答案就是没什么事。

  我目瞪口呆,深感震撼,这印象如此深刻,即使至今已二十余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阿姜查进一步追问:你明白吗?

  是的,老师。我很有信心的回答。

  不,你不明白。他笑着回答,然后离开了。

  这是我所认识的最慈悲最睿智的大师传授给我的,它总结了本章有关深观的所有内容。抱持由禅那所增强的正念,逼问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没什么事。

  你了解吗?

  不,你不了解。

  第六章 正觉,入流

  我所证得的法很奥妙,难以看见且难以了解,安定且殊胜,无法仅凭推理获得,微妙,是智者所体验,但这个时代的人喜欢执着,他们热衷于此,且乐在其中,这样的人很难看见其中真谛,即因缘与缘起,即诸行止息,无所得,断渴爱,离欲,灭,涅槃。

  ——佛陀

  虽然了悟涅槃的正觉很难获得,但是这并非不可能,即使是今天,还是有比丘体验过这个真实法。

  根据《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对云游僧须跋陀的教导,只要修行完整的正八道,便能成为入流者、一来者、不赖者、阿罗汉,但是如果少了期中一个道支,例如舍弃禅那(正定),只剩下七个道支,或是舍弃正语、正业、正命,只剩下五个道支,那么修行者将无法得到任何正觉。在今天,只有在少数坚持独身禁欲的僧团中,才找的到全心投入完整八圣道的修行者,也只有他们才能正觉。

  关于涅槃的错误描述

  不修行完整八正道,就难以达到正觉,这说法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真的,就如佛陀教导涅槃是灭,虽令人难以接受却是事实一样。本章将按照佛陀指示的教法,也就是依照精准与清晰的原则来解释正觉,并描述涅槃发生的最终过程。下面我们先说说关于涅槃的一些错误认知。

  庸俗化的涅槃

  现在常有人曲解涅槃的意涵以迎合大众,以使佛教能更融入社会。的确,当你只告诉人们他们想听的话时,教法就很容易被接受。此外,虚荣心也会诱使一些法师以迎合听众无明的方式来解释涅槃。这都会导致涅槃的庸俗化。

  在现代一些佛教著作中,正觉不过是被动接受事物表象(与退出禅那后对事物如实知见的情况截然不同),无为仅仅是唾手可得的刹那正念,于其中可以做任何事,无死状态(涅槃)只是非二元觉知、无分别肯定一切终将融为一体且有助益。于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成了浑浑噩噩的生活艺术,或在生命长河中随波逐流,以及否定苦是一切存在形式的本质。这就像精神失常的囚犯颂扬被监禁的生活,而非寻找逃离之道。这些庸俗化的法可能令人觉得温暖适意,但却贬抑了真实的涅槃。

  香蕉涅槃

  ……有些佛教老师只会说涅槃是不可说,或是最高实相,或一切存在的基础,或无限意识,或纯粹觉知。这些有关涅槃的模棱两可故作玄虚的定义纯属胡说八道。……佛教徒若不清楚涅槃的概念,是很尴尬的,这就像上了公交车却不知道它将驶向何方一样。而当非佛教徒的朋友请你描述佛教之旅的目的地时,情形会更尴尬——许多佛教徒只能含糊其词,以听来的神秘的玄妙语句哄骗听者。而听者如果不解其义,他们就可能认为它很深奥,并认为你很有智慧。

  这些对于涅槃的歪曲描述不坦率不正确,因此我称之为香蕉涅槃。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只有熟悉某事并经常亲身体验这件事时,才能够提供清晰详细且直观的描述,故作神秘则是说话者无知的明显表现。

  涅槃并不神秘

  在此,我给出关于涅槃的是哪个互为补充的描述:

  1、 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2、 涅槃是贪嗔痴的完全止息

  3、 涅槃是身与心的无余寂灭

  这三个叙述都出自佛教经典著述,是对涅槃的清晰且明确的描绘。一旦我们了解涅槃是什么,就很容易认出通往涅槃的道路。这时,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将变得异常清晰易解。

  最大的快乐

  佛陀说,涅槃是最大的快乐。这也许是对达到正觉最有助益的定义,率直且掷地有声,很能打动人心。它透露了过去二千六百年间世间男女努力追求涅槃的原因。我们都想要快乐,如果有人能提供最大的快乐,我们就会去追求。因此佛教一再教导我们如何才能越来越快乐,直到快乐的顶峰,涅槃。

  近来我在讲解佛陀的四圣谛时发现,若从苦谛开始讲起,听诊会纷纷掉头离开,他们已经从生活中了解得够多了,当然不想浪费时间去了解更多的痛苦,任何一个推销员都知道,第一印象最重要,所以我这样介绍四圣谛,乐,导致乐之道,苦,苦的因。

  这种教导方式本质上与佛陀的教导完全相同,只是讲解时重新安排顺序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有些人可能会称这样的安排为营销,但这只是为了强调佛教修行的目标,所以我将乐排在第一位。

  称涅槃为最大的快乐,也揭示了八圣道是不断增加的快乐之道,那些全心遵循此道者定会越来越快乐,如佛陀在无诤分别经中所说,人么应该知道怎样界定乐,知道之后,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在去追求乐。人们可以毫无畏惧的追求这种内在的快乐,禅那,直到达到最大的快乐。

  你所经历过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吸毒?爱情?音乐?看见孩子出生?你会发现,禅那之乐超过这一切,第一次禅那经验会粉碎过去所有有关快乐的概念,因为它能使你洞见什么才是真快乐。禅那并非最大的快乐,但已经非常接近,就如先前所说,佛陀称之为,正觉乐。从禅那处继续前进,最大的快乐即是涅槃。如果你想要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朝涅槃前进吧。

  贪嗔痴完全止息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把涅槃定义为贪嗔痴完全止息。

  有五个孩子在玩许愿游戏。第一个说,我想要一个冰激凌。

  第二个说,我想要一个冰激凌工厂,这样想吃就能吃。第三个接着说,我要十亿块钱。这样我可以买下冰激凌工厂糖果店和快餐店以及其它所有我想要的东西。第四个说,我有三个愿望,我用第一个愿望得到冰激凌工厂,第二个愿望得到十亿块钱,第三个愿望是我可以再许三个愿望!轮到第五个小孩,他才是最有智慧的,他说,我希望我能非常知足,永远不需要更多的愿望。

  最后一个孩子了解最大的快乐,——涅槃,它是贪嗔痴的止息,是最后的满足。

  世上有两种自由,贪欲的自由以及从贪欲中解脱的自由。第四个小孩的无限愿望代表了第一种自由,那是被唯物主义社会奉为生活最高目标的自由。现代政府努力要在财富权利和其它方面满足国民贪欲上的自由,然而人们大多都不满足。最后一个孩子的永恒知足象征第二种自由,只有如佛教一类的宗教派别,会尊崇这种解脱贪欲的自由。涅槃是第二种自由的完美形式,贪嗔痴的完全止息即是解脱一切贪欲,渴爱止息,安定,正觉。

  身与心的无余寂灭

  佛陀在世时连普通村民也了解涅槃的意义,因涅…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