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4

  ..續本文上一頁沙粒的比喻中,禅修者不只看見沙灘是由彼此並無接觸的個別沙粒所構成,還看見沙粒留在沙灘上的因果關系,他明白海洋是如何使沙粒沈積並帶走它們,又如何使沙粒平整的遍布沙灘。

  當禅修者仔細觀察清淨心時,他也同樣會看出造成心的因果關系,而了解渴愛與其同伴,思(意志)如何使個別心(刹那心)生起並帶走它們,又如何染汙心並使其填滿每個空虛的空間,産生連續與永恒的假象。

  親身洞見之後,禅修者將了解到,即是是清淨心,也是因緣與無常的,它並非獨立恒存的實體,也非無因而生。由此,禅修者已深觀覺知者(心)不會永遠留存。當維持刹那心的因停止時,意識流就會枯竭,它將完全止息,這就是般涅槃——完全寂滅。

  不必問清淨心去了哪兒

  當雲遊僧婆蹉種問佛陀,阿羅漢死後他的清靜心會怎樣時,佛陀以火作比喻加以解釋。火依賴燃料而燃燒,也就是因緣而起,當燃料耗盡,火就熄滅,那麼火去了哪裏?同樣,阿羅漢入滅後,清淨心去了哪裏,這也是個無意義的問題。

  如我們先前所說,著名的比丘尼們是在看到油燈熄滅時才獲得完全正覺的洞見。她們看見火與心的相似本質,都是因緣而生,就如火焰熄滅一般,心野必然涅槃。

  阿羅漢的清淨心可以比喻爲流星,千百萬來,一塊宇宙間的岩石或冰塊一直繞著太陽系轉,在或明或暗的洞見沿著軌道運行,就像識流(覺知者與造作者)一樣千百萬世地一直在流轉。然後那塊岩石或冰塊撞到地球,進入大氣層而成爲明亮純淨的流星,放射光芒,燃燒後永遠熄滅。就如我們所稱的人遭遇真實法——深觀造作者與覺知者的空性,心在光明輝耀中熾燃,散發某種智慧,然後迅速熄滅,永遠熄滅。

  深觀與念處

  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既是我們進入禅那的資糧,也是深觀無我的方法。體驗過禅那才能洞見無我,這正是爲何在休息每一念處前都要去除五障的原因。如前所說,停止五障侵擾心並留駐是進入禅那的前提之一。禅修者需要借助禅那以增強正念,以便讓深觀生起。

  修行念處時,禅修者在隨觀諸現象的緣生緣滅後,將了解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過程,任何法都不應視爲我、我的或者我自己。換言之,念處的功能是獲取無我的洞見。

  本章特別注重第四與第叁念處,因爲這是最中心與最難進入的無明的巢穴,也是造作者與覺知者的住處。在第四念處可觀照造作者緣起與性空的本質,而在第叁念處則可深觀覺知者無常與緣起的性質。

  阿姜查的總結

  ……一次,阿姜查洗完了蒸氣浴,我恰好剛剛退出美妙的禅定,我在路上遇到他。他以成功的禅修者才有的眼神看著我,我猜他已察覺我放松的姿態和笑容,並推知我剛從禅那中出來,因此打算點化我。

  布拉姆,他問,聲音如同利劍一般刺來,“爲什麼?”

  我猶豫了,我明白他在問什麼,但我不知道答案。

  因此我答,我不知道,老師

  阿姜查嚴肅的表情松弛下來,他笑了

  這就是答案,他說,如果有人問你爲什麼,答案就是沒什麼事。

  我目瞪口呆,深感震撼,這印象如此深刻,即使至今已二十余年過去,當時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阿姜查進一步追問:你明白嗎?

  是的,老師。我很有信心的回答。

  不,你不明白。他笑著回答,然後離開了。

  這是我所認識的最慈悲最睿智的大師傳授給我的,它總結了本章有關深觀的所有內容。抱持由禅那所增強的正念,逼問爲什麼這個問題時,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沒什麼事。

  你了解嗎?

  不,你不了解。

  第六章 正覺,入流

  我所證得的法很奧妙,難以看見且難以了解,安定且殊勝,無法僅憑推理獲得,微妙,是智者所體驗,但這個時代的人喜歡執著,他們熱衷于此,且樂在其中,這樣的人很難看見其中真谛,即因緣與緣起,即諸行止息,無所得,斷渴愛,離欲,滅,涅槃。

  ——佛陀

  雖然了悟涅槃的正覺很難獲得,但是這並非不可能,即使是今天,還是有比丘體驗過這個真實法。

  根據《大般涅槃經》裏佛陀對雲遊僧須跋陀的教導,只要修行完整的正八道,便能成爲入流者、一來者、不賴者、阿羅漢,但是如果少了期中一個道支,例如舍棄禅那(正定),只剩下七個道支,或是舍棄正語、正業、正命,只剩下五個道支,那麼修行者將無法得到任何正覺。在今天,只有在少數堅持獨身禁欲的僧團中,才找的到全心投入完整八聖道的修行者,也只有他們才能正覺。

  關于涅槃的錯誤描述

  不修行完整八正道,就難以達到正覺,這說法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但卻是真的,就如佛陀教導涅槃是滅,雖令人難以接受卻是事實一樣。本章將按照佛陀指示的教法,也就是依照精准與清晰的原則來解釋正覺,並描述涅槃發生的最終過程。下面我們先說說關于涅槃的一些錯誤認知。

  庸俗化的涅槃

  現在常有人曲解涅槃的意涵以迎合大衆,以使佛教能更融入社會。的確,當你只告訴人們他們想聽的話時,教法就很容易被接受。此外,虛榮心也會誘使一些法師以迎合聽衆無明的方式來解釋涅槃。這都會導致涅槃的庸俗化。

  在現代一些佛教著作中,正覺不過是被動接受事物表象(與退出禅那後對事物如實知見的情況截然不同),無爲僅僅是唾手可得的刹那正念,于其中可以做任何事,無死狀態(涅槃)只是非二元覺知、無分別肯定一切終將融爲一體且有助益。于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成了渾渾噩噩的生活藝術,或在生命長河中隨波逐流,以及否定苦是一切存在形式的本質。這就像精神失常的囚犯頌揚被監禁的生活,而非尋找逃離之道。這些庸俗化的法可能令人覺得溫暖適意,但卻貶抑了真實的涅槃。

  香蕉涅槃

  ……有些佛教老師只會說涅槃是不可說,或是最高實相,或一切存在的基礎,或無限意識,或純粹覺知。這些有關涅槃的模棱兩可故作玄虛的定義純屬胡說八道。……佛教徒若不清楚涅槃的概念,是很尴尬的,這就像上了公交車卻不知道它將駛向何方一樣。而當非佛教徒的朋友請你描述佛教之旅的目的地時,情形會更尴尬——許多佛教徒只能含糊其詞,以聽來的神秘的玄妙語句哄騙聽者。而聽者如果不解其義,他們就可能認爲它很深奧,並認爲你很有智慧。

  這些對于涅槃的歪曲描述不坦率不正確,因此我稱之爲香蕉涅槃。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只有熟悉某事並經常親身體驗這件事時,才能夠提供清晰詳細且直觀的描述,故作神秘則是說話者無知的明顯表現。

  涅槃並不神秘

  在此,我給出關于涅槃的是哪個互爲補充的描述:

  1、 涅槃是最大的快樂

  2、 涅槃是貪嗔癡的完全止息

  3、 涅槃是身與心的無余寂滅

  這叁個敘述都出自佛教經典著述,是對涅槃的清晰且明確的描繪。一旦我們了解涅槃是什麼,就很容易認出通往涅槃的道路。這時,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將變得異常清晰易解。

  最大的快樂

  佛陀說,涅槃是最大的快樂。這也許是對達到正覺最有助益的定義,率直且擲地有聲,很能打動人心。它透露了過去二千六百年間世間男女努力追求涅槃的原因。我們都想要快樂,如果有人能提供最大的快樂,我們就會去追求。因此佛教一再教導我們如何才能越來越快樂,直到快樂的頂峰,涅槃。

  近來我在講解佛陀的四聖谛時發現,若從苦谛開始講起,聽診會紛紛掉頭離開,他們已經從生活中了解得夠多了,當然不想浪費時間去了解更多的痛苦,任何一個推銷員都知道,第一印象最重要,所以我這樣介紹四聖谛,樂,導致樂之道,苦,苦的因。

  這種教導方式本質上與佛陀的教導完全相同,只是講解時重新安排順序會獲得更好的效果。有些人可能會稱這樣的安排爲營銷,但這只是爲了強調佛教修行的目標,所以我將樂排在第一位。

  稱涅槃爲最大的快樂,也揭示了八聖道是不斷增加的快樂之道,那些全心遵循此道者定會越來越快樂,如佛陀在無诤分別經中所說,人麼應該知道怎樣界定樂,知道之後,他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內在去追求樂。人們可以毫無畏懼的追求這種內在的快樂,禅那,直到達到最大的快樂。

  你所經曆過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吸毒?愛情?音樂?看見孩子出生?你會發現,禅那之樂超過這一切,第一次禅那經驗會粉碎過去所有有關快樂的概念,因爲它能使你洞見什麼才是真快樂。禅那並非最大的快樂,但已經非常接近,就如先前所說,佛陀稱之爲,正覺樂。從禅那處繼續前進,最大的快樂即是涅槃。如果你想要世界上最大的快樂,就朝涅槃前進吧。

  貪嗔癡完全止息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把涅槃定義爲貪嗔癡完全止息。

  有五個孩子在玩許願遊戲。第一個說,我想要一個冰激淩。

  第二個說,我想要一個冰激淩工廠,這樣想吃就能吃。第叁個接著說,我要十億塊錢。這樣我可以買下冰激淩工廠糖果店和快餐店以及其它所有我想要的東西。第四個說,我有叁個願望,我用第一個願望得到冰激淩工廠,第二個願望得到十億塊錢,第叁個願望是我可以再許叁個願望!輪到第五個小孩,他才是最有智慧的,他說,我希望我能非常知足,永遠不需要更多的願望。

  最後一個孩子了解最大的快樂,——涅槃,它是貪嗔癡的止息,是最後的滿足。

  世上有兩種自由,貪欲的自由以及從貪欲中解脫的自由。第四個小孩的無限願望代表了第一種自由,那是被唯物主義社會奉爲生活最高目標的自由。現代政府努力要在財富權利和其它方面滿足國民貪欲上的自由,然而人們大多都不滿足。最後一個孩子的永恒知足象征第二種自由,只有如佛教一類的宗教派別,會尊崇這種解脫貪欲的自由。涅槃是第二種自由的完美形式,貪嗔癡的完全止息即是解脫一切貪欲,渴愛止息,安定,正覺。

  身與心的無余寂滅

  佛陀在世時連普通村民也了解涅槃的意義,因涅…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