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5

  ..續本文上一頁槃的巴利文是用于形容油燈熄滅的常用詞。實際上,這個詞是形容自然過程無余滅盡的一般用詞,既可形容單純的火焰,也可形容複雜的身心……或用來形容時髦的好奇盒。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加州,社交活動上流行一種小玩意。它是一個長方形的金屬小盒子,合資的每一面都很平常,唯有前面有個簡單的開關。當客人問起它的用途,主人就啓動它,盒子裏的馬達和齒輪開始轉動,盒子的某一面向上翻起,裏面伸出一只機械手臂,繞一圈到盒子前面,按掉開關,接著退回盒子,翻開的那一面合上,一切重回甯靜。盒子的唯一目的就是關掉自己內部的聲音,對我而言,這是對涅槃的最佳比喻。

  身與心運行的目的就是關掉自己內部的聲音,回歸寂靜。回歸寂靜即身與心的整個運行過程完全成空,我們只有直接體驗到這一點,才可能真正看懂這個比喻。就此而言,最佳的深觀是,無論在這裏那裏或任何地方都沒有一個我,造作者(意志或思)與覺知者(意識)都只是空。當人們生起這樣的深觀時,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或斷滅。只有在一開始就牽扯到恒存的實體時,我們才可能用斷滅這樣的詞語,但對于一切成空的無余止息,我們使用的字眼是寂滅。空與身心的運行,只爲了讓他自己(空與身心的運行)得以寂滅,這就是涅槃。

  涅槃的初體驗:入流

  在剛體驗過禅那後,禅修者有超強的正念,能使觀察的對象保持長久靜止,掉舉和昏眠的障礙都已徹底消除,心變得清明安定,充滿快樂。正念深入陌生領域時,禅修者就能輕易克服因此生起的恐懼,禅悅讓心勇敢無畏且不停追求真谛,有時心在接近難以捉摸的真實法時,會被恐懼貪欲和憎惡強行拉走,但現在,安住于禅那後,沒有了貪欲憎惡和保護自我的執念,心無畏且明亮,並進入了所有身心覺受的源頭,自我的堡壘,它由造作者和覺知者兩位君主所統治。在那裏,禅修者第一次清楚地看到,這個堡壘是空的!

  這樣的深觀經曆將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就想佛陀在善士經中說,(雖然是關于禅那,但完全可以應用于入流),無論你如何想象,經驗永遠與此不同。其中所發生的巨大思維轉換,就如同地球的地殼板塊移動造成大地震一樣。個人基本觀點的轉變就像心中的地震,許多古老且珍貴的概念與看法的構架徹底瓦解,這種強大的深觀好似一場心中的爆炸。有一段時間,禅修者不知如何自處,他知道自己並未發, 瘋,事實上,他感到心比從前更清明安定且充滿禅悅。深觀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長久持續且美妙的禅悅,據說佛陀正覺後獲得的極樂讓他在長達七天時間裏都靜止不動。一段時間,甚至幾天後,就如塵埃落定般,興奮的眩光漸漸淡去,禅修者足以看清那關于概念和看法的龐大架構裏還剩下什麼,以及有什麼已經不存在了。若是到達入流,他便會清楚看見自我或本體的所有假象(無論是個人還是宇宙)都已經永遠消失了。

  入流之後,一切看起來都一目了然,禅修者覺得很奇怪,自己爲何那麼笨,沒能早點看穿這個喧鬧的騙局。佛陀的教法已經一再明確表明了無我的真谛,現在禅修者終于了解到,過去他因設想否認或未去除五障而篩檢一切所見所聞,並扭曲與诠釋它們,以求符合自己的期望。

  無明愚癡的力量竟然比大多數人所知的更強大,而且無所不在,這真是令人驚訝,一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所諷刺的,理解數學領域中無窮盡概念的唯一方式,是思考人類的愚蠢程度。

  如今假象已被揭穿,無明開始瓦解,深入無我的核心後,禅修者已經能明了苦的意涵。先前他很難接受一切事物都是苦的說法,這時因爲自我至少需要一個與苦隔離的角落來棲身,例如某個至樂的心靈幻象。其它一切事物都可能是苦,但唯獨此神聖區域除外,自我假象保留它作爲退休之家。而禅修者一旦明了內外諸法的絕對空性,便不再需要退休之家,他摧毀了維系自我的執念,不再否定而是完全同意佛陀諸行皆苦的明確教法。

  此外,禅修者還看見身心並無任何恒存的屍體,亦即他在覺悟過程中可達到無漏的境界。許多認真修行的佛教徒總希望在覺悟後爲自己保留一些覺受,但這就是執著,即便是希望留住一些優美的事物也是執著,修行者要能夠斷除這些從我見生起的執著,並了解包括身心在內的一切經曆都只是因緣結合的現象,終有一天會完全歇止。如前所說,入流者若充分了解無常,不僅嫩給看見諸事萬物猶如海上的波浪般起伏,而且可預見整片海洋連同陸地都將一同消失,此觀智是緊隨無我的洞見而來。因此,在佛學經論中,我們發現許多入流者以如下的覺受來表達修行之成果:

  凡有生,終必有滅

  所以說,洞見無我使心得以預見生命中的苦與無常。證得入流,即是了解一切經曆皆是無常,有苦,無我,終歸于滅,苦,無恒常實體。這著名的諸法叁相適用于一切事物。

  有些人執著于存在,致使他們將涅槃視爲退休之家。這些人會認爲無處是個地名,空,是寶貴的堅實實體,而滅,則是某件美好事物的開端。

  用語言來表述一個問題的缺失,在于當我們描述某物“不是”什麼,以及“沒有”某個特質時,這個“不是”或“沒有”很容易被誤解爲事物本身。例如在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記中,白國王問愛麗絲是否看到了路上的使者,愛麗絲說,我在路上看見沒有人。國王懊惱的說,我則很難希望有這種眼睛,能看見路上的“沒有人”。可爲何我只能看見真實的人?

  ……

  以下213到228頁重複,缺失。

  在歐洲南部的農村,村民以驢車爲運輸工具,由于驢子以頑固著稱,所以村民必須誘騙它來拖重車。主人會在車上架一根長竹竿,把竹竿伸到驢頭前幾米處,前端綁上繩子,繩子末端再系上甜美多汁的大胡蘿蔔。由于渴望吃到眼前懸蕩的胡蘿蔔,驢子會向前移動並因此拖動車子,可是胡蘿蔔也會以同樣的速度向前移動。就這樣,只要用幾根胡蘿蔔就能驅使驢子拉車。

  ……此時驢子放下了貪欲,它們突然停下,因爲慣性,胡蘿蔔蕩得離驢子更遠,也比以前蕩得更高,但這只驢子有足夠的信心與智慧,它依憑正念耐心地等待和觀察,胡蘿蔔蕩到最高點後又蕩回到原來的位置。驢子什麼也不做,只是耐心等待,整個過程都是胡蘿蔔自己在動,在適當的時刻,驢子只需要張開嘴巴,甜美多汁的大胡蘿蔔便自己送上門來了。嗯,真美味,這便是驢子取得胡蘿蔔的方法。

  在阿難尊者的故事中,他就像徹夜追求涅槃的驢子,剛開始無論怎樣努力,卻總是差那麼一步而無法實現完全正覺,但當他放棄並停下來小憩時,涅槃瞬間就像那根胡蘿蔔一樣,自己找上了阿難尊者,根據經中衆所周知的描述,結果在阿難尊者的頭碰到枕頭之前,他的心便吞下了甜美的涅槃。

  阿羅漢——完全正覺者

  完全正覺意指人們永遠不會再抱持我見,或從自我的角度去感知,認爲任何事都是我,我的,或自性。由于不再執著我或我的,阿羅漢不會像一般人那樣看重財富。距離來說,我的老師阿姜查在他名聲最勝的時候,曾爲了某件事請我去他的房間,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他的起居室——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次經曆。雖然國家首腦有權勢的將軍和富有的商人贈予阿姜查各式各樣的禮物,他卻沒有爲自己保留任何東西,房間裏空蕩蕩的,只有一件草席,乞食的缽和幾件僧袍。房間看起來仿佛無人居住,乞食那正足以反映阿羅漢的心。

  阿羅漢不能做的九件事

  有九件事阿羅漢不能做,積聚財産,蓄意殺害任何生命,偷盜,性交,故意說謊,因貪嗔癡或恐懼而做不當的事。以性交爲例,由于阿羅漢已經完全斷除貪欲,因此不可能與異性激發出性愛的火花,所有阿羅漢都是性功能正常的陽痿者。

  此外,阿羅漢已經永遠斷除叁種慢。我比較好,我比較差,我與他人是平等的。在佛教中,即使如我沒希望之類的自貶也會被視爲相反的慢。阿羅漢本質上不可能有我慢的感知,因爲他們早已洞見無我。

  就慢的叁種形式而言,只有到了我完全正覺的階段,一切關于個人的相互比較才會止息,此類由來已久而無謂的爭議都會完全消失。完全正覺的阿羅漢依照無我的真谛而活,摒棄了此類虛榮的計較和精英主義。因此,我們可以從阿羅漢身上看到真正的謙虛態度,如以下故事:

  舍利弗尊者是著名的阿羅漢,也是公認的第一智者。一天早上,他外出托缽乞食時衣著不整,一位年輕而有些驕慢的沙彌發現了,就公開告誡這位大比丘,舍利弗尊者並無類似,“你以爲你是誰,小毛頭,竟然敢說我”的反應,而是認真的檢視自己的衣著是否真的不整,看見沙彌所言爲真,舍利弗尊者便到樹叢後面整理好衣服,然後回來謝過那位小沙彌,並尊稱他爲自己的老師,那是優雅的謙虛,是阿羅漢的特點。

  慈悲睿智的阿羅漢

  我們不僅要列出阿羅漢不能做的事,還要描述他們做了哪些事,這樣才能充分解釋完全正覺的裝填。本質上,他們的行爲是由慈悲喜舍所構成,推動阿羅漢一切作爲的正是這四點,無論教學服務進食或休息,他們做什麼都是如此。

  我認爲自己最幸運的事就是1974到1983年間在泰國出家爲僧,並遇到這樣一群阿羅漢,我永遠記得其中一位,他被公認爲擁有許多神通之力,據說甚至能通曉他人內心,于是我半信半疑忐忑不安的與他見面了。那是我這個年輕比丘的心事,最容易被偉大的比丘當成小說來閱讀(當然不宜公開)。但當來到他的面前時,我的一切恐懼瞬間消失,盡管曾犯下種種過錯,彼時我卻感到十分平靜安全,那是因爲阿羅漢不會輕視任何人(叁種慢皆已斷除),只散發慈悲與智慧,所以我會覺得和他們共處很自在。跟真正的阿羅漢在一起,是最舒服也最振奮人心的經曆。

  後來,一位僧友以奇特而精准的比喻來描述阿羅漢。他告訴我,好比人的身體表面有許多凸出的隱形心靈尖釘,有些人的心靈尖釘很長而且鋒利,當…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