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6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進入房間時,別人都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經常被他們劃傷。多數人的心靈尖釘沒那麼長,也沒那麼鋒利,因此別人可以接近他們,但如果靠的太近……哇,就會被劃傷了。少數人的身體只有很少的尖釘,而且既短又鈍,這些人看起來充滿愛心,因此別人喜歡接近他們,如果非常貼近他們呢,也會被劃傷,因爲他們也有自我防衛之心。但還有一種完全沒有心靈尖釘的稀有人種,那就是阿羅漢。

  他們非常溫和,親切。有人曾對我這樣說。的確,阿羅漢就如同滅有缺點的慈祥祖父,睿智而溫和,毫無嗔心,總是優先考慮他人的福祉,人們來到這樣一位阿羅漢面前,就永遠不會想離開。

  止息一切苦

  阿羅漢是難得一遇的,他們似乎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但他們的內在如何?他們全然感受不到痛苦嗎?

  答案是不!阿羅漢並未免除一切痛苦,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驚訝。

  爲了解釋阿羅漢與其他人的差別,佛陀以兩支镖作譬喻給予教導,如果有人被一支镖或箭射到,會感到很痛苦,他若是緊接著又身中第二支镖,則會感到雙倍或更大的痛苦。在此譬喻中,那兩支镖分別代表身體與心靈的感受。

  多數人經曆身體的苦受時,心靈的苦受會隨之而來,這就如被接連兩支镖射中,但對阿羅漢(與不來者)而言,當它們遭受身體的苦受時,痛苦的心靈反應並沒有伴隨而來,就如製備一支镖射中一樣,完全正覺者已經去除心靈苦受的镖,但是仍會被身體苦受的镖打中,連佛陀也必須遭受身體的痛苦。的確,在佛陀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說只有在進入無相叁昧時,才能免除身體不適。

  當然,比起已經全數被去除的心靈的苦受,身體的苦受是非常小的,所以阿羅漢的內在體驗,也是他們般涅槃或完全入滅的主要動機。例如當阿羅漢跋槃羅被問到她是誰時,她通過以下回答來解釋自己作爲正覺者,是如何看待跋槃羅這個名字的:

  唯有苦生起,

  苦住與息滅

  僅只苦生起

  僅只苦止息

  佛陀在迦旃延經中證實了阿羅漢的這類看法,他說:生者唯苦生,滅者唯苦滅。如先前所說,因爲苦的遍布,即使阿羅漢也會生起厭離,最終使阿羅漢的身心覺受達到完全止息。

  由此可見,即便完全正覺也不等于所有的痛苦都止息,這就叫做有余涅槃。此時阿羅漢已了解,連成爲阿羅漢都是苦,自然就不再執著于實存,由此而生厭離之心。對于他們來說,短期之內便可達到無余涅槃或完全入滅,正如阿羅漢僧結笈長老的偈頌雲:

  不盼死亦不求生

  工人待薪吾待時

  般涅槃

  當阿羅漢領到他們薪水的那一刻,一切苦終于止息,他們達到般涅槃,即有滅。從完全正覺到般涅槃,這段時間阿羅漢對世間的貢獻最大,他們以身作則,通過對涅槃的直接體驗來教導世人,而且還是法的活化身。佛陀從完全正覺到般涅槃的四十五年間,一直是佛教的鼎盛時期……佛陀很久以前就已經啓動的*輪,接下來的時間是由阿羅漢持續讓*輪轉動,所有阿羅漢都想那個時代的第一個阿羅漢佛陀,他們只是指出道路,聽衆要自己去走這趟旅程。諸佛與諸阿羅漢對于一切衆生已鞠躬盡瘁,如今他們皆已般涅槃,一切苦永遠止息。

  那麼般涅槃後接著會怎樣呢?在完全入滅的那一刻之後,一切覺知(心意識)與一切覺知對象(名與色)都止息,一切描述與言辭也都隨之止息,再也無言,甚至連說無也是多余的。

  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正覺

  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如何證明某人已經正覺?答案是我們無法確定,唯有佛陀有這個能力。佛在世時,只有佛能證實另一個人的成就,即是如舍利弗這樣的達阿羅漢也要向佛陀請教這個問題。

  然而,我們雖然無法確知某人已經正覺,卻能確定某人尚未覺悟。四果中的每一果都有明確的征象,因此如果沒有出現其中的任何一個征象,那麼就可以肯定他們尚未達到那個果位。

  基本征象

  入流的基本征象首先是,入流者的四個特質(四不壞淨),即淨信佛,淨信法,淨信僧,和淨信聖者所樂之戒。《僑賞彌經》解釋了戒律層次的更多細節:若他們犯戒,他們一定會向老師或同修做忏悔,並保證以後再也不犯這種錯。此外,入流者已斷除有身見,意即他們永遠不會執著于五蘊(色受想行識)。由于這種身見會衍生出梵網經中所列出的62種邪見,入流者不會持有其中任何一種,因此他們才有見圓滿之名。

  最後,入流者應能知曉入流之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距離來說,倘若某人不尊敬僧衆,或聲稱他不相信轉世,或抱持心意識恒常的見解,那我們就可確定此人並非入流者。

  這個標准是以佛教經典中明確無誤地說法爲依據的,若有人反對此標准,說不想遵從經典中關于入流的說法,那麼這就是他們並非入流者的另一個征象,因爲一切聖者皆尊敬佛陀的教法並接受從中得到的啓示。

  至于一來者,此階段很難定義,因爲彼時其貪欲與嗔念已轉弱,且必須具備入流的所有征象,此外也只有佛陀能正式。例如增支部有個關于富樓那與隸犀達多兩兄弟的故事,佛陀宣布兩人都是一來者,但前者獨身,而後者性事活躍。

  不來者的征象就清楚多了。他除了具備入流者的一切特質之外,還要完全斷除貪欲和嗔念,因此他連性幻想也沒有,遑論性愛。所以某人若性事活躍,則此人必然不是不來者,而會發怒的人同樣也不是不來者。

  阿羅漢的征象則更清晰,他必須具備入流者與不來者的一切特質,再加上九件阿羅漢不能做的事,如不能積攢財物,他也因斷除叁種慢而具備了純粹自然地謙虛,他的另一個特質是不懼怕死亡,因此若你看到有人富有輕慢或貪生怕死,就該明白此人沒有完全正覺。

  這是我們判斷某人未達到某個果位的方法,然而,某些邪見或行爲沒有顯現出來並不等于他們已經被斷除,有時他們只是受到禅那或意志的抑製。例如,有些未覺悟者剛退出禅那後,其心清明,很難與阿羅漢的平常心區分開來,這就是爲何只有佛陀能確定修行者的成就,而其他人只能確定某些人尚未達到某些成就的原因。

  兩個寺院男孩

  故事發生在二十多年前最受今人景仰的一位禅師身上。兩個未受多少寺院教育的男孩,請求這位著名禅師給予一些禅法指導,他們每隔幾天會報告進度,表現得很出色。在很短時間內,這兩位少年的覺悟已超越所有比丘,在場的人後來告訴我,當時那間寺院的氣氛很熱烈,在禅師鄭重確認兩位男孩已達到完全正覺時,僧衆們感動不已,聽說兩位心的阿羅漢已經現身于世,他們都很興奮。根據上座部傳統,某些經典也提到,在家修行者若想達到完全正覺,即必須盡快加入僧團,否則將會在幾天內入滅。大師當天就讓兩人剃度出家了。不久後,一個男孩身體不適前去就醫,醫生說要開刀,由于不了解手術均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這位少年阿羅漢感到驚恐不已,他顯然嚇壞了。如前所述,真正的阿羅漢不會有這種恐懼,因此真相大白,兩位男孩先後被發現並未完全正覺,舉國最有成就的一位禅修大師完全弄錯了。若連博學多才的老師都會犯下這種錯誤,我們當然也有可能犯錯。

  在善星經中,一位在家修行者聽說有比丘在佛陀面前自稱完全正覺,便問佛陀,那些比丘是否全都是阿羅漢,佛陀回答,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所以即使是佛陀在世的時代,某些人所自稱的成就也是靠不住的。事實上,比丘或比丘尼自稱已證得果位是違反戒律的,這將使他們的話更不可信,佛陀製定戒律時,就已預見人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所以,修行者最好保持緘默。某位比丘尼就曾說:“你若已開悟,別告訴任何人,否則你余生都得耗在證明你已開悟上!”

  評估自己的禅修進度時,最好先明確每個果位的征象,然後抑製虛榮心並作長時間的觀察,看看哪些征象還在,而哪些已不見了。我們不應急著宣布自己已經達到何種果位,而應該等待(也許要等上幾年)。我們應該讓我們的成就接受時間的考驗,如以下故事所示。

  不怕老虎的比丘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偏遠的泰國山區寺院,偉大的森林僧湯阿姜朱安跟我說了這個比丘的故事。

  某一天的午後,有個行腳僧雲遊到叢林中的一座貧窮村莊。那時的行腳僧通常會向村民宣布他們的到訪,以便讓虔誠的村民可以在翌日早晨布施食物。村民警告這位比丘附近叢林中有一只凶猛的老虎,它已吃掉了許多水牛,甚至還吃了一些村民。

  我不再害怕死亡了。比丘真的認爲已經覺悟了。

  村民不相信。

  告訴我老虎在哪裏吧,比丘以挑戰的口吻說,我會在那裏徹夜禅修。

  村民帶他深入叢林至老虎出沒處,那裏離村子很遠。自信滿滿的比丘平靜的放好傘帳,然後請村民悄悄離開,好讓他能安靜禅修。村民們都深受感動。

  在泰國東北部的森林傳統中,許多比丘以念誦佛陀咒語的方式禅修:吸氣時默念佛,吐氣時默念陀,隨著入出息默念佛陀,佛陀。

  夜幕低垂,萬籁俱寂,比丘平靜地默念佛陀,他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平順緩慢細微,接著,他聽到叢林中有動物移動腳步的聲音。他注意聽著聲音,並察覺自己的呼吸變得比較短了,佛……陀……。

  動物的腳步聲越來越大,他不敢睜開眼睛,心裏猜想一定是一只相當大的叢林動物朝他走來。此時他的呼吸變得既大聲又短淺,佛陀,佛陀,佛陀。

  腳步聲更大了,這一定是一只很大的動物,于是他睜開眼睛,發覺自己念得咒語不再是佛陀,而是老—虎,老-虎。不遠處,這只巨大的老虎正朝他走來。此時正念全失,只剩下新咒語,他立即沖出傘帳,朝村莊拔腿狂奔。老-虎,老-虎,他跑得越來越快,咒語也念得越大聲。

  現在他犯了比丘不能奔跑的僧戒,而這條戒律時很有道理的,因爲僧袍上沒有鈕扣或拉鏈,整件袍子只是靠巧手折疊合身。當比丘奔跑時,僧袍會松開,然後滑下來拖到地上,最後完全脫…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