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进入房间时,别人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经常被他们划伤。多数人的心灵尖钉没那么长,也没那么锋利,因此别人可以接近他们,但如果靠的太近……哇,就会被划伤了。少数人的身体只有很少的尖钉,而且既短又钝,这些人看起来充满爱心,因此别人喜欢接近他们,如果非常贴近他们呢,也会被划伤,因为他们也有自我防卫之心。但还有一种完全没有心灵尖钉的稀有人种,那就是阿罗汉。
他们非常温和,亲切。有人曾对我这样说。的确,阿罗汉就如同灭有缺点的慈祥祖父,睿智而温和,毫无嗔心,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福祉,人们来到这样一位阿罗汉面前,就永远不会想离开。
止息一切苦
阿罗汉是难得一遇的,他们似乎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但他们的内在如何?他们全然感受不到痛苦吗?
答案是不!阿罗汉并未免除一切痛苦,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
为了解释阿罗汉与其他人的差别,佛陀以两支镖作譬喻给予教导,如果有人被一支镖或箭射到,会感到很痛苦,他若是紧接着又身中第二支镖,则会感到双倍或更大的痛苦。在此譬喻中,那两支镖分别代表身体与心灵的感受。
多数人经历身体的苦受时,心灵的苦受会随之而来,这就如被接连两支镖射中,但对阿罗汉(与不来者)而言,当它们遭受身体的苦受时,痛苦的心灵反应并没有伴随而来,就如制备一支镖射中一样,完全正觉者已经去除心灵苦受的镖,但是仍会被身体苦受的镖打中,连佛陀也必须遭受身体的痛苦。的确,在佛陀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说只有在进入无相三昧时,才能免除身体不适。
当然,比起已经全数被去除的心灵的苦受,身体的苦受是非常小的,所以阿罗汉的内在体验,也是他们般涅槃或完全入灭的主要动机。例如当阿罗汉跋槃罗被问到她是谁时,她通过以下回答来解释自己作为正觉者,是如何看待跋槃罗这个名字的:
唯有苦生起,
苦住与息灭
仅只苦生起
仅只苦止息
佛陀在迦旃延经中证实了阿罗汉的这类看法,他说:生者唯苦生,灭者唯苦灭。如先前所说,因为苦的遍布,即使阿罗汉也会生起厌离,最终使阿罗汉的身心觉受达到完全止息。
由此可见,即便完全正觉也不等于所有的痛苦都止息,这就叫做有余涅槃。此时阿罗汉已了解,连成为阿罗汉都是苦,自然就不再执着于实存,由此而生厌离之心。对于他们来说,短期之内便可达到无余涅槃或完全入灭,正如阿罗汉僧结笈长老的偈颂云:
不盼死亦不求生
工人待薪吾待时
般涅槃
当阿罗汉领到他们薪水的那一刻,一切苦终于止息,他们达到般涅槃,即有灭。从完全正觉到般涅槃,这段时间阿罗汉对世间的贡献最大,他们以身作则,通过对涅槃的直接体验来教导世人,而且还是法的活化身。佛陀从完全正觉到般涅槃的四十五年间,一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佛陀很久以前就已经启动的*轮,接下来的时间是由阿罗汉持续让*轮转动,所有阿罗汉都想那个时代的第一个阿罗汉佛陀,他们只是指出道路,听众要自己去走这趟旅程。诸佛与诸阿罗汉对于一切众生已鞠躬尽瘁,如今他们皆已般涅槃,一切苦永远止息。
那么般涅槃后接着会怎样呢?在完全入灭的那一刻之后,一切觉知(心意识)与一切觉知对象(名与色)都止息,一切描述与言辞也都随之止息,再也无言,甚至连说无也是多余的。
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正觉
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证明某人已经正觉?答案是我们无法确定,唯有佛陀有这个能力。佛在世时,只有佛能证实另一个人的成就,即是如舍利弗这样的达阿罗汉也要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
然而,我们虽然无法确知某人已经正觉,却能确定某人尚未觉悟。四果中的每一果都有明确的征象,因此如果没有出现其中的任何一个征象,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们尚未达到那个果位。
基本征象
入流的基本征象首先是,入流者的四个特质(四不坏净),即净信佛,净信法,净信僧,和净信圣者所乐之戒。《侨赏弥经》解释了戒律层次的更多细节:若他们犯戒,他们一定会向老师或同修做忏悔,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此外,入流者已断除有身见,意即他们永远不会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这种身见会衍生出梵网经中所列出的62种邪见,入流者不会持有其中任何一种,因此他们才有见圆满之名。
最后,入流者应能知晓入流之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距离来说,倘若某人不尊敬僧众,或声称他不相信转世,或抱持心意识恒常的见解,那我们就可确定此人并非入流者。
这个标准是以佛教经典中明确无误地说法为依据的,若有人反对此标准,说不想遵从经典中关于入流的说法,那么这就是他们并非入流者的另一个征象,因为一切圣者皆尊敬佛陀的教法并接受从中得到的启示。
至于一来者,此阶段很难定义,因为彼时其贪欲与嗔念已转弱,且必须具备入流的所有征象,此外也只有佛陀能正式。例如增支部有个关于富楼那与隶犀达多两兄弟的故事,佛陀宣布两人都是一来者,但前者独身,而后者性事活跃。
不来者的征象就清楚多了。他除了具备入流者的一切特质之外,还要完全断除贪欲和嗔念,因此他连性幻想也没有,遑论性爱。所以某人若性事活跃,则此人必然不是不来者,而会发怒的人同样也不是不来者。
阿罗汉的征象则更清晰,他必须具备入流者与不来者的一切特质,再加上九件阿罗汉不能做的事,如不能积攒财物,他也因断除三种慢而具备了纯粹自然地谦虚,他的另一个特质是不惧怕死亡,因此若你看到有人富有轻慢或贪生怕死,就该明白此人没有完全正觉。
这是我们判断某人未达到某个果位的方法,然而,某些邪见或行为没有显现出来并不等于他们已经被断除,有时他们只是受到禅那或意志的抑制。例如,有些未觉悟者刚退出禅那后,其心清明,很难与阿罗汉的平常心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何只有佛陀能确定修行者的成就,而其他人只能确定某些人尚未达到某些成就的原因。
两个寺院男孩
故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最受今人景仰的一位禅师身上。两个未受多少寺院教育的男孩,请求这位著名禅师给予一些禅法指导,他们每隔几天会报告进度,表现得很出色。在很短时间内,这两位少年的觉悟已超越所有比丘,在场的人后来告诉我,当时那间寺院的气氛很热烈,在禅师郑重确认两位男孩已达到完全正觉时,僧众们感动不已,听说两位心的阿罗汉已经现身于世,他们都很兴奋。根据上座部传统,某些经典也提到,在家修行者若想达到完全正觉,即必须尽快加入僧团,否则将会在几天内入灭。大师当天就让两人剃度出家了。不久后,一个男孩身体不适前去就医,医生说要开刀,由于不了解手术均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这位少年阿罗汉感到惊恐不已,他显然吓坏了。如前所述,真正的阿罗汉不会有这种恐惧,因此真相大白,两位男孩先后被发现并未完全正觉,举国最有成就的一位禅修大师完全弄错了。若连博学多才的老师都会犯下这种错误,我们当然也有可能犯错。
在善星经中,一位在家修行者听说有比丘在佛陀面前自称完全正觉,便问佛陀,那些比丘是否全都是阿罗汉,佛陀回答,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所以即使是佛陀在世的时代,某些人所自称的成就也是靠不住的。事实上,比丘或比丘尼自称已证得果位是违反戒律的,这将使他们的话更不可信,佛陀制定戒律时,就已预见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所以,修行者最好保持缄默。某位比丘尼就曾说:“你若已开悟,别告诉任何人,否则你余生都得耗在证明你已开悟上!”
评估自己的禅修进度时,最好先明确每个果位的征象,然后抑制虚荣心并作长时间的观察,看看哪些征象还在,而哪些已不见了。我们不应急着宣布自己已经达到何种果位,而应该等待(也许要等上几年)。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成就接受时间的考验,如以下故事所示。
不怕老虎的比丘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偏远的泰国山区寺院,伟大的森林僧汤阿姜朱安跟我说了这个比丘的故事。
某一天的午后,有个行脚僧云游到丛林中的一座贫穷村庄。那时的行脚僧通常会向村民宣布他们的到访,以便让虔诚的村民可以在翌日早晨布施食物。村民警告这位比丘附近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老虎,它已吃掉了许多水牛,甚至还吃了一些村民。
我不再害怕死亡了。比丘真的认为已经觉悟了。
村民不相信。
告诉我老虎在哪里吧,比丘以挑战的口吻说,我会在那里彻夜禅修。
村民带他深入丛林至老虎出没处,那里离村子很远。自信满满的比丘平静的放好伞帐,然后请村民悄悄离开,好让他能安静禅修。村民们都深受感动。
在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中,许多比丘以念诵佛陀咒语的方式禅修: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随着入出息默念佛陀,佛陀。
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比丘平静地默念佛陀,他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平顺缓慢细微,接着,他听到丛林中有动物移动脚步的声音。他注意听着声音,并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比较短了,佛……陀……。
动物的脚步声越来越大,他不敢睁开眼睛,心里猜想一定是一只相当大的丛林动物朝他走来。此时他的呼吸变得既大声又短浅,佛陀,佛陀,佛陀。
脚步声更大了,这一定是一只很大的动物,于是他睁开眼睛,发觉自己念得咒语不再是佛陀,而是老—虎,老-虎。不远处,这只巨大的老虎正朝他走来。此时正念全失,只剩下新咒语,他立即冲出伞帐,朝村庄拔腿狂奔。老-虎,老-虎,他跑得越来越快,咒语也念得越大声。
现在他犯了比丘不能奔跑的僧戒,而这条戒律时很有道理的,因为僧袍上没有钮扣或拉链,整件袍子只是靠巧手折叠合身。当比丘奔跑时,僧袍会松开,然后滑下来拖到地上,最后完全脱…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