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落。而这情况正发生在自以为觉悟,再也不怕老虎的比丘身上。
那个自以为无畏的行脚僧狂叫着,老虎,老虎这样的咒语跑进村庄,吵醒了所有的村民。那时他的身体就像其头顶一样——光溜溜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夜。
结论 永远放下
方法总结
觉悟的方法只有一个,即脱离执着,或曰放下。这种脱离从布施开始,这正是为何在我们的道场没有任何捐献箱,而只有放下箱的原因。接着,我们脱离那些会伤害别人或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换言之,即持戒梵行,然后通过佛教的禅修,脱离思想与身体,接着脱离造作者而进入禅那世界——禅修核心的宝盒。最后,我们脱离恒存实体,我,我的或自性的无明,断除邪见,进入涅槃。
本书的重点在于禅修的“脱离”。首先,禅修者要脱离时间概念,进入觉知当下的禅修状态,随后,学习脱离掌控内心的暴君——思想,以便光明庄严且静默的觉知当下;接着,借助专注于身体的呼吸功能,修习部分脱离身体与五入处,直到只剩下呼吸;然后,通过美丽的呼吸阶段,完全脱离身体与五入处的世界,这时我们便能很快脱离造作者而进入禅那,最终,我们逐渐脱离唯一的留存——觉知者(心),达到更高妙的禅那境界,并通过禅那达到无色定。总之,佛教的禅修是逐渐脱离之道。
请不要被“脱离”这个用语吓到,脱离之道也是快乐之道,当我们逐渐放下时,快乐便逐渐增加。在经论中,佛陀描述此禅修之道为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
持戒者,无须意欲:“愿我无悔。”持戒者自然生起无悔。
无悔者,无须意欲:“愿我愉快。”无悔者自然生起愉快。
愉快者,无须意欲:“愿我喜悦。”愉快者自然生起喜悦。
喜悦者,无须意欲:“愿我安定。”喜悦者自然生起安定。
安定者,无须意欲:“愿我快乐。”安定者自然生起快乐。
快乐者,无须意欲:“愿我入定。”快乐者自然生起禅定。
入定者,无须意欲:“愿我如实知见。”入定者自然生起如实知见。
因此,我们从持戒开始,将逐渐获得愉快,喜悦,安定,快乐,禅那之乐,以及解脱,这些都是修行到了一定阶段而自然出现的不同形式的乐。脱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快乐,在如实知见(即正觉)时达到顶点,正觉本身便是其中最大的快乐。在《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说他造访祇园精舍时感到非常快乐,因为他总是看见快乐微笑的僧众,佛陀表示当人们禅修有成时就是如此。
因此,本书所描述的禅修方法是一条快乐之道——禅修之道,以无上狂喜令你心花怒放之道。越是脱离唯有苦聚的世间,越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目标
上一节谈的禅修方法,接下来谈禅修的目标,佛陀认为“最理想的做法是学习长老比丘们简朴勤勉,不浪费独处的时间,致力于达到未达到之事,了解不了解之事,并觉悟未觉悟之法。”因此,显然佛陀的教导是,需要去达成某个目标。他的弟子都很清楚应该致力于获得心灵上的成就,不过,即使是那些完全正觉的阿罗汉,也经常孜孜不倦地为了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本书介绍了许多禅修者可以实现的目标,它们是现代人可能代称的一些最殊胜的成就。其中也包括最美好的目标——完全正觉。
有些人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目标需要达成。那些听从这种错误忠告的人当然会一事无成,而且只会比过去更加愚痴。此外,还有一些人会错误的认为,唯有不断除生活中的贪欲与嗔念,才能有所成就。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出生为人是迈入智慧之道的宝贵机会,依照佛陀的建议,我们应该向扑灭衣服上的火星一般急切的修行,切莫蹉跎。!
目标与无我
佛陀的目标和时间的目标截然不同:世间的目标通常是强化自我意识并追求一切想要得到的事物,而佛教的目标则只会导致无我,让人舍弃一切财产。这是佛教目标与世间目标之间的最根本差异。
有智慧的老师会对努力追求世间目标之人提出忠告,指出那样做只会遇到挫折。实际上,我们若是执着于追求世间的目标,要么会因为无法达到目标而放弃,要么就是获得成就令人失望至极。就如英国剧作家王尔德所说:“世上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它。”
禅那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放下的伟大技巧来达成,我们若进入禅那,除了得到解脱身心的智见之外,并不会获得其他任何东西。
因此,本书建议追求的目标和世间追求的目标非常不同。佛陀所称赞的这些目标能使我们心眼明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们,并且认真修习。只有在拥有这种明确的目标后,我们的禅修才有可能进步。
为了说明佛教目标和世间目标的差异有多大,请想象一支由已修得大成就的佛教徒组成的足球队,由于这些佛教徒考虑的主要是放下,他们会乐于传球给对手。因为修习慈悲心的缘故,如果对方球队无法顺利得分,佛教徒球员会好心地帮助他们。由于布施是他们的本性,对手得分越高,他们的业就越好。最后赛季结束时,佛教徒组成的球队若被逐出联盟,他们会很高兴,因为那就像被逐出世间而得涅槃一般。
真正的佛教徒确实和别人想的不同,他们追求目标绝不会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他们发愿舍弃一切财产,因此乐于失去身外之物。
提高标准
本书提出了禅那与四圣果的目标,佛陀称它们为超人法——超越常人经验之法。好的教练总是希望运动员能超越自己预设的比赛目标,那么我们为何不提高修行的标准,努力争取佛陀所说最高与最好的目标呢?我们还是有可能达到“超人法”的。
除了这些最高的成就,本书还详细描述了获取成就之道。这条道路强调的是“因”,而较少提到“果”。因为当我们盯着伟大的目标太久又十分渴求达成目标时,会忘了投入时间与精力去修习,以助我们明确目标的因。
例如,有人感叹厨房里的碗碟太脏,啊,我的碗碟什么时候才会变得干净呢?我希望它们都洁净闪亮!但当看到洗碗碟的繁重工作量时,它们又退缩了。另一个人心想,我的碗碟怎样才能变干净?然后他便开始修习使碗碟变干净的因——清洗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要你开始动手清洗,碗碟很快就会变得洁净明亮,于是目标达成了。
有人同样感叹尚未达到禅那:“啊!何时我的心才会获得禅悦呢?我希望心在禅那中发光!”但是他们因为畏惧繁重的工作量而退缩了。另一个人心想:“我的心要如何才能进入禅那呢?”然后他便开始修习使心入定的因——放下造作者与五入处。一般而言,你若确实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心很快就会进入禅那并散发光芒,使你体会到无上禅悦——目标达成了。
提高标准不会导致挫折,错误的态度才会。花很多时间想望目标,却不动手去实现因,那才会造成自己无法打成那个目标的挫折。
超越执着
设定禅那为目标后,禅修者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是禅修者的执着,追求禅那会使这些执着显露无遗。当禅修者追求比禅那小的目标时,就不会遇到执着,因而他会误以为它们并不存在。
因此,追求禅那也有这样的作用,促使禅修者深入地了解执着,面对它们,然后进入禅那,进而超越它们。
我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已无执着,有些抽烟者欺骗自己,一位随时可以戒烟,只是今天不想戒而已;实际上他们除非尝试过戒烟,否则不会明白烟瘾的力量有多大。
同理,你除非尝试着到达禅那,否则不可能明白执着的力量有多大。此外,我们只有借助进入禅那的能力,来测试自己是否执着。
例如,多数禅修者不了解自己有多么执着于声音,哪怕是与自己无关的人声、车声,多数人会发现他们无法关闭听觉而不去注意声音。因为他们执着于声音,所以无法放下,而将听者认同为自我。如要进入禅那,我们必须专注于当下,不执取一切声音。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正是因为不执著,所以在禅修时,听不到屋外暴雨倾盆而下的声音。
大多数人都非常执着于思想,因此它们总是无法使自己停止思想(包括睡觉时)。许多人颂扬思想并将其珍视为最私密的财产,视为用于控制外在与内在自我世界的工具。但若要追求禅那,便需要放下思想,并维持静默的正念。这种放下,对于具有控制欲的人来说太可怕了。它们执着于控制,因而执着于思想。一旦敢于放下思想,它们将会感受到内在静默的禅悦。唯有此时,它们才会明白思想是阻碍内心安定的执着。
关于放下的故事
本书的指导能帮助禅修者超越那些根本执着。你将进入禅那境界,五入处无法影响你,思想也动弹不得,但是正念将充满禅悦,散发光芒。以下介绍几则关于放下的故事。
任由心去胡思乱想
我在泰国东北高低一个遥远山区的僻静处所,独自度过自己的第六个结夏安居。没过多久,我的禅修遇到了麻烦,我越是努力降伏不安的心,心就动得越厉害,欲念与嗔念突破了我的防线,尽情地与心戏耍,心很快便失控了,但当时并无同伴可以帮助我。有一天,近乎绝望的我在佛像前郑重发誓,立下协议:每天从下午3点到4点的一个小时里,我允许肆无忌惮的心随便怎么想,无论多疯狂的幻想都可以;作为交换,我要求心在那一天的其它时段里都好好地持守呼吸。
但事情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第一天的大多数时候,我的心仍像以前一样造反,它拒绝持守呼吸,就如赛马场上的野马般狂暴地又踢又跳。到了下午3点,为了遵守承诺。我放弃挣扎,靠在茅棚的墙上以减轻背痛,并伸直了腿以舒解膝盖的疼痛,同时任由心去胡思乱想,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接下来的60分钟里,我的心一直十分轻松专注于每一个呼吸,它似乎什么事也不想做,只想持守呼吸。这段最戏剧化的关于放下的经历使我明白了放下和尝试放下之间的不同。
在通往禅那的路上,还有更多关于放下的进阶课程。若禅修者的目标并非达到禅…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