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落。而這情況正發生在自以爲覺悟,再也不怕老虎的比丘身上。
那個自以爲無畏的行腳僧狂叫著,老虎,老虎這樣的咒語跑進村莊,吵醒了所有的村民。那時他的身體就像其頭頂一樣——光溜溜的,村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夜。
結論 永遠放下
方法總結
覺悟的方法只有一個,即脫離執著,或曰放下。這種脫離從布施開始,這正是爲何在我們的道場沒有任何捐獻箱,而只有放下箱的原因。接著,我們脫離那些會傷害別人或自己的語言和行爲,換言之,即持戒梵行,然後通過佛教的禅修,脫離思想與身體,接著脫離造作者而進入禅那世界——禅修核心的寶盒。最後,我們脫離恒存實體,我,我的或自性的無明,斷除邪見,進入涅槃。
本書的重點在于禅修的“脫離”。首先,禅修者要脫離時間概念,進入覺知當下的禅修狀態,隨後,學習脫離掌控內心的暴君——思想,以便光明莊嚴且靜默的覺知當下;接著,借助專注于身體的呼吸功能,修習部分脫離身體與五入處,直到只剩下呼吸;然後,通過美麗的呼吸階段,完全脫離身體與五入處的世界,這時我們便能很快脫離造作者而進入禅那,最終,我們逐漸脫離唯一的留存——覺知者(心),達到更高妙的禅那境界,並通過禅那達到無色定。總之,佛教的禅修是逐漸脫離之道。
請不要被“脫離”這個用語嚇到,脫離之道也是快樂之道,當我們逐漸放下時,快樂便逐漸增加。在經論中,佛陀描述此禅修之道爲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
持戒者,無須意欲:“願我無悔。”持戒者自然生起無悔。
無悔者,無須意欲:“願我愉快。”無悔者自然生起愉快。
愉快者,無須意欲:“願我喜悅。”愉快者自然生起喜悅。
喜悅者,無須意欲:“願我安定。”喜悅者自然生起安定。
安定者,無須意欲:“願我快樂。”安定者自然生起快樂。
快樂者,無須意欲:“願我入定。”快樂者自然生起禅定。
入定者,無須意欲:“願我如實知見。”入定者自然生起如實知見。
因此,我們從持戒開始,將逐漸獲得愉快,喜悅,安定,快樂,禅那之樂,以及解脫,這些都是修行到了一定階段而自然出現的不同形式的樂。脫離的過程中不斷增加的快樂,在如實知見(即正覺)時達到頂點,正覺本身便是其中最大的快樂。在《法莊嚴經》中,波斯匿王說他造訪祇園精舍時感到非常快樂,因爲他總是看見快樂微笑的僧衆,佛陀表示當人們禅修有成時就是如此。
因此,本書所描述的禅修方法是一條快樂之道——禅修之道,以無上狂喜令你心花怒放之道。越是脫離唯有苦聚的世間,越能感到真正的快樂。
目標
上一節談的禅修方法,接下來談禅修的目標,佛陀認爲“最理想的做法是學習長老比丘們簡樸勤勉,不浪費獨處的時間,致力于達到未達到之事,了解不了解之事,並覺悟未覺悟之法。”因此,顯然佛陀的教導是,需要去達成某個目標。他的弟子都很清楚應該致力于獲得心靈上的成就,不過,即使是那些完全正覺的阿羅漢,也經常孜孜不倦地爲了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本書介紹了許多禅修者可以實現的目標,它們是現代人可能代稱的一些最殊勝的成就。其中也包括最美好的目標——完全正覺。
有些人說,其實並沒有什麼目標需要達成。那些聽從這種錯誤忠告的人當然會一事無成,而且只會比過去更加愚癡。此外,還有一些人會錯誤的認爲,唯有不斷除生活中的貪欲與嗔念,才能有所成就。這些都是錯誤的見解,出生爲人是邁入智慧之道的寶貴機會,依照佛陀的建議,我們應該向撲滅衣服上的火星一般急切的修行,切莫蹉跎。!
目標與無我
佛陀的目標和時間的目標截然不同:世間的目標通常是強化自我意識並追求一切想要得到的事物,而佛教的目標則只會導致無我,讓人舍棄一切財産。這是佛教目標與世間目標之間的最根本差異。
有智慧的老師會對努力追求世間目標之人提出忠告,指出那樣做只會遇到挫折。實際上,我們若是執著于追求世間的目標,要麼會因爲無法達到目標而放棄,要麼就是獲得成就令人失望至極。就如英國劇作家王爾德所說:“世上只有兩種悲劇,一個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個是得到它。”
禅那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放下的偉大技巧來達成,我們若進入禅那,除了得到解脫身心的智見之外,並不會獲得其他任何東西。
因此,本書建議追求的目標和世間追求的目標非常不同。佛陀所稱贊的這些目標能使我們心眼明開,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它們,並且認真修習。只有在擁有這種明確的目標後,我們的禅修才有可能進步。
爲了說明佛教目標和世間目標的差異有多大,請想象一支由已修得大成就的佛教徒組成的足球隊,由于這些佛教徒考慮的主要是放下,他們會樂于傳球給對手。因爲修習慈悲心的緣故,如果對方球隊無法順利得分,佛教徒球員會好心地幫助他們。由于布施是他們的本性,對手得分越高,他們的業就越好。最後賽季結束時,佛教徒組成的球隊若被逐出聯盟,他們會很高興,因爲那就像被逐出世間而得涅槃一般。
真正的佛教徒確實和別人想的不同,他們追求目標絕不會以犧牲他人爲代價。他們發願舍棄一切財産,因此樂于失去身外之物。
提高標准
本書提出了禅那與四聖果的目標,佛陀稱它們爲超人法——超越常人經驗之法。好的教練總是希望運動員能超越自己預設的比賽目標,那麼我們爲何不提高修行的標准,努力爭取佛陀所說最高與最好的目標呢?我們還是有可能達到“超人法”的。
除了這些最高的成就,本書還詳細描述了獲取成就之道。這條道路強調的是“因”,而較少提到“果”。因爲當我們盯著偉大的目標太久又十分渴求達成目標時,會忘了投入時間與精力去修習,以助我們明確目標的因。
例如,有人感歎廚房裏的碗碟太髒,啊,我的碗碟什麼時候才會變得幹淨呢?我希望它們都潔淨閃亮!但當看到洗碗碟的繁重工作量時,它們又退縮了。另一個人心想,我的碗碟怎樣才能變幹淨?然後他便開始修習使碗碟變幹淨的因——清洗它們,一般情況下,只要你開始動手清洗,碗碟很快就會變得潔淨明亮,于是目標達成了。
有人同樣感歎尚未達到禅那:“啊!何時我的心才會獲得禅悅呢?我希望心在禅那中發光!”但是他們因爲畏懼繁重的工作量而退縮了。另一個人心想:“我的心要如何才能進入禅那呢?”然後他便開始修習使心入定的因——放下造作者與五入處。一般而言,你若確實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心很快就會進入禅那並散發光芒,使你體會到無上禅悅——目標達成了。
提高標准不會導致挫折,錯誤的態度才會。花很多時間想望目標,卻不動手去實現因,那才會造成自己無法打成那個目標的挫折。
超越執著
設定禅那爲目標後,禅修者會遇到許多障礙,這些障礙是禅修者的執著,追求禅那會使這些執著顯露無遺。當禅修者追求比禅那小的目標時,就不會遇到執著,因而他會誤以爲它們並不存在。
因此,追求禅那也有這樣的作用,促使禅修者深入地了解執著,面對它們,然後進入禅那,進而超越它們。
我們很容易誤以爲自己已無執著,有些抽煙者欺騙自己,一位隨時可以戒煙,只是今天不想戒而已;實際上他們除非嘗試過戒煙,否則不會明白煙瘾的力量有多大。
同理,你除非嘗試著到達禅那,否則不可能明白執著的力量有多大。此外,我們只有借助進入禅那的能力,來測試自己是否執著。
例如,多數禅修者不了解自己有多麼執著于聲音,哪怕是與自己無關的人聲、車聲,多數人會發現他們無法關閉聽覺而不去注意聲音。因爲他們執著于聲音,所以無法放下,而將聽者認同爲自我。如要進入禅那,我們必須專注于當下,不執取一切聲音。據《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正是因爲不執著,所以在禅修時,聽不到屋外暴雨傾盆而下的聲音。
大多數人都非常執著于思想,因此它們總是無法使自己停止思想(包括睡覺時)。許多人頌揚思想並將其珍視爲最私密的財産,視爲用于控製外在與內在自我世界的工具。但若要追求禅那,便需要放下思想,並維持靜默的正念。這種放下,對于具有控製欲的人來說太可怕了。它們執著于控製,因而執著于思想。一旦敢于放下思想,它們將會感受到內在靜默的禅悅。唯有此時,它們才會明白思想是阻礙內心安定的執著。
關于放下的故事
本書的指導能幫助禅修者超越那些根本執著。你將進入禅那境界,五入處無法影響你,思想也動彈不得,但是正念將充滿禅悅,散發光芒。以下介紹幾則關于放下的故事。
任由心去胡思亂想
我在泰國東北高低一個遙遠山區的僻靜處所,獨自度過自己的第六個結夏安居。沒過多久,我的禅修遇到了麻煩,我越是努力降伏不安的心,心就動得越厲害,欲念與嗔念突破了我的防線,盡情地與心戲耍,心很快便失控了,但當時並無同伴可以幫助我。有一天,近乎絕望的我在佛像前鄭重發誓,立下協議:每天從下午3點到4點的一個小時裏,我允許肆無忌憚的心隨便怎麼想,無論多瘋狂的幻想都可以;作爲交換,我要求心在那一天的其它時段裏都好好地持守呼吸。
但事情並不像預想的那樣順利,第一天的大多數時候,我的心仍像以前一樣造反,它拒絕持守呼吸,就如賽馬場上的野馬般狂暴地又踢又跳。到了下午3點,爲了遵守承諾。我放棄掙紮,靠在茅棚的牆上以減輕背痛,並伸直了腿以舒解膝蓋的疼痛,同時任由心去胡思亂想,讓我大吃一驚的是接下來的60分鍾裏,我的心一直十分輕松專注于每一個呼吸,它似乎什麼事也不想做,只想持守呼吸。這段最戲劇化的關于放下的經曆使我明白了放下和嘗試放下之間的不同。
在通往禅那的路上,還有更多關于放下的進階課程。若禅修者的目標並非達到禅…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