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槃的巴利文是用于形容油灯熄灭的常用词。实际上,这个词是形容自然过程无余灭尽的一般用词,既可形容单纯的火焰,也可形容复杂的身心……或用来形容时髦的好奇盒。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加州,社交活动上流行一种小玩意。它是一个长方形的金属小盒子,合资的每一面都很平常,唯有前面有个简单的开关。当客人问起它的用途,主人就启动它,盒子里的马达和齿轮开始转动,盒子的某一面向上翻起,里面伸出一只机械手臂,绕一圈到盒子前面,按掉开关,接着退回盒子,翻开的那一面合上,一切重回宁静。盒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关掉自己内部的声音,对我而言,这是对涅槃的最佳比喻。
身与心运行的目的就是关掉自己内部的声音,回归寂静。回归寂静即身与心的整个运行过程完全成空,我们只有直接体验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看懂这个比喻。就此而言,最佳的深观是,无论在这里那里或任何地方都没有一个我,造作者(意志或思)与觉知者(意识)都只是空。当人们生起这样的深观时,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或断灭。只有在一开始就牵扯到恒存的实体时,我们才可能用断灭这样的词语,但对于一切成空的无余止息,我们使用的字眼是寂灭。空与身心的运行,只为了让他自己(空与身心的运行)得以寂灭,这就是涅槃。
涅槃的初体验:入流
在刚体验过禅那后,禅修者有超强的正念,能使观察的对象保持长久静止,掉举和昏眠的障碍都已彻底消除,心变得清明安定,充满快乐。正念深入陌生领域时,禅修者就能轻易克服因此生起的恐惧,禅悦让心勇敢无畏且不停追求真谛,有时心在接近难以捉摸的真实法时,会被恐惧贪欲和憎恶强行拉走,但现在,安住于禅那后,没有了贪欲憎恶和保护自我的执念,心无畏且明亮,并进入了所有身心觉受的源头,自我的堡垒,它由造作者和觉知者两位君主所统治。在那里,禅修者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这个堡垒是空的!
这样的深观经历将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就想佛陀在善士经中说,(虽然是关于禅那,但完全可以应用于入流),无论你如何想象,经验永远与此不同。其中所发生的巨大思维转换,就如同地球的地壳板块移动造成大地震一样。个人基本观点的转变就像心中的地震,许多古老且珍贵的概念与看法的构架彻底瓦解,这种强大的深观好似一场心中的爆炸。有一段时间,禅修者不知如何自处,他知道自己并未发, 疯,事实上,他感到心比从前更清明安定且充满禅悦。深观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长久持续且美妙的禅悦,据说佛陀正觉后获得的极乐让他在长达七天时间里都静止不动。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就如尘埃落定般,兴奋的眩光渐渐淡去,禅修者足以看清那关于概念和看法的庞大架构里还剩下什么,以及有什么已经不存在了。若是到达入流,他便会清楚看见自我或本体的所有假象(无论是个人还是宇宙)都已经永远消失了。
入流之后,一切看起来都一目了然,禅修者觉得很奇怪,自己为何那么笨,没能早点看穿这个喧闹的骗局。佛陀的教法已经一再明确表明了无我的真谛,现在禅修者终于了解到,过去他因设想否认或未去除五障而筛检一切所见所闻,并扭曲与诠释它们,以求符合自己的期望。
无明愚痴的力量竟然比大多数人所知的更强大,而且无所不在,这真是令人惊讶,一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所讽刺的,理解数学领域中无穷尽概念的唯一方式,是思考人类的愚蠢程度。
如今假象已被揭穿,无明开始瓦解,深入无我的核心后,禅修者已经能明了苦的意涵。先前他很难接受一切事物都是苦的说法,这时因为自我至少需要一个与苦隔离的角落来栖身,例如某个至乐的心灵幻象。其它一切事物都可能是苦,但唯独此神圣区域除外,自我假象保留它作为退休之家。而禅修者一旦明了内外诸法的绝对空性,便不再需要退休之家,他摧毁了维系自我的执念,不再否定而是完全同意佛陀诸行皆苦的明确教法。
此外,禅修者还看见身心并无任何恒存的尸体,亦即他在觉悟过程中可达到无漏的境界。许多认真修行的佛教徒总希望在觉悟后为自己保留一些觉受,但这就是执著,即便是希望留住一些优美的事物也是执著,修行者要能够断除这些从我见生起的执著,并了解包括身心在内的一切经历都只是因缘结合的现象,终有一天会完全歇止。如前所说,入流者若充分了解无常,不仅嫩给看见诸事万物犹如海上的波浪般起伏,而且可预见整片海洋连同陆地都将一同消失,此观智是紧随无我的洞见而来。因此,在佛学经论中,我们发现许多入流者以如下的觉受来表达修行之成果:
凡有生,终必有灭
所以说,洞见无我使心得以预见生命中的苦与无常。证得入流,即是了解一切经历皆是无常,有苦,无我,终归于灭,苦,无恒常实体。这著名的诸法三相适用于一切事物。
有些人执著于存在,致使他们将涅槃视为退休之家。这些人会认为无处是个地名,空,是宝贵的坚实实体,而灭,则是某件美好事物的开端。
用语言来表述一个问题的缺失,在于当我们描述某物“不是”什么,以及“没有”某个特质时,这个“不是”或“没有”很容易被误解为事物本身。例如在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中,白国王问爱丽丝是否看到了路上的使者,爱丽丝说,我在路上看见没有人。国王懊恼的说,我则很难希望有这种眼睛,能看见路上的“没有人”。可为何我只能看见真实的人?
……
以下213到228页重复,缺失。
在欧洲南部的农村,村民以驴车为运输工具,由于驴子以顽固著称,所以村民必须诱骗它来拖重车。主人会在车上架一根长竹竿,把竹竿伸到驴头前几米处,前端绑上绳子,绳子末端再系上甜美多汁的大胡萝卜。由于渴望吃到眼前悬荡的胡萝卜,驴子会向前移动并因此拖动车子,可是胡萝卜也会以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就这样,只要用几根胡萝卜就能驱使驴子拉车。
……此时驴子放下了贪欲,它们突然停下,因为惯性,胡萝卜荡得离驴子更远,也比以前荡得更高,但这只驴子有足够的信心与智慧,它依凭正念耐心地等待和观察,胡萝卜荡到最高点后又荡回到原来的位置。驴子什么也不做,只是耐心等待,整个过程都是胡萝卜自己在动,在适当的时刻,驴子只需要张开嘴巴,甜美多汁的大胡萝卜便自己送上门来了。嗯,真美味,这便是驴子取得胡萝卜的方法。
在阿难尊者的故事中,他就像彻夜追求涅槃的驴子,刚开始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差那么一步而无法实现完全正觉,但当他放弃并停下来小憩时,涅槃瞬间就像那根胡萝卜一样,自己找上了阿难尊者,根据经中众所周知的描述,结果在阿难尊者的头碰到枕头之前,他的心便吞下了甜美的涅槃。
阿罗汉——完全正觉者
完全正觉意指人们永远不会再抱持我见,或从自我的角度去感知,认为任何事都是我,我的,或自性。由于不再执着我或我的,阿罗汉不会像一般人那样看重财富。距离来说,我的老师阿姜查在他名声最胜的时候,曾为了某件事请我去他的房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起居室——我永远无法忘记那次经历。虽然国家首脑有权势的将军和富有的商人赠予阿姜查各式各样的礼物,他却没有为自己保留任何东西,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件草席,乞食的钵和几件僧袍。房间看起来仿佛无人居住,乞食那正足以反映阿罗汉的心。
阿罗汉不能做的九件事
有九件事阿罗汉不能做,积聚财产,蓄意杀害任何生命,偷盗,性交,故意说谎,因贪嗔痴或恐惧而做不当的事。以性交为例,由于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贪欲,因此不可能与异性激发出性爱的火花,所有阿罗汉都是性功能正常的阳痿者。
此外,阿罗汉已经永远断除三种慢。我比较好,我比较差,我与他人是平等的。在佛教中,即使如我没希望之类的自贬也会被视为相反的慢。阿罗汉本质上不可能有我慢的感知,因为他们早已洞见无我。
就慢的三种形式而言,只有到了我完全正觉的阶段,一切关于个人的相互比较才会止息,此类由来已久而无谓的争议都会完全消失。完全正觉的阿罗汉依照无我的真谛而活,摒弃了此类虚荣的计较和精英主义。因此,我们可以从阿罗汉身上看到真正的谦虚态度,如以下故事:
舍利弗尊者是著名的阿罗汉,也是公认的第一智者。一天早上,他外出托钵乞食时衣着不整,一位年轻而有些骄慢的沙弥发现了,就公开告诫这位大比丘,舍利弗尊者并无类似,“你以为你是谁,小毛头,竟然敢说我”的反应,而是认真的检视自己的衣着是否真的不整,看见沙弥所言为真,舍利弗尊者便到树丛后面整理好衣服,然后回来谢过那位小沙弥,并尊称他为自己的老师,那是优雅的谦虚,是阿罗汉的特点。
慈悲睿智的阿罗汉
我们不仅要列出阿罗汉不能做的事,还要描述他们做了哪些事,这样才能充分解释完全正觉的装填。本质上,他们的行为是由慈悲喜舍所构成,推动阿罗汉一切作为的正是这四点,无论教学服务进食或休息,他们做什么都是如此。
我认为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1974到1983年间在泰国出家为僧,并遇到这样一群阿罗汉,我永远记得其中一位,他被公认为拥有许多神通之力,据说甚至能通晓他人内心,于是我半信半疑忐忑不安的与他见面了。那是我这个年轻比丘的心事,最容易被伟大的比丘当成小说来阅读(当然不宜公开)。但当来到他的面前时,我的一切恐惧瞬间消失,尽管曾犯下种种过错,彼时我却感到十分平静安全,那是因为阿罗汉不会轻视任何人(三种慢皆已断除),只散发慈悲与智慧,所以我会觉得和他们共处很自在。跟真正的阿罗汉在一起,是最舒服也最振奋人心的经历。
后来,一位僧友以奇特而精准的比喻来描述阿罗汉。他告诉我,好比人的身体表面有许多凸出的隐形心灵尖钉,有些人的心灵尖钉很长而且锋利,当…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