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义的具体说明。
窥基在其所著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此中数语,颇有卓见,与笔者对无住为本说的论释,义相贯通。《摩维诘经》所说的“无住为本”,本指真如,是摄法归无为之主。《摄大乘论》说“阿赖耶识是所知依”,意许阿赖耶识是无住本,是摄法归有为之主。六祖所说的“无住为本”,本指般若,是摄法归简择之主。先圣说无住为本,未言本义有多,更未具体指出孰为孰本,正是以少文字摄多要义的文陀罗尼,实属善说妙说,然释此说者必须力求精审,视其取何义说、用在何处而定其所指之本,才差可为见解透彻,言不笼统。
四、成佛究竟是浪子还家似的归本,还是出谷迁乔似的转依?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肯定地这样说:从能缘义讲,成佛主要是转识成智,故一定是出谷迁乔似的转依,而不是浪子还家似的归本;从所缘义讲,成佛必须破妄显真,即带有还原归本的意义;但仍属转依的一部分(所显得)。
怎样叫转依?《成唯识论》说,依有二种,即“持种依”与“迷悟依”。持种依即第八根本识。此依有染净二分:其染分即能持二取习气、业习气以及一切有漏法种、而名阿赖耶识与异熟识的部分。此分是有情流转生死,形成世间的根本,所以《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于异熟。”第八识的净分即是能持法尔本有菩提净种的部分阿陀那识以及净种现行生起的“无垢识”。此无垢识是一切无漏净法之所依止,故《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转依,即是转舍根本识的杂染分种现诸法,转得其清净分无垢及其所依止的诸清净法,由是而有大菩提的成就。迷悟依即是真如。真如是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而生。此中的转依,即转舍由迷真如所引生的烦恼业及生等杂染法,而证得由悟真如所引起的清净法,主要是断除客障,使真如得显,由是而有大涅槃的证得。
转依所得的大菩提与大涅槃,其相怎样?大菩提即四智相应心品。由转舍有漏第八根本识心心所,成就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智品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由转舍有漏第七末那识,转得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此智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并依之建立无住涅槃。由转舍有漏第六意识,转得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此智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及诸有情根性差别,摄观诸法总持法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由转舍有漏眼等五识心心所,转得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此智品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此四心品,各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以及其所应的各自净识,共二十二,加智则为二十三法,有漏位中,识强智弱,故识为心王,智为心所。转依位中,智胜识劣,故识降为心品,而智则上升为原来识所居的心王的地位。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大菩提相。涅槃有四:①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无实自性,虽生而实无生,虽灭而实无灭,无生无灭,故本来寂静,不由智力简择断诸烦恼,而自清净,是为自性涅槃;②由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是即有余依涅槃;③由于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是名无余依涅槃;④由于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永恒不舍世间,拔济有情,而心行平等,无取无舍,由斯涅槃世间均无所住;用而常寂,是为无住涅槃。成佛通证此四涅槃,而以无住涅槃为主,故此即是佛所证的大涅槃。(以上本《成唯识论》所说菩提涅槃义)。
据前面所说转依所得大菩提大涅槃相,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问题:一,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识所变现,都以识为其本质。识以虚妄分别为性,并各有其自种。转依识舍去了以虚妄分别为性的八识的种现,并断除本识中二取习气,这就把世间的本质转变了,迷事迷理的认识功能根除了,从而牢固地保证了佛的圆满大觉的永恒性,彻底杜绝了正智与无明间的反复;二,我执引生烦恼障,法执引生所知障,此二客障覆蔽真如,故有情虽本具以真如为体的自性涅槃,而长期流转生死,不能证得。转依识彻底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挖绝了流转生死的根,从而得永恒出离生死的大涅槃。这就说明了成佛绝不会既证涅槃,还有再度沉沦之虞。这里且举通俗的譬喻来说明成佛是生活的向前进,进不是开倒车,是认识的向上升华,而不是重返蒙昧。如有一穷人,先于低湿处架了一所极其狭隘、极其鄙陋的茅棚居住。后来大富,毁去旧居宅,而迁居于在高原上新建的以金银琉璃等众宝庄严的摩天大厦中居住。这时他不但没有再回旧居的需要,而且旧宅早毁,也没有回原居的可能。成佛有与此相同处,所以说成佛一定是出谷迁乔似的转依。假若以浪子还家为喻来说明成佛的情景,那就与此大大相反。因为浪子还家,纵然其家富豪,也不是浪子永远不再外流的绝对保证,以此喻佛,那佛的永恒大觉永恒出离,同样也就没有可靠的保证了。而实不尔,所以说成佛绝不是浪子还家似的归本。
那末,前面所说,从所缘境上带有还原归本的意义,又是怎样的呢?因为有情之所以沉沦生死,主要是对境起虚妄分别,而虚妄分别是以颠倒想为本。所谓颠倒,也就是对一切法或一切境的本性、或实相、或本来面目,不如实知,于是于有计无,于无计有,执幻为实,执实为幻,而与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完全乖违而成倒想。有倒想就会倒行逆施,而造业受果,流转诸趣。所以学佛必先在认识上破妄显真,把原来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而使之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就是使原来被盖覆了的真如得显。在这方面就寓有还原归本的意义。现在且以能摄一切法的三自性来说明这一问题。依他起自性是缘生法。缘生的东西本来没有自然而生的真实自性,只有从缘所生、随缘有无的不究竟不真实的自性,它是有而非真的幻自相,所以如幻就是它的真相。遍计所执就是把一切幻相当作种种实物,而随名取义,执我执法,这些我法只是迷情上的妄执,如龟毛兔角,毕竟空无,这是遍计的真相。圆成实性,是一切法的实相,亦即依他的离言本性,清净无相,圆满成就真实不虚,是其真相。一切愚夫,把如幻的依他执为实有,把本来空无的我法执为不空,把清净无相、圆成真实的诸法本性,被自己的倒想妄执覆蔽得丝毫不显。成佛即能正确看待一切诸法,对依他的幻有,就还他一个幻有,对遍计的空无,就还他一个空无,对圆成的清净无相,真实不虚,就还他一个清净与真实。无即观无说无,离增益执;有即观有说有,离损减执。不增不减,非有非空,善符本性,妙契中道,这就是在所缘方面带有还原归本的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正因为在认识的对象上破妄显真,不有乖本性,所以他的认识主体,就不是原来以虚妄分别为性的有漏识,而是新生的以无分别为性的无漏智了。这里就说明了所缘方面的还原归本,同时即促成了能缘方面的转识成智。而原来在成佛问题上的转依说与归本说,也就自然地统一了。
其次附带说明一个与归本义密切相关的问题。佛教是彻底的无我论,佛就是最典型的无我真理的实践家。一切法无我,是佛教理论的纲要。世亲本此造《百法明门论》,便成为学佛必究的要典。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无不从因缘生,任何一法,除了因缘势力所显现的暂有而不常住,似有而非实有的幻相外,要求某一法的自体是了不可得的,这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无我。法无自性即是法无我。任何人或任何有情,都是由无自性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法有机组合之所形成,更无自性。终日虽造作感受,而实无作者受者,这就是人无我。二我俱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本性,亦即弥勒无著系所说的“二空真如”。若能深入通达一切法无我这个真理为实质的真如,并把它与视听言动的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以此自修,以此教人,到达圆满的境地,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可是有些人主张学佛的目的,重在舍弃世间的幻我,以求得原来的真我;求得真我,就是恢复其本来无形无相,灵知不昧,而永无生灭的真面目,便是真佛,是为归本。这样的真我与其他教派所说的神我或梵天、上帝无多差别,不仅在理论上使内法外道化,胜义庸俗化,而且其人也就成了愚不可及的大迷。真正的佛,是以彻底地圆满地通达无我的智慧为体;而此所谓的佛,则是以妄执的,不可理解的,但有假立之我名为体,颠倒之至,断不可如此信解。
禅家乐说归本。但其说的主流,是认为在具体的现境上破执去著,亲见真如本性,即是归本。真如本性,它是一切法无我的绝对真理,不是虚构的想象的,而是真实的、具体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的。因而具体的真如即在具体的情景之中,也可说就是具体的现法(空即是色),所以对境不执不著、不取不舍,以现现观照现境的本性,当下即得解脱。其法即是修无相禅的第一要着,故历代祖师们在自悟与开示学人方面,都一致狠狠地紧抓这一要着不放。初祖达摩与二祖慧可对话时,慧可求初祖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随答云:“觅心了不可得”。初祖知其已于对话观境上悟见真如本性,即为之传法授衣。三祖僧璨与四祖道信对话,道信向僧璨问解脱要法,三祖问:“谁缚汝?”信随答云:“无缚。”三祖即知其已于对话环境中悟见真如本性,便为之传法授衣。至于慧能六祖开示学人,狠抓对境破执去著,以求见性归本这一要着,在《坛经》中言之再三。如云:“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著境生灭起,如水起波浪,是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是名为彼岸。”又如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类此在现境上不著不取,为入道要法的话多不胜举,恐繁且止。不过上述这些祖师们未明言真如本性即是二无我理,但他们对此是默知其然的。因为二无我理即是真如,义本《楞伽》。达摩授慧可《楞伽》四卷,并说“此经可以印心”。此语含义较广,虽不是专指必须理解无我真理即是真如,但也决不排除这一意义。并且达摩是以无门为法门的,这也可证明他是忠实于无我真理,并且把它在运用上具体化了的。到了黄檗临济便进了一步,比较能直接地在现境上从破二我以显二无我的真如以作为引导学人见性归本的殊胜方便。临济云:“我有时夺人(人我)不夺境(法我)”,这就是破人我执以显我空真如。“有时夺境不夺人”,这就是破法我执以显法空真如。“有时人境俱夺”,这就是双破人我法以显二空真如。“有时人境俱不夺”,这就是对于上根利智已能通达二无我的真如本性,不需再破其人法二我之执。从前面所引禅宗祖师的言行重点来看,可见他们所讲的归本,就是在现境上离执去著的见性,它是以悟无我为中心,而不是以求真我为主旨。
对转依与归本说有了正确全面的理解,就会在成佛问题上有着明晰的认识,从而在学佛上才会有的放矢,而不致盲目从事,唐捐其功。其重要性有如此者,所以笔者不惮烦劳,特于此详加论辨。
《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全文阅读结束。